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岷县农户生产型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时间:2024-05-30

包雪丽,张莹璇,王佳倩,刘红霞,王俊艳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近年来,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户作为农村生产的基本单位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和保护主体,其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以及地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从源头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必须要从农户行为特征出发,研究并遵循其行为特征规律,积极引导农户采用亲环境行为。

岷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西南部,下辖9乡、9镇,因其位于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海拔较高,适合中药材生长,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称。前些年,由于当地农户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身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导致了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为此,本文将岷县农户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问卷有效率98%。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岷县农户生产型环境行为的现状,并深入分析了岷县农户生产型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改善岷县农业生态环境,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言献策。

一、岷县农户生产型环境行为的现状分析

农户生产型环境行为主要指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的行为,包括能否正确使用农药化肥、能否进行科学集中养殖、能否有效回收地膜、能否有效处理秸秆、能否有效处理禽畜粪便等[1]。本文从农户农业生产中的施药行为、施肥行为、地膜使用与处理情况、作物秸秆处理行为来分析农户的生产型环境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一)施药行为

农药的不恰当使用不仅不会起到增加产量的效果,反而会给土壤、河流、空气都带来危害,甚至会在农作物残留,给人体带来危害。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购买和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岷县的农民农药使用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药配比不合理。农药的适当配比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调查显示,只有51%的受访农户在使用农药时会根据技术指导或说明书指导确定农药的使用量,剩下的高达49%的受访农户都是根据个人经验和周围人的使用情况而确定自己的农药配比及使用量,并不够科学与合理。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导致农作物农药残留过高,影响人体健康,而且还会通过挥发和渗入地表径流导致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二是购买农药时很少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市面上农药种类繁多,对环境影响程度也各不同。环保农药通常因技术更加先进,药效更加温和而价格较高,见效缓慢,导致农户为了一劳永逸、减少病虫害,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价格较低、污染较大的农药。调查发现,岷县受访农户中在购买农药时会考虑其对环境影响的只有不到2%。

(二)施肥行为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施用的肥料主要是化肥和农家肥。调查发现,岷县农户两种肥料都会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化肥的使用频率高。化肥的养分高,见效快的特点备受农户青睐,但过多使用化肥却会对土壤结构和农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在使用化肥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化肥使用量和使用频率。但调查发现,有将近90%的受访农户会在种植作物时过量多次施用化肥,以此来提高作物产量。二是农家肥施用不合理。腐熟后的粪肥会杀死禽畜粪便中的有害生物,分解简单营养物质,降低重金属危害,有利于作物吸收,也不会对环境带来过大危害。相反,未腐熟粪肥由于禽粪含盐分较重,容易使土壤盐化,还会产生有害气体,毒害植物。调查发现,有76%施用农家肥的受访农户表示会在粪肥腐熟处理后施用,但是仍有24%的农户会不做处理,直接施用粪肥。

(三)地膜处理行为

使用地膜有利于降低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温度,维持土壤结构,有效防止病虫害,促进作物生长,但地膜难以降解,会对土壤、空气和人体造成严重影响。正确回收处理地膜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调查发现,岷县受访农户中在种植作物时使用了地膜的占到88%,其中只有5%农户会选择回收处理,多数农户选择将残膜堆在田间地头、路边,或留在地里任其分化,占有58%,另外还有31%的农户选择将使用过的地膜焚烧处理。焚烧地膜不但会产生大量的难以烧尽的烟苔,还会产生有毒气体,对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可见岷县农户使用过的地膜处理行为是不合理的。

(四)作物秸秆处理行为

秸秆的焚烧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与环境造成危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受访农户选择将作物秸秆直接在地里烧掉或当作柴火,处理方式过于简单,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污染。

二、岷县农户生产型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农户生产型环境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岷县当地实际情况,从户主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对影响岷县农户生产型环境行为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户主个人特征

1.年龄。户主年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农户生产型环境行为:一是年龄影响对亲环境行为的认知程度。邓正华[2]研究发现,户主年龄大的农户比年龄小的农户对亲环境行为认知程度更高,这是由于年龄大的农户通常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愿意保护自己从小长大的家园;二是户主年龄影响家庭对地膜、农药、化肥的选择。钟海燕[3]研究发现,年龄较大的农户选择有机肥的可能性更高,因为年龄较大者通常采用传统耕作方式,选用低污染型的农业药剂。本次调查发现,受访农户的户主年龄基本在40岁以上,其中有90%的农户户主了解并愿意采用亲环境的生产行为。

2.受教育程度。户主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户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户主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户对环境污染的认知程度[4]。相比较而言,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户更难以认识到化学农业技术对农村环境的危害性,进而不愿采取亲环境行为。调查发现,岷县受访农户中有92.5%以上的户主学历为初中及以下,这些户主中有70%认为农业生产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户接受知识的能力。接受知识能力越高,其环境意识越强,越容易接受亲环境的生产经营行为,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户则更重视“经济再生产”,轻视或忽视“自然再生产”。调查发现,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户主中,只有28.6%的户主愿意尝试友好型环境生产行为。

(二)农户家庭因素

农户家庭因素对其生产型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家庭劳动力人数影响农户生产型环境行为。改革开放以后,兼业成为了农户家庭的理性选择。兼业化导致农业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严重流失,兼业化程度越高的农户越缺乏充足的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而有机肥或者测土配方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通常又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兼业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农业劳动力数量越少,质量越低,使用环境友好型的有机肥和采用测土配方等环境友好型行为的可能性越低。调查发现,岷县家庭平均劳动人数为2.68人,农户家庭的劳动人数较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岷县从事农业种植人员呈现老龄化,家庭平均劳动人数只有2人的家庭中,因劳动人数少,农家肥施用难度大,农户大多选择肥力较强的化肥,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户的生产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会影响到农户生产行为的成本。岷县农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成本高,即使农民有环保意识,也存在与亲环境行为脱节的现象。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农户对环境影响的感知[5]。交通、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方便农户获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资源与信息,因而对农户形成环境感知有正向关系。调查显示,相较于其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的岷阳镇采用亲环境行为的倾向更高,岷阳镇的受访农户中80%以上愿意采用亲环境的生产行为,明显高于其他乡(镇)。

(四)政府因素

政府对农户生产型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和宣传教育两个方面:首先从制度设计看,制度设计对农户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财政补贴看,岷县政府为农民提供的财政补贴主要是粮食补贴、禁牧补助、农机购置补贴(现已取消)等,但很少对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环保型农业在财政补贴方面区别对待,更没有对农户亲环境的行为进行激励或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方面的专门制度设计,导致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很少考虑生产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从政府宣传教育看,政府宣传教育有助于提升农户对环境的认知,进而有利于增强农户环保意识和培养农户的亲环境行为。调查发现,岷县农村地区很少举办有关环境保护的专项宣传教育活动,76.6%的受访农户反映自己与环境相关的知识是通过“网络或电视”获取的,仅有2.5%受访者表示自己是通过参加“环保讲座或集会”获取的。对环境认知的欠缺导致农户的环保意识薄弱,很少考虑自身的生产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不可能自觉地采用亲环境的生产行为。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在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同步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均有了一定提高,环境问题与亲环境行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岷县农户生产型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目前岷县农户生产型环境行为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农药配比不合理,且很少考虑农药施用对环境的影响;施肥方式粗放,化肥施用频率高;地膜使用量大,残膜处理方式不合理;作物秸秆处理方式简单。二是户主个人特征、农户家庭因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政府的制度设计和宣传教育是影响当地农户生产性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岷县当地的实际情况,当前政府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农村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素养;二是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吸引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才返乡创业;三是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四是完善制度设计,引导农户生产经营行为;最后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和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亲环境行为的自觉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