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A股大农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排行榜(2015)之食品加工行业趋势分析

时间:2024-05-30



A股大农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排行榜(2015)之食品加工行业趋势分析

PART 05

食品加工业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尽管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但食品加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产业升级及并购整合将为龙头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A股大农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排行榜(2015)中,食品加工行业相关企业的具体排行情况如下表所示:

细分行业排名 股票简称 综合得分 综合排名 主要产品1   汤臣倍健 70.55 3 保健品2   涪陵榨菜 69.50 4 榨菜腌菜3   海天味业 68.60 6 调味品4   双汇发展 67.49 12   肉制品5   爱普股份 66.35 19   香料、香精6   克明面业 65.78 24   挂面7   安琪酵母 65.75 25 酵母及深加工产品8   朗源股份 65.15 28   鲜果、干果等9   梅花生物 65.00 31   味精、氨基酸10   洽洽食品 64.58 36   炒货等休闲食品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在大农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前10强排行榜中,食品加工业占了3家;在50强中占了17家,占比达到34%。这一比例充分显示出食品加工业在大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相比大农业产业链的产前、产中环节,食品加工这一产后端具有明显的强势地位。

1. 排名靠前的大致有两类,一是细分行业龙头:比如涪陵榨菜、海天味业、双汇发展等,都是所处细分行业的龙头老大;二是科技型精深加工企业:比如汤臣倍健、爱普股份等,凭借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2. 全国性品牌抗风险能力强且投资机会大,行业老大的综合优势明显,产业专业化程度高的公司投资优势明显。在规模、品牌、渠道、成本控制和管理能力等软实力有突出优势的大型龙头企业盈利能力强,排名靠前,投资价值大。

食品加工业发展状况

“民以食为天”,食品加工业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尽管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但食品加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于2016年2月2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39647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收入11.35万亿元,同比增长4.6%;利润总额突破8000亿元,达到8028.02亿元,同比增长5.9%;上缴税金总额9642.93亿元,同比增长4.7%。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1-12月,全国食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5089亿元,同比增长14.4%,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超过同期制造业6.3个百分点。投资额占全国投资额比重的0.92%,占制造业投资额比重的2.82%。在整个宏观经济面临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食品加工业的表现殊为不易。

在食品企业中,饮料工业持续稳定增长,是我国消费品中的发展热点和新增长点。1979家规模以上饮料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57.33亿元,同比增长6.21%;全年实现利润总额567.0亿元,同比增长15%,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发展速度惊人的食品加工领域,也给食品生产商带来更多的挑战,“小、散、低”是目前的普遍现象,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为了解决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2015年4月,人大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并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之后,食品安全战略还被列入了“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显示出中央政府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趋势

2013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收缩,增长速度仍然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持续进行的城市化、中产阶级的崛起、逐步成为消费主力的“千禧一代”、居民收入的预期增长,仍将持续推动食品消费的增长。这对食品加工行业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持续进行中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在过去三十多年间快速推进。截至2015年,城市人口占比已达到56%。根据政府目标,这一数字将在2020年达到60%。由此可见,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城市化率仍有相当的提升空间。持续进行中的城市化是推动中国居民购买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乳制品、肉类、水产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需求将持续得到支持。

中产阶级的崛起:随着经济增长,未来五年全国中产阶级占人口的比例将继续增长。而中产阶级崛起有利于中国向“消费型”经济的成功转型。高品质食品的需求也将得到有力的支撑。

“千禧一代”及“二胎政策”放开:目前,“千禧一代”已经占到全国人口的30%,正在逐步成为消费主力。下一步,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将有利于改善中国整体的人口结构,新增人口将成为驱动食品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使健康食品、乳制品将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

总体而言,食品加工行业未来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 食品需求增长预期放缓,未来发展更加依赖价值驱动

总体来看未来的食品、农业需求增长,与经济总体增长相类似,即由过去的数量驱动,逐渐转化为价值驱动。从食品加工业的细分领域来看,这一态势将带来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以肉类消费为例,猪肉的人均消费量已达到较高水平,增长已基本饱和;未来的消费增长将主要来自牛肉和禽肉,其中禽类的消费量可能由于相对较低的价格水平得到较大增长。猪肉消费市场正在从对数量的追求转向对质量的追求,未来市场价值的增长将远远超过数量的增长速度。

二. 国内食品消费不断升级并逐步走向成熟,食品消费在品类、渠道和区域上都呈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化

1. 食品消费品类出现分化。随着食品消费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一般性、温饱性的支出比例在逐渐减少,而体现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消费支出,比例则在逐年增加。近两年,从价格看,与健康相关或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的高端产品,每年平均的价格增幅超过 2.5%的通胀率。而大众消费产品,价格增幅明显低于通胀率,部分甚至出现负增长。

2. 食品消费渠道出现分化。近30年间,在食品零售环节,新型渠道的持续扩张,形成对传统渠道份额的不断蚕食。目前,传统杂货店和大卖场的销售增长普遍放缓;相比之下,超市、小型超市和便利店的情况较好,涨幅则高达9%。而电子商务的崛起,更是对商超构成巨大压力。

3. 食品消费区域的分化。中国的一线城市依然是快速消费品的重要阵地,但已经不是增长最快的地方。快速消费品在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增长速度显着放缓。2014年,一、二线城市的零售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而中小城市则高达7.7%。从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对比情况来看,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增速,也要快过城市居民,增长潜力巨大。

三. 更加注重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食品产业国际化进程在加快

中国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世界资源互补的,政府鼓励一批有实力、有全球战略的企业“走出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部分企业已经通过直接投资和供应链合作等方式参与到全球的供应链。近几年又出现新的趋势,部分中国企业走出去已不仅仅是为了国内市场,更着眼于全球市场从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

比如在肉产品领域,万洲国际于2013年收购了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成为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商。后者的研发能力可以帮助万洲国际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其全球猪肉资产布局也给万洲国际带来全球化的平台,使其可以合理的分配资源。这对双汇发展的未来成长也构成了较好的支撑。

四. 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政府加快推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

近几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对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的信心造成了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已采取了多种措施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食品加工行业的众多企业来说,如何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安心食品,是能否获得持续生存能力的关键。

五. 电子商务正在重构中国食品行业

相对于传统零售渠道,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额正逐年快速增长。而中国食品电子商务正逐渐发展成为整个电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线上平台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分销渠道。2014年,中国线上食品与饮料的销售额增至667亿元,同比增长49%。

在电商平台销售的食品中,进口食品和生鲜食品的增长潜力尤其巨大。目前,生鲜食品只占线上平台总销售量约1%。但是在过去的三年,生鲜食品已成为很多线上零售商的主要业务,销售量也随之飞速增长。此外,进口食品销量占据中国线上食品销售量的13%。国外的高端进口食品企业也对中国市场日益重视,纷纷通过第三方平台加大促销力度。

六. 中国食品行业面临全面转型的压力,需要推动商业模式升级

由于产品同质化、企业竞争不断加剧以及经营成本的不断抬升,中国食品加工业正在遭受“成本地板上升”和“价格天花板下降”的双重挤压。中国制造已丧失低原料价格、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倒逼中国食品产业必须直面30年来最艰难的转型期。即摆脱以依靠“同质化、价格战”为主的终端竞争,需要积极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靠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重构企业商业模式,转向“整合优化产业链”的价值竞争。能够不断创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

七. 中国食品农业进入了加速整合的发展阶段,行业领先者将处于更加有利的竞争地位。

近几年来,很多食品加工业的细分领域的市场集中度都在不断提高,食品产业发展体现出越来越强的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为了巩固和保持市场领先优势,整合并购成为食品龙头企业重要的竞争手段。从产业链角度分析,目前,中国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环节的发展能力还不匹配,决定了食品加工业将进入加速整合的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