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泾川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5-30

王 莹

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泾川县分校,甘肃 泾川 744300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这既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也给各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提出了探索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课题。泾川县作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紧紧围绕三项基本任务,把握三大工作重点通过深化认识、扩大培训、制度建设,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扎实学习政策,明确工作方向

(一)加强学习,切实领会试点工作精神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挑战性,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了切实搞好试点工作,泾川农广校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围绕“什么是职业农民”“培育职业农民的途径是什么”“如何认定职业农民”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在一步步的学习、思考中,明确了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为具体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明确职责分工,靠实工作责任

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多个职能部门参与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统筹协调工作。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抽组业务水平好、工作能力强的同志组成职业农民培育专业班子,分成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三个小组开展工作,并制定了工作行事历,明确了工作人员的任务、要求及完成时限,形成了分工负责、合力攻坚的工作氛围。

二、深入调查研究,建立培训、认定制度

(一)开展入户调查,制定认定办法

为全面掌握全县新型职业农民现状,得到客观、可靠的第一手数据,组织人员开展入户调查,设计了《泾川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摸底调查表》,在全县塬区和川区7个乡(镇)11个村开展问卷调查,分产业对农户家庭结构、主导产业、经济收入水平、务农收入占比、务工经历、接受培训情况、从事农业意愿等与职业农民培育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调查,约620户。通过对调查问卷科学分析,重点就果品和蔬菜产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产业规模、农业产业收入、农业生产技能等方面做出了指标性规定。

(二)明确培训对象

突出果品和蔬菜两大产业,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主,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为辅,筛选职业农民培育对象420人。一是现有从事苹果生产、蔬菜栽培的大户,使其在参加职业培育后,转化为规模种植场主,成为真正意义的职业农民。二是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产业化企业领办人、农业创业人员等农村带头人,通过培训提升为精英型职业农民。三是农村两后生、复转军人、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农业院校毕业生等,通过培训使其扎根农村,以农为业,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

(三)科学编制培训计划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要求农业农村部相关专业培训规范,泾川农广校制定了苹果生产、蔬菜栽培两大产业培训计划,实行“三阶式”培训模式,即:集中培训、考察学习和实践考核紧密结合。课程设置跟作物生长季节同步,突出关键环节的指导与实训,每个产业一个生产周期内集中培训不少于4次,每次3至4d,全年不少于15d,安排教育培训课程8门,包含公共课、产业基础课、产业技能课、实习教学。

三、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培育路径

结合泾川县实际,建立“依托基地、产教结合、跟踪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送教下乡,下沉办学重心,根据农时开展培训,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将教学点办到村上,将课堂搬到田间大棚,贴近农民、方便农民。

(一)依托农广校村级基地开展培训

泾川农广校村级农民培训基地,立足村级主导产业,实行“一村一品”建基地,每个基地设立固定教室,配套培训设备,为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良好平台。分产业研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研究教育培训内容,设置教学培训课程,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并在基地实践教学园内开展实训实习,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讲授、视频辅导和田间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实现面对面教学、手把手辅导。

(二)配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开展培训

以泾、汭河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走“学用结合、产教一体化”的新路子。坚持“发展产业抓培训,抓好培训兴产业”的思路,培训课程涵盖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政策及法规等方面;在教学安排上,将培训课程与园区建设和生产进程有机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积极组织外出考察学习

考察学习对于巩固集中授课内容和指导实际生产意义重大。按照“一听、二看、三干、四查”的形式进行学习,考察学习完成后,集中组织学员对考察的认识和收获进行讨论总结,通过个人发言、分组讨论等形式,对考察学习收获进行反馈,先后组织学员赴陕西凤翔果树专家大院、陕西千阳海升集团现代苹果示范园、河南陝县二仙坡山地苹果基地、静宁县旱地果园示范带进行考察学习,效果显著。

四、落实重点环节,确保培训效果

(一)精选培训教师

建设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纳入信息化管理,形成强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从果业局、蔬菜办、农技中心等单位,选聘长年扎根农村,指导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为教师。二是专家型兼职教师,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庆阳林校、平凉农校、静宁果品专业合作社等县外单位聘请的专家、学者为教师。三是基层“乡土”教师,从县聘果树指导员、果树服务队成员中择优选用教师,可以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培训对象。

(二)精编培训教材

发挥本县专业技术人才熟悉县情、精通产业、实践丰富、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开展乡土培训教材编写工作,坚持实用性、操作性、本土化、通俗化要求,编写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乡土教材,在培训中向学员发放。同时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指南要求,订购了《走进现代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读本》《现代农业政策法规》等通用和专用培训教材。

(三)精细化培训管理

培训组织管理是培训活动的生命线,特别是针对农民的自我约束性差,自由散漫的特点,培训工作组织管理队伍每期培训定人定岗定责,一是实行培训签到制,培训开始前,对每位学员进行信息采集,填写培训台账,收集身份复印件,坚持每天点名;二是强化培训班纪律,向学员讲明培训纪律,实行“课堂化”管理,要求做到“三不三要”(不吵闹喧哗不随意走动不接打电话,要尊重老师要认真听讲要记好笔记)三是细化培训资料管理,每期培训做到“一卡三册”(培训记载卡、报到册、点名册、实物发放册)齐全,影像资料齐备,内容填写完整,装订整齐规范,分类归档存放,便于随时检查。

五、体会与建议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还存在农民认同度不高、主动性不强,单纯培训多,制度创新进展慢,扶持政策难以落实等不足,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提高职业农民社会地位

农民社会地位低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的重要原因。一要持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通过引导农民扩大经菅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经济收入的提高,激发农业从业者的爱农、务农积极性;二要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到新型职业农民中,使其享受到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环境;三要增强职业农民荣誉感。把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评优奖励依据,加大对典型的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受人羡慕的职业。

(二)积极落实配套政策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坚持政府主导和统筹协调,明确本地试点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主要内容,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全力推进。如打破身份界限,吸引城市居民、非农人口进入农村开展创业。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金投资农业。改革农业补贴措施,确保补贴资金用于农业生产者身上等。

(三)扶持政策需要顶层设计

扶持政策的制定涉及部门众多,关系千头万绪,利益错综复杂,依靠县级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存在一定困难,即使制定了扶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也难免遇到来自部门的阻力,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实行扶持政策顶层设计势在必行,制定规范、统一、具有权威性、操作性的扶持政策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