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化肥行业:创新作催化剂 去产能持续发酵

时间:2024-05-30

文│《农经》记者 刘昕

化肥行业:创新作催化剂 去产能持续发酵

文│《农经》记者 刘昕

随着化肥“零增长”计划进一步的落实,企业的种种举措都将促进整个行业的整合,优胜劣汰是必然,企业的升级将促进整个行业的升级。

一家互联网服务中心一大早就开始通过物流准备发送农民们订的化肥。

从化肥行业已披露的2016年半年报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化肥市场受经济低迷、粮食价格下滑、出口不畅等利空因素影响,整体呈现震荡下行的趋势。相关投资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尿素小颗粒出厂均价为1388元/吨,较去年同期下滑15.47%;大颗粒出厂均价为1295元/吨,较去年同期下滑23.82%。磷酸二铵出厂均价为2365元/吨,较去年同期下滑11.62%。(曼海姆工艺)50%粉硫酸钾出厂均价2380元/吨,同比下跌22%。

出口方面,1—6月中国累计出口矿物肥料及化肥1199万吨,同比减少25.6%;累计出口金额29.93亿美元,同比减少39.8%。随着国际产能的释放,化肥供应量增加、国际竞争加剧;而国内粮食收购价格偏低,农民惜售导致变现能力减弱,对于化肥的采购积极性降低,也造成了国内化肥价格的下滑。

产品价格的下跌,也直接影响了部分企业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据公开数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24家化肥上市公司中有10家出现了亏损,占比达到了42%,平均毛利率为13.59%,同比仅增长0.11%,总利润为19.3亿元,同比减少4.2亿元。

河南省滑县农民用农机播撒化肥。

净利由盈转亏

作为2016年化肥行业营收收入最高的企业云天化集团,营业收入为160.3亿元,但同比却下降了36.93%,净利润为-9.7亿元,同比下降2950.91%。与2015年营收502.6亿元位居第一时相比,今年上半年的业绩,的确不太乐观。

云天化表示,受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跌及供求关系影响,磷肥企业出口意愿大幅减弱,整个行业出口数量同比减少约40%。同时,国内化肥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短短半年时间,云天化主要化肥产品销售量和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导致公司产品销售毛利同比大幅减少。

云天化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只完成了预算的30.23%,未完成预算进度的主要原因是本期化肥市场低迷,且公司商贸业务规模有所减少,自产产品和商贸业务收入都较预算进度减少。产量未达到预算进度的主要原因是受销售端市场低迷的影响,装置未满负荷生产以及部分装置大修。

据了解,云天化在上半年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深化改革,通过构建基于作物种植链的“总部—区域—基层”三级新型农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户、种植大户提供科学的作物营养全程解决方案,促进公司从“卖产品”向“卖产品+卖服务”转变,从“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加强农化服务培训,组建专业农化服务团队和外聘专家团队两位一体的农化服务队伍,重点围绕磷矿采选、新型化肥及磷化工、植物营养及新材料等领域持续开展共性关键课题研究,为公司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其实早在2015年年初,云天化就率先完成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以色列化工的改革措施,使公司可借助以色列化工在磷化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以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与云天化类似,大多数化肥企业上半年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盐湖股份在2016年上半年业绩表现较云天化而言相对稳定,但净利也有所下滑,由盈转亏。盐湖股份2016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2.73亿元,同比增长22.15%,净利润为3.2亿元,同比下降8.76%。盐湖股份表示,营收的增长主要是由于营收占比74.5%的钾肥业务同比增长29.2%。

盐湖股份上半年实现氯化钾销量247万吨,同比2015年上半年的178万吨增加明显。公司钾肥技术有突破,冬季也能生产,相当于提升了产能,2015年底定增募投钾肥钾碱项目进展顺利,预计150万吨钾肥项目、30万吨钾碱项目投产后产业规模化优势进一步扩大。

创新发展见“疗效”

群众正往瓜菜基地运送肥料。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低迷、需求不足,化肥行业的复苏仍然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压力。随着国内外化肥产能持续释放,国外化肥巨头涌入国内,我国化肥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但有些上市企业凭借较强的研发能力,积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还是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金正大2016年上半年业绩实现继2015年之后,收入利润 “双增长”。营业收入为105.6亿元,同比增长8.95%,净利润为7.7亿元,同比增长20.54%。虽受大环境影响,但金正大基本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任务,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金正大通过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顾问式营销、农化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县建设、渠道开发与优化和市场终端亮化”等营销服务模式大大提高肥料销量。此外,金正大为主导的“农商1号”电商平台在2015年成功上线运营,为农业生产者、采购者提供“一站式”的种植业解决方案和专业的技术服务,打造农商第一生态圈。同时,金正大与京东商城等知名企业签署协议,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消费者提供肥料、种子、农药、农机具等全品类农资全程解决方案,并实现专家全程在线解决种植难题,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为加强在专项作物领域的产品研发与推广,建全、完善各类经济、大田作物的营养解决方案,完善农化服务体系与研发体系建设,加快企业服务转型,公司在全国重点区域启动了首批苹果、柑橘、香蕉、葡萄、菠萝、桃、樱桃、蔬菜、生姜、大蒜、烟草等经济作物和马铃薯、小麦、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专项研究所的组建和运营,上半年已在全国设立8个经济作物研究所。

2016年上半年,金正大继续推动服务升级,全面推进联合协作,与多家企业达成协议,形成了以技术、品牌输出为核心的联合协作,促进公司由传统制造商向“制造+服务”转型。并继续加强渠道创新与合作,启动创客计划,实施跨界营销,与各类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结成联盟,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体系。金正大正逐步由服务市场向“服务市场+服务全行业”转变。

在国际化方面,金正大积极推动中国和世界农业文明的融汇和交流。上半年,公司收购COMPO AcquiCo S.à.r.l.旗下包括 COMPO GmbH、 COMPO France SAS、COMPO Italia S.r.l.在内的24家公司的股份。通过此次收购,金正大快速获得了欧洲最大的园艺与植保产品产能、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实现金正大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同样取得较好业绩的还有新洋丰,2016年上半年,新洋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6亿元,同比下降7.03%;净利润4.6亿元,同比增长16.81%,较好地实现了公司制定的半年度经营目标。

目前,新洋丰在面临产能过剩、转型升级及日益加剧的行业竞争等复杂考验下,通过技术、产品和营销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收割市场释放出来的产能份额和市场份额,重点推进营运、生产两个主战场工作,加大营销力度,实现营销创新,加大作物专用肥料、新型功能肥料研发力度,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精细内部管理,全面提高运营水平。

7月17日,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收购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51%股权的议案》,公司将逐步与江苏绿港实现战略协同,以复合肥及农化服务为核心主业,利用江苏绿港在作物种子、作物专用肥和水肥一体自动灌溉装置方面的技术,丰富上市公司作物专用肥产品系列,并结合上市公司在水溶肥方面的产品和渠道优势,开发出水肥一体化的产品与服务组合,以适应行业与市场发展的趋势与需要。本次收购不仅可以与公司现有业务形成协同与互补,更可以促使公司迅速进入现代设施农业领域,拥有可信任优质农产品从设施、装备到育种、育苗及种植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的技术、产品与服务。

新洋丰公司为了加速农资电商业务发展,还设立了全资子公司湖北乐开怀肥业有限公司,形成独立的农资电商运作平台,突出单品,独立品牌,重点突破,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去产能倒逼创新

2015年,化肥市场经过了短暂的回暖之后开始迅速下行。在行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一些企业的部分传统品种库存在下降,但也有部分企业库存仍在增长。机构投资者分析,化肥行业正处于去产能化进程中,产能过剩矛盾这两年集中爆发,多数产品价格跌到了新低,预计这种情况还会持续。目前国内化肥行业整体还是产能过剩,开工率不足,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产品结构亟待调整、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和资源利用水平不高,这些都是目前化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信息部副主任王莹说,“不仅化肥行业在生产环节存在问题,在使用环节同样面临着过量盲目使用、施肥结构不平衡、肥料利用率偏低等系列问题。”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文在基层调研时也曾说到,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是亩均化肥施用量20多公斤,是美国的2倍多。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30%多,比欧洲低了30个百分点。农民为了提高粮食单产都会过量施肥,无形中造成了农民种地的成本提高。而过量施肥的严重后果就是环保压力增大,这完全是一个恶性循环。

尽管肥料市场的整体竞争仍在加剧,但相较一些大型的基础化肥类企业,近年来,生产并推广多种新型复合肥产品的上市企业,其整体业绩情况却显得十分乐观。因此,化肥行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必须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强农化服务、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市场,企业由竞争走向竞合、行业间由跨界走向无界,将是化肥行业未来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在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微利时代,行业整合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化肥生产企业若要立足于市场,必须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建立既竞争又合作的新观念,并购、合作将成为常态。通过企业间的资本、技术、渠道联姻,实现产业版图的嫁接与延伸,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