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汪蕙
处于农业产业链上游的种业,是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只有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牢牢把握种业发展的控制权,才能牢牢掌握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粮安天下,種筑基石。发展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国,一直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成就显著,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产业体系快速发展,种业法治环境不断改善。随着国家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种业也肩负着新使命新任务: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继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要为农业绿色发展发挥源头先导作用;要为农业技术变革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要为服务脱贫攻坚发挥重要保障作用。正因此,发展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国显得更为紧迫。
3月31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2019中国种子大会上说,实现种业强国目标,需要种业各界的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他强调,要勇于争创现代种业发展新局面,做强农业高质量发展“芯片”,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结合的中国特色种业创新体系,着力构建市场主导、政府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着力构建法制完善、监管有力、放管服结合的现代种业治理体系。
打造“南繁硅谷”
在中国的种业版图中,位于海南南部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是全国最大的农业科技试验区,也是我国农业科研的加速器和种子供给的常备库。这得益于其在全国绝无仅有的“光温水”资源优势。据统计,一个新的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一般需8至10代。在内地,冬季不能从事大田科研生产,一年只能完成一代,育种周期为8至10年;而在海南南繁种子基地公司,一年可以完成2至3代。
南繁事业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持续了60余年,为我国种业创新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超过70%经历过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洗礼。数据显示,最近10年,主要农作物中,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有1345个出自南繁,占总数的86%;由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出自南繁的占91%。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等科学家正是在三亚培育出了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那时候,来海南南繁的科技人员最多达到了6万人,诞生了棉花、玉米、瓜果等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产生了谢华安、吴明珠等一批院士级农业科学家。而今,每年到海南开展南繁工作的单位有近700家,科研人员有6000多人。正因此,南繁基地也在业内得享“品种创新的摇篮,育种科学家的天堂”的美誉。
为了建设好国家南繁基地,2012年,农业农村部与海南省政府共同谋划推进南繁基地建设。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海南省政府联合编制印发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规划》。三年多来,成效明显。
一是南繁科研用地得到了保障。划定了南繁育种保护区26.8万亩,核心区5.3万亩,配套服务区745亩,全部上图入库,纳入了基本农田范围,实行用途管制、严格保护,实现了规划目标,确保了南繁科研单位有地可用。
二是各级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资金5.9亿元,陆续启动了农田水利、执法监管等项目建设,相继实施制种大县奖励,农民定金补贴等支持政策,及时支付土地租金,开展土地整治。2018年3月,国家批复南繁生物育种专区项目,计划总投资近3亿元。
三是核心区建设有序推进。为保障南繁科研新增用地的需求,规划新建核心区2.5万亩,分别坐落于三亚、乐东、陵水六个大的田洋。目前已经签约土地近万亩,完成流转6800多亩。同时,三个市县也积极组织编制配套服务区的建设规划,科研人员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四是南繁管理体系全面构建,充分发挥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和南繁规划落实协调组的作用,逐步形成了涵盖部、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较为完备的南繁管理体系,全面覆盖南繁各项工作。农业农村部专门组建了督导组,仅2018年上半年,就四次督导南繁规划落实,并将其纳入到国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范围。海南省政府印发南繁工作要点,对省直单位和南繁三市县开展督导检查,对工作滞后的进行约谈问责。
2018年4月12日,***总书记在考察南繁基地时指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次日,也就是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同时,要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随后,中央印发《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建设“南繁硅谷”被列为国家重大战略。
面对未来,南繁基地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和全球种业创新前沿,加强科研、生产、生活、管理服务,谋划建设中国南繁科技城、南繁育种国家实验室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着力打造“南繁硅谷”。
从“论文强国”走向“种业强国”
“种业‘论文强国’为何没能造就‘种业强国’?”这是2019中国种子大会上,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延秋提出的中国种业之问。
据了解,在世界作物育种领域论文量国家排名表上,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德国分列前五,中国的作物育种论文约占这一领域全部论文量的2096。但“论文强国”并未造就“种业强国”,究其原因,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突出是主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种业强国”目标,种业就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并重,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引领现代种业技术变革。打破“两个80%”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历程既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也是一部种子改良史。”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以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为代表,每一次种子上的突破,都给农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推动了农业主导品种的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成功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丰富了百姓餐桌品类,加快了由“吃饱”向“吃好”的转变。
截至目前,全国选育农作物品种4万多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达到2.7万个,授权品种超过1.1万个。2018年,我国作物品种权申请量4854件,位居世界第一。企业逐步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带动了产学研结合,提升了育种创新能力,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我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种子改良史。”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说,以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为代表,每一次种子上的突破,都给农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推动了农业主导品种的更新换代。截至目前,全国选育农作物品种4万多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达到2.7万个,授权品种超过1.1万个。据统计,2018年品种权申请量4854件,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育种队伍,种质资源保有量居世界第二,为何难出大品种?”这个悖论曾经困扰着众多中国种业人。
答案就在“两个80%”——我国80%的种业科技人员集中在科研单位,而80%的种子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育种队伍和论文成果,但这些成果不少却在发过论文、评完职称后束之高阁,成为“铁皮柜里的成果”。与此同时,市场在苦苦寻觅新品种。产学研流通不畅,科研与生产存在“两张皮”问题。
为强化中国种企的创新能力,种业权益改革于2014年拉开序幕。“赋权、让利”是这次改革的核心,改革划定科研人员对新品种权的权益比例不低于40%、对育种材料的比例不低于60%,大大高于此前“不低于20%”的额度。目前,全国已有122家单位参与到改革试点中,改革成果几乎覆盖了所有作物类型。
张桃林指出,“未来改革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结合的中国特色种业创新体系。推进良种联合攻关,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企深度融合,打通上中下游创新链条,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加快培育和推广高产稳产、绿色生态、优质专用、适宜全程机械化的新品种。”
“中国种业企业要坚持集团化、平台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思路,实现科企深度融合。”张延秋指出,作物品种审定要有利于成果转化,要为企业提供成果交易平台,让资源和成果流动起来。
“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竞争力?不能只靠企业,也要靠科研院所。企业需要科研院所为其插上科技翅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说,要大力推动院所高校的育种技术、种质创新等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支持企业的应用性研究及其商业化运作,双轮驱动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联合攻关。
夯实向种业强国转变的根基
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世界范围内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种业科技革命正在推动种业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发生着深刻变革。
2018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大幅放宽外商投资中国种业的门槛。中国这个千亿级的种业大市场,再次向全世界敞开大门。
融入世界种业新格局,对成长中的民族种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和机遇。
“要推动形成合理的种业企业布局,大小作物兼顾,推动我国种业全覆盖,充分发挥耕地潜力。”盖钧镒建议,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明确提出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和特色小作物种子企业的区域布局;着力构建粮、经、特色作物的大、中、小种子企业融合发展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加强各类作物育种的研发,特别要推动小作物育种赶上乃至超越世界水平。
“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差异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种业企业集群。要以国家种质资源新库、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优势制种基地(大县)为重点,打造一批面向产业、服务全国、助力创新的标志性工程,夯实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转变的根基。”张桃林指出。
“此外,还要构建法制完善、监管有力、放管服结合的现代种业治理体系。要完善《种子法》配套规章,推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强化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激励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强化种业可追溯管理和大数据服务,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张桃林说。
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种业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水平,种业企业首先必须是科技领先型企业。目前实质性科技领先的种业企业屈指可数,这种状况不改变,中国的种业将失去竞争的机会。”盖钧镒说。
隆平高科种业研究院院长杨远柱介绍,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创新,选育出“隆两优”和“晶两优”等优质抗病水稻品种。他认为,品种的成功源自企业育种方向决策委员会的建立。在这个机构中,研发人员仅占1/3,更多的是直接面向市场的生产、销售人员。
育种方向确定后,如何育种是关键。“我们把育种分成若干段,不育系研发组只选育不育系,恢复系研发组只选育恢复系,抗性鉴定与筛选组的只研究病虫害抗性,专业分工、规模化选育,使小概率的偶然事件变成必然结果。”杨远柱说,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再是育種家的单打独斗,而是专业分工、资源共享的育种新体系。隆平高科一年新配制水稻组合3万余个,玉米组合8万余个,这是以往课题组式育种规模的上百倍。
实现种业强国目标,要构建以大型种业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种子企业为支撑、以服务型种子企业为配套的企业集群。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延秋介绍说,2018年主要农作物国审品种中,企业审定品种占77%,企业在品种审定中的主体地位凸显。
盖钧镒建议,推动规模化企业成立种业科技基金,用以开展研发、合作和种业人才培养。今后政府对种子企业的评价,关键要评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创新平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