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实施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吉林省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阶段,要确保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唱好脱贫攻坚的大合唱,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及社会的作用,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高校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组织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是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扶“志”、扶“智”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的功能定位、特殊优势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了其在脱贫攻坚战略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高校要从政治责任、使命担当和现实需要多个维度,充分认识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其中“全面”的意义包含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必须打赢的硬仗。中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大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基本的前提和特色,也是最重要的政治优势。目标就是方向,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党的责任就是高校的责任,党的承诺就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担当,党的需要就是高校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的动力,高校主动承担脱贫攻坚任务就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集中体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功能,扩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重要职能。特别是社会服务功能,建立了高校与社会、与经济建设的有效桥梁,既能够将技术、成果得到及时应用与转化、帮助解决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的问题,同时给师生提供了实践的途径,了解社会需求,使高校办学更具有针对性,发展更有活力。脱贫攻坚被党中央列为重要战略,且为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精准扶贫工作是对高校的现实考验,是对其服务社会能力、科技应用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科学研究水平的检验,是对其功能特别是服务社会功能的评估。开展精准扶贫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直接延伸和拓展,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1]。精准扶贫不是“选做题”,而是“必答题”,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要求,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要积极参加定点扶贫工作,承担相应的定点扶贫任务;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要求高校要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主动实施好“教育扶贫工程”,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导致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很多,这里面既包括地域、环境等客观条件,也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主观因素。仅就吉林大学包保的扶贫点洮南县那金镇好田村的情况来看,致贫原因包括:土地贫瘠,抗旱能力差,农业基础条件脆弱;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缺乏技术;种植结构单一,过分依赖土地;没有企业拉动,村民收入有限等等。解决脱贫问题的难点在于,研究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栽培品种、抗旱技术,改变种植业结构,增加产业附加值。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方面,国家有政策,比较容易解决。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推进持续创新方面,只有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智力、信息、专业等方面具有政府和其它帮扶单位不可比拟的独特资源优势,如科技人才密集、科技成果丰富、实践推广高效、信息掌握快捷,这些资源优势正是当前贫困地区的急需。
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应有之义,并且是首要任务,它关系着党的建设全局,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关系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做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是高校党委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我校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以下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
高校是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事业单位,有自身的教育规律,扶贫工作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政治任务,统筹中心工作和扶贫工作,需要高校党委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将其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党委的重点工作来谋划、实施和推进,党委书记要对其负主体责任。吉林农业大学党委深刻领会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思想统一、高度重视,把脱贫攻坚作为凝练、展示办学能力的一项任务,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检验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素质的一个战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一时间成立扶贫工作办公室和驻村工作队,择优选派正处级干部为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精挑细选、优中选优,由副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和种植、养殖领域的专家组成,学校还设立每年不少于10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做到干部、人才、技术、资金保障到位。
脱贫攻坚,当地的基层党组织是扶贫工作的关键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开展扶贫顺利高效;党组织软弱涣散,扶贫则会事倍功半,效果大打折扣。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贫困群众最扎实的纽带,是影响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核心力量,所以“扶贫先扶支部,攻坚先筑堡垒”。主要从两方面来抓:一是激发并提升当地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吉林农业大学党委在好田村成立了扶贫办党支部,加强村部硬件建设,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和科技培训中心,注重带动并培养好田村党支部的自身建设与发展工作,着力培养、提升村委会的组织、决策和执行能力,形成“一心一意抓扶贫、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奠定基础,让贫困户实打实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二是“扶志铸魂”提升内在发展动力。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只有思想脱贫才是真脱贫。在贫困帮扶工作进展过程中,吉林农业大学帮助好田村开展党建工作业务培训,帮助党支部建章立制,完善办事流程,着力带强村支部书记、带强村“三委”班子成员,带强广大党员。同时,学校党委和那金镇党委在好田村共同开展了“村优秀共产党员”“勤劳致富之星”“尊老爱幼之星”等星级模范人物评选活动,积极弘扬和传播社会正能量,增强贫困户脱贫的信心。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活动载体和阵地建设,提升贫困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内生动力,好田村党支部在村民中的威信和形象树立起来,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精准扶贫,解决制约当地发展的技术难题是关键。帮扶不是一味的给予和投入,要“按需帮、扶根本、着长远”,贫困的表象都表现是缺钱。缺钱给钱永远都缺,缺钱给技术、给本领才能真脱贫。扶贫要做到精准,必须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因困施技。一是结合实际设计攻关项目。如吉林农业大学针对好田村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状况,认真研究需要什么、应帮什么、解决什么,集中选派相关专家开展研究,联合攻关,设立科技攻关技术示范基地,为贫困村引进种植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发展了玉木耳种植示范、卡洛斯鹅养殖及关键技术推广示范、优质芦花鸡养殖技术示范、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实施、半干旱区玉米水肥一体化及新型种植技术示范,攻克技术难题,引领群众推广应用。二是助推特色产业形成。鉴于玉木耳和吉林白鹅发展前景,学校有针对性地设计精准扶贫工作“组合拳”,目前已经选择出玉木耳种植、大鹅养殖、手工编织三个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项目,培植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平台。重点抓好玉木耳的生产及产品开发、白鹅养殖及其产品开发,为好田村建设了白鹅孵化厂、饲料基地,并和当地政府、好田村村委会三方合力为好田村建设了玉木耳的菌包厂,市政府负责厂房建设,学校投入生产设备,村委会负责筹集生产启动资金。同时,学校还组织师生积极参与产品开发、包装设计、产品营销等,吸引并带动了周边地方百姓的关注、参与,玉木耳种植和吉林白鹅养殖初具规模,真正把玉木耳和白鹅产业做大做强。同时根据劳动力的状况,指导发展手工编织、电子商务等产业项目,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如果将扶贫比喻为硬件,扶志、扶智就是软件。志和智是贫困地区的党组织和贫困户的内力和内因。缺乏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调动发挥贫困地区党组织和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从思想上拔穷根;加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强农业现代技术培训,掌握发展本领,都离不开培训来助力。吉林农业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为全省科技培训提供智力支持。依托学校专家及智力优势,成立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内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特产园艺、农产品加工、农机作业与信息化、经济管理与政策咨询等技术服务组。利用专家们在专业技术、科研项目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全省脱贫攻坚战,围绕全省扶贫产业评估、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巡回指导、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全省扶贫工作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大力开展致富带头人和农民培训。成立专家服务团,就农民们关心的种子和化肥农药、栽培方式、电商营销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培训和生产实践指导。对种植养殖大户及贫困户中的有志青年、农村留守妇女进行致富理念、生产技术、电子商务等培训,发放科技宣传资料。有针对性的组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到异地培训、参观考察,全程教授电商培训,开阔发展思路,实现脱贫致富。
大多数贫困地区都存在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这些先天因素影响农业生产、产业开发和生活服务。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路、通电视,农民生活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但从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的标准来看,很多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标准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基础设施是发展产业的先决条件,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基石,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能够带动贫困地区现代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还很欠缺,很多地方交通和通讯设施还比较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具备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条件,制约着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吉林农业大学在扶贫工作中,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注重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好田村大田面积大且集中、水利设施极其不足、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等多方面因素,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扶贫帮扶的一项重要工作,完成了高标准农田的田间道路、打井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好田村长期缺水的问题。二是加强整村人居环境建设。积极筹集协调建设资金,陆续开展村容美化、村道硬化、自来水入户、党群服务中心、厕所改造、危房改造、文化广场建设、文体卫生活动室、新农村建设(道路和围墙)等项目,募集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和文化建设类图书,进一步充实了好田村农家书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吉林农业大学以“党建扶志助推攻坚,科技扶智助力扶贫”为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地方农业院校的科教、人才和技术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为引擎,以产业形成和增收增效项目为载体,以组织模式和工作模式创新为动力,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使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措施有效落地,构建起“支部+项目+专家+合作组织+农户”多方联动的精准扶贫工作模式,提升帮扶对象内生造血功能,稳步推进帮扶工作有序开展,积极探索可持续、有特色的农业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在两年多的扶贫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贫困村要真正地从脱贫走向富裕,再到乡村振兴,最需要的是提升内生动力和增强内涵造血功能。必须通过加强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必须坚持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坚持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脱贫攻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紧扣党建核心,发挥党建优势,把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作为党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带脱贫,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发展优势和强大动力。高校党建要全面统领扶贫工作,要探索实施“党建+”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将精准扶贫与党建“捆绑”部署,齐推并进,既抓好党建,又咬定“精准”,着力推进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要助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用党建带党建,用党建融党建,发挥高校党建的优势作用,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为目标,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团结带领群众苦干强干实干,引导群众向贫困发起持续强攻,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立足长远开展“双培双带”活动,把更多基层党员培养成农村致富带头人,把更多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基层党员培养成农村基层干部。
第二,坚持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受到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在扶贫工作中,一些政府、单位为了急于完成任务,采取短期式工程,“扶”只停留在送项目、送资金、送政策的层面,这暂时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却不利于长期发展,必须尽快消除。扶志和扶智在现阶段更重要,更有意义,要大力实施“造血式扶贫”,让贫困群众有信心、有志向、有能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三,坚持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鉴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实际,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摆脱贫困是前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2]。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的最佳手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都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把乡村振兴看作是精准扶贫的升级版,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延伸。只有通过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与精准扶贫微观施策的相辅相成,才能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总之,高校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既是高校履行社会职责、完善社会职能,体现社会价值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促进自身发展、提升内涵建设的需要。高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发挥党建统领作用,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着眼于当地最基础、最紧迫的需求,增强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人才、智力、科技等方面集中发力、综合施策,强化“四个意识”,当好“人才库”“成果库”和“智力库”,真正履行好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担当,努力成为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推进农业现代进程的生力军和先锋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