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杜桂霞
陇南市种子管理总站,甘肃 陇南 746000
为了全面了解陇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分析专合组织在带动农户发展马铃薯产业增收方面发挥的作用,笔者多次深入西和县何坝镇马寨、铁古、冯茂等村和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通过与合作社、村委会负责人座谈,走访种植大户、贫困户等方式,对该社带动农户种植马铃薯增收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探讨,总结了该社带贫经验,分析了陇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我市专合组织及马铃薯产业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西和县何坝镇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位于何坝镇马寨村,2007年12月在原何坝镇马铃薯产业协会的基础上由13名种植大户、加工户发起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现有成员710人,固定资产3 700多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拥有占地50亩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管理基地,建成新产品、技术研发中心2 002m2;建成万吨脱毒种薯贮藏窖群5 100多m2、散户交易棚1 200m2;建成年生产千万粒的脱毒种薯组培流水生产线,拥有组培与病毒检测检验实验室550m2、瓶苗生产温室800m2、原原种生产温室7 585m2、设备165台(套);拥有农机具126台(套);常年流转土地3 000亩进行倒茬生产。2012年,被原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合作社负责人现任陇南市四届人大常委,多次参加全省、全市会议交流介绍合作社创办经验。
合作社成立时,发起人曾承诺:以诚信建社,凭良心做事。成立后,采取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坚持定期例会制度,及时听取社员意见,总结工作、研究发展。合作社运行中,坚持做好五个“当”:把农民当恩人,把社员当亲人,把专家当贵人,把领导当引路人,把外商当友人。紧紧围绕“建基地、扩市场、创品牌、增效益”的总体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为目标,努力为广大农户提供马铃薯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引导马铃薯产业与市场全面接轨,探索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脱贫带动方式,不断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使马铃薯生产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合作社建立了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贮藏、销售、展示、培训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基地,实行 “统一规划、统一机耕、统一供料、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五统一服务模式,解决了社员的后顾之忧。统一规划就是按照国家及省上马铃薯良种生产的标准,规划选定合作社生产基地,将脱毒种薯繁育选择在海拔1 800m以上特困片区,与脱贫攻坚结合,解决贫困区增收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马铃薯种植技术的标准化;统一机耕就是在播种前合作社统一对地块进行浅耕耙耱,满足脱毒种薯成长发育的土壤条件,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解决种植户劳力不足的问题;统一供料就是给种植户免费提供脱毒种薯原原种,并按照配方施肥和病虫防治要求,统一供给马铃薯专用肥、病虫害防治药剂,保障马铃薯优质高产;统一管理就是按照生产规范,开展技术服务,在播种、现蕾、花期、收获时进行系统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为种植户提供技术保障;统一收购就是对社员生产的良种统一回收,并与7家协会成员合作社签订订单,以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进行收购,解决马铃薯滞销、价格不稳和外地客商压级压价问题。
为了提高合作社科技创新能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脱毒种薯品种,合作社与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研发培育“西和蓝、黄江一号、黄江二号”3个合作社独有的优质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繁育了陇薯7号、14号、天薯11号等优良品种。目前,以“黄江”系列为主的马铃薯品种,已初步形成了以生产基地和市场交易为重点的种子繁育产业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通过良种良法配套,西和县马铃薯亩产由过去的1 700kg提高到现在的2 000kg以上,总产达到13.3万t,总产值达到1.6亿元。
2017年合作社申报实施了重点县域经济人才“西和县马铃薯主粮化特色品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实施,生产马铃薯瓶苗2.2万瓶、原原种80万粒,为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奠定了基础。同时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扶贫,使种植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户均增收达到2 000元左右。同时,培训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技术骨干26名,农村技术实用人才80名。
2019年与市种子管理总站合作实施“陇南市2019年度重点人才项目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示范及脱毒种薯生产”项目,引进新品种、建设原种生产基地,继续增加贫困村收入,助推产业扶贫。
以“创建一个基地、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为目标,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合作社建基地,基地带贫困户的方式,培育马铃薯良种,引导和鼓励群众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壮大马铃薯产业。在西和县特困片区的何坝镇铁鼓、冯茂、李子坪、李宋、马寨等村建设原种基地2 200亩,供种1 000万粒,吸收58户贫困户参与基地建设,每户2亩,按0.35元/kg的价格统一收回,亩收入2 400元。近年共带动周边213户贫困户增收,实现脱贫。为此,合作社还制定了“十百千万”的工作计划:十是培养10个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人员;百是吸纳100户建档立卡户为合作社社员,入股分红、务工挣钱;千是发展1千户原种繁育户;万是培育1万户一级良种繁育户。以党建促进合作社发展,以党建促进脱贫攻坚,在党建与产业发展结合上提出了“1+1+5+10”。即:1名党员负责帮扶1户贫困户,为其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并回收原种;1名党员帮带5户马铃薯种植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再带动10户种植马铃薯。通过土地和资金入股,社员及贫困户与合作社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2018年,合作社带动815户农户繁殖原种,其中55户农户(15户为贫困户)土地入股122亩,每亩每年保底分红800元;吸纳周边120人务工(18人为贫困户),每人每年务工收入7 600元;政府注入产业扶持资金122万元,合作社按122股计算,每股每年分红 800元。
2018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130万亩,其中冬播马铃薯8.5万亩。较2017年面积减少36万亩,较面积最大时减少50多万亩。近年,陇南市通过省上连续多年实施的“马铃薯良种工程项目”,建设了种薯生产设施(包括组培、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防虫网棚等)、储藏窖、检测中心等,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合作社种薯研发、组培、原种生产等环节,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目前,仅聘用退休教师鱼发学为技术顾问,负责新品种培育等,远远不能满足合作社技术研发需要。
2.组培室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组培室管理制度未上墙、未严格执行,无更衣室、消毒通道和参观通道,外来人员不经更衣、消毒就可进入参观。
3.原种销售渠道不畅通。目前合作社所产原种主要依靠市内项目采购支撑,没有开拓种薯外销市场,原种生产面积难以扩大。
1.种植面积逐年萎缩。一是陇南市近年来在马铃薯主产区大力发展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部分县(区)对马铃薯生产重视支持不够,致使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二是马铃薯种薯市场不健全。部分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家庭土地少且大部分是山地,农民仅将马铃薯作为养家糊口种植,没有将其作为产业发展的意识。这种情况下,无偿供应种薯,群众很欢迎,但购买种薯或以粮换种,许多农户就不接受,从而严重制约马铃薯生产的发展。三是近年山区野生动物猖獗,尤其是野猪危害,甚至导致林缘地区种植的马铃薯绝收。
2.种薯推广资金不到位。现行政策将原有每亩800元的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变为以奖代补、先种后补,并将奖补资金统一整合为扶贫资金,由县上统一安排。大部分县(区)将资金整合后用于发展经济作物,致使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工作难以很好开展。
3.专合组织少,作用发挥不明显。截至2019年6月,全市共注册登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6 611个,其中种植业合作社6 330个,但真正从事马铃薯种薯生产、推广、产品加工并发挥带贫作用的合作社不足10个。
4.产业链不健全。陇南市基本没有马铃薯产品深加工企业,西和县原有一家淀粉生产企业,因各种原因长期停产。
5.技术服务滞后。陇南全市马铃薯产业技术人员匮乏。农业技术部门对小麦、玉米等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多,马铃薯产业仅在晚疫病防治等方面提供一些服务,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指导少,新品种引育繁推工作滞后。
马铃薯在陇南市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市人民喜爱的食品,在高寒阴湿区、冷凉地区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马铃薯加工粉条、搅团、土豆饼等食品,是一部分农户进城后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陇南市马铃薯生产不应该萎缩,而应扩大。
1.政府支持,助力产业脱贫。马铃薯作为短平快扶贫项目,作为陇南有影响、有特色的地域农产品,地方党委、政府应正确对待,高度重视,将种薯推广资金列入扶贫资金预算,把脱毒种薯推广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多点示范推广,引导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购买种植高级别种薯,组织农户串换,保质保量完成省上下达的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任务,以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设集组培、微型薯生产、标准化基地建设、新品种引进试验为一体的综合示范点。引进马铃薯新品种,安排品比试验和观察试验,筛选丰产、抗病、品质优、口感好的品种向全市推介,建设标准化脱毒种薯原种生产基地,为全市种薯推广工作奠定基础。同时,政府应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对野生动物(野猪等)的整治防控,解决山区农民有地不能种的问题。
2.规范运作,加大科技投入。一是政府引导项目扶持,鼓励现有科研单位、院校开展马铃薯主粮化产品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开展技术合作,实现产研结合。二是种薯企业及合作社不断提高科技意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从大专院校聘请专业人才成立专门研发机构,开展种薯研发工作,做到有自有品种、自主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强交流与合作,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加快主粮化产品开发步伐。四是在组培、瓶苗、微型薯生产车间、原种生产田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完善消毒设备及程序,确保种薯生产质量。
3.拓宽理念,做大做强经营主体。一是引导种薯企业及合作社,扩大生产、销售范围,利用陇南市冬播马铃薯上市早、价格高、品质优等优势,大力发展商品薯,为企业创造效益,为种薯生产助力。二是完善脱毒种薯生产、贮藏、供应体系,在满足市内用种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市外供种能力和水平。三是针对陇南市土地面积少、种植成本高等问题,有条件的企业和合作社可考虑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建立种薯基地,充分利用当地地域优势,发展种薯生产,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充分发挥带贫作用。四是引导陇南市现有马铃薯粉条加工作坊进行升级改造,生产销售有品牌、有包装的标准化产品,提高附加值。五是依托淀粉和全粉的原料优势,注册自有品牌,大力发展马铃薯主粮化产品,发展马铃薯食品生产企业。六是引导和建立马铃薯生产、销售、加工对接机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