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欢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张欢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加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文言能力,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针对影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效度、效率、效果等因素,提出要遵循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效提问原则,优化教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提问行为的有效途径,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技巧具体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提问;表征;策略
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历来受到语文教学的重视。但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费时低效”的状况。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初中教师的有效提问来解决这些问题,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是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既缺少相应的文言知识,更缺乏必需的文言感知、理解与质疑能力。因此,此时教师的指引和提问就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提问中,总是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
(一)重“言”轻“文”。
当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常常会出现一个误区——“重言轻文”。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上,而且往往是通过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等的固定化题型的反复练习,导致学生的兴趣渐失。
(二)对课堂提问意义的忽视。
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考试着重于学生对字词句理解的考察,且句子翻译都要求直译;教学一直采用串讲模式,效果不甚良好;在提问上存在事实性问题较多、经验性问题较少的弊端,不同程度呈现不重效率、效度与效果的倾向,视提问意义的课堂是无效的。
(三)教师自身文言素养的匮乏。
教师自身缺乏相关文言知识必然使文言文教学陷入困境,如今许多语文教师固守着课本和教参的现成材料的观点不能有所突破,难以发现有益资源,难以找到问题的切入口,提出有效的问题。
有效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在文言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它体现为效度、效率、效果、效益与效能等方面。
(一)文言文提问效度。
提问效度,是指提问达到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的目标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如果提问本身所引起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的目标内容之间吻合程度越高,就说明提问越有效度,反之,效度就越低。检验课堂提问的效度,在确保其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看其能否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问与答是否到达点子上或要害处。
(二)文言文提问效率。
提问效率,就是提问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或者概括为,真正有利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使用的提问时间与整堂课所占的总时间之间的比值。因此,在整堂课所占总时间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提问的时间越长,效率就越低;相反,则效率就越高。
(三)文言文提问效果。
文言文提问的有效性与提问的效果密不可分。对文言文教学来讲,衡量最终效果的实现指标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依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等三个维度相统一的培养目标,这改变了传统的单纯注重文言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将视角指向初中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阅读能力,文化修养上。
为了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提问的效度,我们迫切需要探索一些具体有效的策略。
(一)遵循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效提问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立意鲜明、准确、具体,并且所提问题之间及所提问题与已学过的问题之间,在逻辑关系上要保持一致,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能充分地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提问的科学性可具体化为提问形式与内容的科学性两个层面,既要讲究提问的事实性问题、经验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等类别特征,还要考虑这些问题是否与初中阶段文言文教材内容相一致,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协调等内容因素。
有位教师在讲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围绕“月夜美景”以提问为线索开展了这样一个“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片断:[1]
(1)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里去寺庙游玩?
(2)作者怎样描写承天寺的夜景?
(3)学生闭目想像这幅月夜庭中的美景图。说说它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围绕出色的庭院夜景的描写展开合作探究性的提问教学,紧紧围绕“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问题展开,使学生在教师有效提问的引导与点拨下,多层面、深入地品味学习写景的科学方法。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提出并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2]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提问中,启发性原则与问题本身的启发诱导特质相关。
如教《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了宋濂求学之艰苦后,教师又设计了一个富有启发性、过渡性的问题:“这样的生活确实非常艰苦,然而宋濂从中只尝到苦味吗?有没有其他的滋味?”这个提问既是对前面一部分的总结,也是后面一部分开头,前后有联系,很好地启发了学生。
3.目的性原则。
众所周知,做任何事都是有所目的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提问也不例外。它自始至终都与学生的文言素养的提高这个目标紧密相连,这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初中文言课堂,教师心中一定要十分清楚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要达到怎么样的教学目标。
如教《陋室铭》,为了让学生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老师就可以抓住“陋”与“德”两个字,设计问题:
(1)“陋”体现在哪些句子?
(2)“德”体现在什么方面?
(3)“陋”与“德”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
经过老师有目的性的创设问题,学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打通了全文的脉络。更好地体会到刘禹锡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4.文言性原则。
文言文具有“文言性”。具体而言,文言文教学的“文”即“人文性”指:文章、文学、文化等等,这种人文性特征是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言文教学的“言”即“工具性”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等学生应该掌握的文言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文言性原则,提倡文言并举,文言并重。
(二)把握好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提问的四个“度”。
第一掌握好问题的难度。这要求教师在全面了解授课对象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等基础之上来巧妙地设计问题,使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水平相一致。
第二安排好问题的梯度。这要求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过度与衔接,合理安排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层次、联结关系。如教《岳阳楼记》一文时,就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阶梯式的问题:
(1)文章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作者的观点体现在哪几个句子中?
(3)第五段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字与前面文章中的“异”字有何不同?
这三个问题设计得比较巧妙,有梯度,层层深入,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三调节好问题的密度。问题的密度是指问题间数量上的紧密程度。也就是说,问题不能过多或过少,在数量上应适度。如果一如既往地高频率、高密度的提问,非但不能充分实现提问的价值,反而会破会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选择好问题的角度。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维的视角,如何选取最佳角度,这需要教师细细琢磨。如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王君老师就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个问题:都说这篇短文里,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你能找出来吗?王君老师这个问题切入的非常好,这样反常规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因此其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优化提问行为的有效途径。
1.注重课文导入,创设文言文教学的情境。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恰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回忆,适时地联系即将学习的文言课文。文言文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设置悬念、单刀直入法、多媒体视频材料、出示实物、历史故事等等。但是选取哪种方式,运用何种方法,还要根据授课的时间、对象和教学内容等因素来确定。
如教师在导入《桃花源记》一课时,就可以这样设问:“如果你是桃花源的导游,该向游客介绍桃花源的哪些方面?”通过这种“问题导入”,激发了学生了兴起,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并主动地疏通字词句后,确定要把桃花源的“美”、“乐”和“奇”这三个方面介绍给游客。这样,自然而然学生就进入了情境。
2.倚重课文对话,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对话”指“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言语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或者说,对话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3]课文对话,是围绕语文教科书中的教材内容——课文而展开的对话,文言文的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师生以文言知识、能力与情意等为内容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的对话活动;同时这也是在文言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某位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品味三人的答话在语气和感情上有何不同?
(2)讽谏齐王除蔽纳谏,邹忌设喻之巧,“巧”在何处?
(3)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又是从哪些方面对比的呢?
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了如下回答:
(1)妻子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私我”;妾不正面赞扬,“畏我”;客感情平淡,因“有求”于我,不得不表示肯定。
(2)邹忌以私事比国事,二者极其相似,邹忌取类设喻,贴切生动。
(3)其一,从齐王纳谏的方法对比;其二,从齐王纳谏的效果对比。
在这段教学中,教师科学的、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借助反问、追问与转问等提问形式对“邹忌讽谏”和“齐王纳谏”的内容进行解读,通过私事与国事的鲜明对比,表现了齐王政治修明。
3.关注课文结束,寄托文言文学习的热情。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文结束,并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寄托学习的热情。如教《陋室铭》,让学生课后搜集仿文或模仿创作;还可以引导学生寻访名胜古迹,收集整理对联、灯谜、楹联;找寻古人对名楼、名山、名川等描写的诗文,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古代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要对文言文教学从提问方面进行有效性控制或科学管理,实属艰难,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遵循科学性、启发性、目的性和文言性等原则,把握提问的四个“度”,围绕课文导入、课文对话以及课文结束等教学途径,从而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突破传统的“串讲”模式,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1]陈怀朗.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278-279.
[2]汪新华.关于优化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75-76.
[3]戴维·伯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
G633.3
A
1671-864X(2015)11-0113-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