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2019年4月21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況的报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
一、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粮食产能巩固提升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亿亩,完成9.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棉油糖、果菜鱼、肉蛋奶等生产稳定、供应充足。
绿色发展有力推进
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农用地膜回收率达到60%,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超过3000方亩。
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升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7%。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拓展。
农业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近三年来累计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面积5000多万亩,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面积80多万亩,增加大豆面积2000多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1400多万亩。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奶业振兴扎实推进。
(二)、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宗类、多样化乡土产业:
创响特色品牌约10万余个,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400个。
农产品加工深入推进,引导加工产能向粮食等主产区布局,促进就地加工转化:
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营业收入14.9万亿元。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2018年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
乡村服务业创新发展:
2018年农村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突破1.3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000亿元。
(三)乡村产业融合渐成趋势
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
融合主体大量涌现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43家。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217万家,家庭农场50万个。
融合业态多元呈现,发展综合种养等循环型农业
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0万亩。
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延伸型农业
2018年主食加工营业收入达2万亿元。
融合载体丰富多样
(四)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构建
各地发展企农契约型合作模式,已有1亿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签约农户经营收入超过未签约农户50%以上。
推广利益分红型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其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五)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
领域不断拓宽,由种养向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创办的实体87%在乡镇以下,80%以上发展产业融合项目。
层次不断提升,返乡下乡人员50%以上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创业,近90%是联合创业。
载体不断增多,认定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1096个,益农信息社覆盖1/3以上行政村。
(六)产业扶贫扎实推进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万家、农民合作社61万个,有力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积极促进产销对接,2018年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各类产销对接活动,带动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超过500亿元,促成签约项目300亿元。
加强人才培育,在22个脱贫任务重的省份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组建科技服务团,培训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2万余人。
二、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发展质量效益不高
多数乡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休闲旅游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品牌溢价有限。乡村产业聚集度较低,仅有28%的乡村产业集中在各类园区。
产业要素活力不足
乡村产业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仍明显不足,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阻碍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农村土地空闲、低效、粗放利用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人才缺乏,科技、经营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产业链条仍然较短
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二产连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三产发育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层次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联结还不紧密。
产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农村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等设施未实现全覆盖。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
三、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抓好九方面工作: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强化县域统筹,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下沉重心,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二)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
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育种创新,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推动奶业振兴,推进渔业健康养殖,提质增效。
(三)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主体带动融合发展,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四)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扶持一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
(五)着力打造产业园区。
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和企业集中,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六)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严格遵守“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创响特色产品品牌;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目录的,不得进入乡村;鼓励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
(七)大力推进农村创新创业。
壮大创新创业群体,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和中心镇就业创业,培养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和领军人物。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发展农村人才培训,提高创业技能。
(八)深入推进产业扶贫。
咬定脱贫攻坚目标,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支持贫困地区开发特色资源;组织国内大型企业及科研单位与贫困地区对接,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带动贫困户进入大市场。
(九)健全完善政策体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