时间:2024-05-30
郭世静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江苏省不仅在经济总量上在全国领跑,在农业领域也不容小觑。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苏北地区(包括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徐州五市)经过数年的改革和积累,在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体系。该体系以财政支农资金为主,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银行系统和农业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为辅,兼容农村民间借贷。该体系在苏北地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目前面对新形势还是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表1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9年间,江苏省财政支农金额基本上持平,在900亿元左右徘徊,但是财政支农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由2014年的10.61%下降至2018年的8.55%,下降了2个百分点左右。与全省情况相同,苏北五市财政支农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由2014年的15.89%下降至2018年的12.04%,下降了将近4个百分点。但从总金额上来看,苏北地区近五年财政支农稳中有升。
表1 苏北地区财政支农情况(2014—2018)
表2 苏北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一览表(2014-2018)
银行系统资金是财政支农资金以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支持的最大来源。2014年—2018年苏北五市农业贷款总额呈现上升趋势可以印证这一问题。
根据苏北地区目前的状况,银行系统支农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主要代表;二是政策性银行,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惠农倾向比较明显的银行,它的支农惠农产品,比如惠农e贷、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农村城镇化贷款等为农村各个层次不同需求的农户提供的一定比例的优惠贷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它在落实国家农业政策,促进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合作金融改革方面,江苏省走在了最前列,江苏农信系统建立了覆盖全省各市、县(区)的网络,是农村农户获得贷款的主要来源。
尽管已经建立基础的银行信贷网络,但是从比例上看,江苏省总体上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14年的2.17%降至2018年的1.48%,苏北五市也是如此,而且横向比较,其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农业保险在中国起步较晚,再加上农业保险利润率低,风险大,所以运行一直不理想,江苏省在该领域率先进行改革,采取政府和保险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保险机构组成的共保体、互助保险组织等保险组织)以“联办共保”方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双方风险责任承担比例各50%。这种模式发端于苏北地区的淮安市,制度设计的思路是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效地促进了江苏省农业保险的发展。2018年全省农险总签单保费36.9亿元,累计赔付29.85亿元,赔付率80.9%。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政企不分,市场主体混乱的弊端,所以从2019年1月1日起,江苏省农险进一步改革,政府退出,完全市场化,政府主要进行计划引导工作,引导江苏农险向高质量发展,为支农惠农提供更多支持。
民间借贷在我国古已有之,在人情社会中,非金融机构模式下的个人拆借行为是一种社会关系和人情的体现,在庞大资金需求的推动下,给予借贷的小型的非金融机构应运而生,这种借贷模式会一直存在。根据国家最新的司法解释,年利率在36%以下的受国家法律保护,超过部分无效。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苏北地区90%的农民在进行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使用过民间借贷,尤其是5万元以下的小额信贷,95%的农民表示因为效率高、流通快,更愿意通过民间借贷模式来融资。
根据表1数据显示,苏北地区财政支农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这与江苏省农业分布区域是有关系的,苏北历来就是江苏的产粮大户,农业经济在GDP中的比重高于全省其他区域,财政支农的比重高于其他区域属于正常现象。但是从投入的相对比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财政资金投入后对于农民增收的效果并不明显。以2 0 1 8年为例,江苏省农业总产值为7 192.46亿元,苏北地区4 254.45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59%,但同年苏北五市财政支农金额占全省财政支农金额的比重仅为36.96%,从比例上说与其生产总值的发展是不相匹配的。以单个城市来看,苏北五市农业总产值在全省均名列前茅,其中徐州和盐城分列第一、二位,苏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17 982元,低于苏南的29 030元和苏中的21 815元,苏北五市在全省排名均为倒数。这足以说明财政支农资金在苏北地区的投入仍然有较大不足,而且使用效率不高。(见表3)
表3 苏北地区农业产值及农民收入情况(2018)
表2数据显示,农业信贷资金缺口明显,苏北地区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不到2%。虽然苏北地区面向农业农村的金融提供机构不少,但因为商业资本逐利的特征,农业贷款利润率低,所以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资本更多流向城镇和其他产业。即便是占主导地位的合作金融机构,也往往会忽略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流向其他领域,所以农民农村融资困难的困境一直存在,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振兴乡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苏北地区在农业保险方面做过不少尝试,引领了江苏省农险“联办共保”的模式改革,扩大了保险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苏北地区农险保险深度不到1%,三大主粮——稻谷、小麦、玉米的保险覆盖率不足60%,农民特别是散户的保险意识非常淡漠,农业保险密度较低。
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严重不足,在供给远远低于需求的前提下,这种非正规渠道的借贷成为常态。这种资金紧缺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解决,民间借贷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但是国家在民间借贷的监管上有漏洞,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又远远高于银行贷款利息,所以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缺口,但借贷成本高,操作不规范,乱象丛生。
首先,从政府角度,苏北地区政府要提升财政支农的数额,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扶持、农户小额信贷利息补贴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其次,政府还要做好政策引导,要结合各地市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比如徐州的家具、淮安黑猪、宿迁苗木等,给予其一定的税收补贴,引导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整体农业经济的腾飞。
针对目前苏北地区农业经济运营以小户经济为主的特征,将拥有地域优势的农业合作金融机构改革作为重点,把其打造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支持的高地。指导和鼓励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产品的创新,根据农户需求推出更细更新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产业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还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不要忽视证券市场的作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自身临近长三角经济带的优势,引入外资。
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企合作,提升活力。
1.政府应该进一步推进改革,尤其是保险经营主体的市场化。各级政府要切实保证放弃保险市场的经营权,但是可以在保险信贷担保、大灾赔付和农险大数据信息支持方面多做工作。
2.要优化农险运行机制。首先,规范主体,也就是运营者——保险公司。目前江苏省共有8家保险企业能够办理农业保险,包括人保财险、太保产险、国寿财险等。引入动态监管机制,对于一些申报失实、理赔不力的企业进行失信惩戒,甚至责令其退出农险市场,当然也可以遴选其他符合条件的优秀企业扩充进来,保障市场主体活性。其次,完善大灾风险的分散机制。比如可以通过建立专项的大灾风险应对准备金,用于大灾发生时农业保险经营者的赔付,缓解其在大灾应对时的资金压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再保险制度,形成大灾保险赔付的联盟,分散大灾风险。再次,创新经营模式。探索“农业保险+”模式,比如农业保险和救灾相结合,企业保险基金和政府救灾基金统筹使用,再比如农险加期货,将农业保险和金融工具相结合,利用期货市场对冲机制分散风险等。
3.提升农险服务水平。推进农险条款的通俗化改革,消除农民参保的疑虑,提高理赔效率,吸引农户参保。鼓励险企增加分支机构,将保险机构推广至县域甚至乡镇,直接与投保人面对面,提升服务质量。
国家要加强对民间借贷领域的立法,各级政府根据自身需要因地制宜制定一些地方法规,在融资监管中做到有法可依。建立健全农村农户的信用评级制度。在原有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加入目前互联网支付工具的信用评级,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大数据建立更加精准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于信用等级比较高的农户和个人,在贷款方面可以简化流程,提高信贷金额。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有资质的小额贷公司吸收农村闲散资金并优先发放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贷款,互惠双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