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寄生于甘薯和当归的茎线虫形态学比较

时间:2024-05-30

孙占彪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种子管理站,甘肃定西743000)

寄生于甘薯和当归的茎线虫形态学比较

孙占彪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种子管理站,甘肃定西743000)

本试验对采自河北保定市危害甘薯的线虫和甘肃岷县危害当归的线虫进行了分离,并制作线虫永久玻片。经过对线虫玻片的观察以及显微测量,再次确认引起甘薯腐烂病和当归麻口病的病原主要是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又称腐烂茎线虫。进一步分析测量数据表明,寄生于不同寄主上的腐烂茎线虫形态测量值与G.Thome报道有出入,如G.Thome测量的腐烂茎线虫雌虫体长800~1 400μm,口针9.5~12.1μm,而甘薯上的茎线虫雌虫体长875~1 125μm,口针6.3~11.5μm,当归上的茎线虫雌虫体长1 050~1 562μm,口针7.3~12.6μm。且在体宽、尾部长、食道长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甘薯;当归;茎线虫;腐烂茎线虫;形态学

甘薯茎线虫病亦称甘薯腐烂病,是由腐烂茎线虫[1](Ditylenchusdestructor)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甘薯块茎,茎蔓和秧苗,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被我国列入检疫性病害。甘薯腐烂病既可在田间直接造成减产,也可造成贮藏期烂窖,除了为害甘薯,还为害马铃薯、萝卜、豆类、花生、荞麦、大蒜、蓖麻、薄荷、马齿苋等多种植物。该病1937年从日本传入我国,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严重发生,后因措施得力,病情缓解,进入20世纪90年代,此病有所回升,1995-1999年间,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吉林等地均有此病严重发生的报道[2]。

当归麻口病是当归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当归产区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四川均有发生[3]。在甘肃当归产区,近年来当归麻口病的危害趋于严重,对岷县、渭源、宕昌、漳县等地的“岷归”生产影响很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影响“岷归”生产及其品牌的重要因素。陈品三、郑经武等[4]人在1986年7月对危害当归麻口病的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认为该病系茎线虫为害所致。

寄生于甘薯和当归上的茎线虫在分类上属垫刃目,粒线虫科、茎线虫属[4]。由于甘薯和当归生长环境不同,以及茎线虫的危害部位不同,可能造成寄生在其上的茎线虫形态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本实验对寄生于甘薯和当归上的茎线虫进行了分离,观察并显微测量了线虫的体值,以了解寄生于不同寄主的茎线虫的在形态学上的差异,进一步了解其致病性的差异,从而为甘薯腐烂病和当归麻口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采自甘薯甘肃岷县的当归病块根。

(二)试验方法

1.茎线虫标本的采集。将采集的甘薯病薯块和当归病块根置于塑料袋中,贴好标签,带回实验室,放在冰箱(4℃~10℃)中保存备用。

2.茎线虫的分离。本实验采取的分离方法是贝曼漏斗法:选用直径10~14cm的玻璃漏斗,下面接一段乳胶管,乳胶管上装一个止水夹,在漏斗中装入清水,将漏斗置于架上,把切碎的植物材料用2~3层韧性较好的高级面巾纸包好,轻轻地放在漏斗中,24~48小时后,线虫由于其趋水性和自身的重量下沉至漏斗下的乳胶管中,用指形管接在乳胶管下,松开止水夹,收集线虫悬浮液[5]。

3.茎线虫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1)线虫的杀死

将线虫悬浮液放在试管中,把试管放在65℃的水浴箱中2 min10 s杀死线虫,水浴过程中轻轻振荡试管使受热均匀。此时,热杀死的虫常呈僵直或规则卷曲状态,便于观察和显微测量。

(2)线虫的固定

大量的线虫杀死后,立即进行固定。在线虫悬浮液中加等量的浓度双倍的固定液即可完成固定。本实验选用FG固定液(福尔马林∶甘油∶蒸馏水=10∶1∶89)。

(3)线虫的脱水

实验采取是甘油—乙醇脱水法。需要配置两种脱水液,即脱水液I和脱水液II。

(脱水液I∶96%乙醇20mL,甘油1mL,蒸馏水79mL;脱水液II∶96%乙醇95mL,甘油5mL)

脱水步骤如下:

A.在称量瓶中加入约为其容积1/2的脱水液I,将已固定的线虫挑入其中。

B.加3~4滴3%苦味酸溶液(防止口针透明),将其放在40~45℃温箱内12小时以上。

C.取出称量瓶,半盖上盖,放入40℃的温箱内,使其自由挥发。

D.等到称量瓶中的溶液不足其容积的1/2时,加满脱水液II,半盖上盖,放入40℃的温箱内。每隔2~3小时重复加脱水液II(3~4次)。

(4)茎线虫的制片保存

为了便于形态观察和体制测量,需要对线虫标本进行制片保存,将直径1.5cm的打孔器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后,插在蜡盘中蘸取少量石蜡(熔点54℃),并迅速轻按于载玻片中央。待冷却后即形成一个蜡圈。在蜡圈内滴一小滴纯甘油(用量以盖上盖玻片后不外溢为宜)作为浮载剂,将已脱水的线虫5~10条挑入其中,排列整齐,并将与线虫直径相近的3根长3~5mm的玻璃丝均匀置于浮载剂边缘,加盖玻片后,将载玻片移至65~70℃的加热板上熔蜡,待蜡熔化后移至实验台上冷却,用中性树胶封片,待干后再封一次,最后贴上标签[5],保存以备后用。

4.茎线虫的形态学比较。

将已经制片保存的茎线虫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显微测量线虫体长、体宽、口针、尾长等体值,并进行形态描述和显微照相,然后查阅有关文献[6-8],进一步明确寄生于甘薯和当归的茎线虫形态学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症状描述

甘薯腐烂病主要为害薯块、茎蔓和幼苗。在大田中选择具有典型症状的甘薯病株分别进行地上和地下部分的调查,发病株地上部分多表现为生长缓慢、参差不齐。苗期染病表皮破裂成小口,髓部呈色干腐状。茎蔓染病主蔓基部拐子上表皮出现黄褐色裂纹,后渐成褐色,髓部呈白色干腐,严重的基蔓短,叶变黄或主蔓枯死,根部染病表皮坏疽或开裂。薯块受害后,薯皮皮层呈青色至暗紫色,病部凹陷,内部糠心,呈褐、白相间的干腐(图1)。

当归麻口病主要发生在当归成药期(栽植后第2年)发病植株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主要在根部发生。感染初期,根部外表无症状表现,但其纵切面可见褐色糠腐状侵染点,病情发展后,根部表皮纵裂成黄褐色裂纹,深约1~2mm,且根毛增多,畸形,严重时整个根部皮层组织干烂,呈褐色糠腐状,但腐烂部位一般不超过形成层,仅见个别根部腐烂达维管束组织(图2)。

(二)线虫形态描述

甘薯上的腐烂茎线虫雌虫和雄虫皆为线性(图3-A)。雌虫一般较雄虫略粗大,雌虫虫体前端有口,周围有近似三角形的唇片,其上有细微的环纹。口针基部球小而明显;中食道球稍覆盖于肠的背面(图3-B、C)。阴门横裂,位于虫体后部,阴唇略隆起。后阴子宫囊大,延伸至阴门至肛门2/3-4/5处。尾呈锥状,稍向腹面弯曲,末端窄圆(图3-D);直肠和肛门明显,尾长约为肛门部体宽的3-5倍。交合伞起始于交合刺前端水平处向后延伸达尾部3/4;交合刺成对,朝腹部弯曲,前端膨大具指状突。

当归上的腐烂茎线虫雌、雄虫均呈线性,虫体前端稍钝,唇区平滑,尾部呈长圆锥形,末端钝尖,虫体表面角质层上有细密环纹,侧线6条,食道为垫刃型,中食道球卵圆形 (图3-E),食道腺叶状,阴门横裂(图3-F)、阴唇稍突起,后子宫囊一般达阴门至肛门2/3处,后部宽大,前部逐渐变尖,中央有两个之状突起,交合伞(图3-G)包至尾部(图3-I)的2/3-3/4处,交合刺成对,朝腹部弯曲(图3-H)。

(三)测量数据

图1 甘薯腐烂病 

图2 当归麻口病

从甘薯和当归上分离的茎线虫中分别测量雌虫、雄虫各20条,按捷曼公式[9-10]进行测量计算,其测量结果(表1)为:甘薯上:雌虫体长875.00-1125.00μm,体宽23.00~48.85μm,口针长6.27~11.50μm,尾长37.50~62.50μm;雄虫体长965.58~1492. 26μm,体宽18.75~50.00μm,口针长6.27~11.50μm,尾长50.15~98.76μm。当归上:雌虫体长1 050.00~1562.50μm,体宽25.64-56.25μm,口针长7.32-12.55μm,

尾长43.91-76.38μm;雄虫体长为887.50-1437.50μm,体宽为27.50-52.50μm.,

口针长8.36-12.55μm,尾长37.50-75.00μm。

图3 腐烂茎线虫在两种寄主上的形态

表1 寄生于甘薯和当归上的茎线虫与腐烂茎线虫数值测量的比较

[1]刘维志,刘清利,尼秀媚.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destructus ThQme,1945的描述[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20:1-3.

[2]尹光德,张云美.甘薯茎线虫病病原线虫的订正[J].山东农大学报,1983,4:117-127.

[3]马象震,苗晓春.当归麻口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2008,11(2):53-54.

[4]陈品三,郑经武.当归麻口病中致病茎线虫的鉴定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88,14(6):12-14.

[5]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85-289.

[6]王玉娟,盛秀兰,孙政,等.当归麻口病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0,20(1):13-19.

[7]郭全新,简恒.危害马铃薯的茎线虫分离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0,36(3):117-120.

[8]丁再福,林茂松.甘薯、马铃薯和薄荷上的茎线虫的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1982,9(3):169-172.

[9]赵雅峰,王晓东,张琼,谢方生.新疆甘薯茎线虫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25(1):43-45.

[10]张绍升,章淑玲,王宏毅,陈玉芬.甘薯茎线虫的形态特征[J].植物病理学报,2006,36(1):22-27.

[11]刘先宝,葛建军,谭志琼,曹爱新.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国内危害马铃薯的首次报道[J].植物保护学报,2006,32(6):157-158.

[12]赵雅峰,王晓东,张琼,谢方生.新疆甘薯茎线虫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25(1):43-45.

(编辑:刘国华)

S435.32

B

1673-9019(2016)03-0040-03

2016-01-06

孙占彪(1986-),男,甘肃定西人,主要从事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