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质量发展的都市农业

时间:2024-05-30

汪烨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以生态绿色农业、休闲体验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科普教育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的都市农业逐渐兴起。其主要功能正逐步从生产功能向生态和生活功能进行延伸和融合,以服务城市和繁荣农村为根本立足点,成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的“2019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上,专家提出,要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由一产主导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探索要素融合、人才融合、理念融合、技术融合“四个融合”,以融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都市农业大有可为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都市農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给农业带来冲击和影响,大城市有没有必要发展农业,是否应该把农业功能更多地“转移”出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王昌海认为,一方面,农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具有无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对于大城市而言同样如此;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对农业供给由数量需求更多地转变为质量需求,都市农业不仅应当有所作为,而且大有可为。政府部门应更合理准确地对都市农业重新进行定位,这不仅关系到都市农业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都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

都市农业是城乡要素互动、“三产”相融合的产业,也是农业的多功能性的具体体现。对于发展都市农业,核心城市在资本、技术方面拥有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先行条件。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上海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新产业、新业态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上海农业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走上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据上海统计年鉴数据,与2010年相比,目前当地农业化肥施用量(实物量)减少约40%,农药施用量减少了一半以上;至2018年年底,上海市有5824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相比2013年增加了近30%。与此同时,上海注重发展品牌意识,本地优质农产品供给已经从数量向质量发展。比如,优质大米统一实行“上海新大米”品牌,由过去的“卖稻谷”变为如今的“卖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生产促进了新兴业态的发展,农业旅游现在成为上海都市旅游的一个新兴业态,有效拉动了郊县的经济发展。2018年,上海农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4434个,是2013年家庭农场数量的2.34倍。

目前,一些大城市和上海一样,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不到1%。从全球的发展经验来看,农业产值占整个GDP的10%是国民经济的转折点。王昌海认为,在发达经济体,农业占GDP的比重越低,恰是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强度比例越高之时,政府更要重视农业生产与经营。对于上海等核心城市而言,城市农业资源相对短缺,都市农业供给要适应城市居民需求,在供给侧改革中需注重社会服务功能的最大实现。只有促进城乡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新时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做强都市农业园区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按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河北省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其中,石家庄市现代农业园区通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广大市民采摘体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据了解,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各个园区建设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高水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为方向,以拓展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强农业发展活力为目标,围绕“一圈两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布局,放大要素、主体、资源优势,拉长结构、层次、融合短板,夯实特色、科技、品牌底板,增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制定了园区建设推进方案,计划2—3年把“两高一场一河沿线”及环城都市休闲农业圈建设成为集生产、社会、生态、示范功能于一体,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依托省会、服务省会、城乡一体、致富农民、协调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样板,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参与感、周边农民获得感。

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突出特色优化布局,以田园风光为主调,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园区,重点种植观光类农作物、设施果蔬、观赏花卉、生态风景林。同时,不断丰富产品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形成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要素聚集,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全产业链开发,开辟“农业+”模式新领域。

通过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全产业链开发,构建种养有机结合,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获得感。

以农业为基础,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统筹规划设计。通过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让广大市民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望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过往乡愁,提高市民参与感。通过精品景点、精品线路打造和品牌创建,培育一批知名休闲农业品牌。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石家庄市以建设“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为方向,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聚合力量,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目前,石家庄市认定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00个,其中省级园区19个,市级园区81个。逐步形成以鹿泉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以省市级园区为骨干、以县级园区为基础,全域覆盖、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培育了“鹿泉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藁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主导产业聚集度高、现代要素聚合力强、产品品牌效应凸显、联农富民机制多样的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带动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廊坊市北临首都北京,东与天津交界,被称为“京津走廊明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廊坊如何发挥如此明显的区位优势,来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我们坚持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定位,加快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说,通过着力构建设施蔬菜、健康畜牧、林果花木、优质粮油四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廊坊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实力持续壮大。

为调优农业结构,廊坊市瞄准京津冀1.2亿人口中的高端市场需求,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打造94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进高端精细果菜和特色叶菜生产,形成了永清胡萝卜、安次甜瓜、固安番茄等一批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种植区,构建了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

同时,廊坊市做强农业园区,以高端化、产业化、融合化为方向,加快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建成了廊坊远村、固安现代农业园区等1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43个市级园区,年经营收入达到65亿元。为打造品牌,廊坊市大力实施“品牌农业培树行动”,汇福粮油、梅花生物、福成五丰、康达畜禽等一批全国500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培育了1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华老字号、84个农业知名品牌。

据了解,廊坊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共谋划了现代农业园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重点项目80余个,总投资11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8.3亿元,完成投资总量的50.7%。同时,廊坊加快“三区同建”,积极优化农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布局,同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现代农业园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全市建成23个农村新型社区、68个现代农业园区、50个生态功能区,培育了固安林城村、永清胜利村等一大批成功典型,有效解决了“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出、产业怎么发展”的问题。

注入更多绿色元素

近日,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通过活體微藻细胞技术进行土壤改良、用白星花金龟把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利用餐厨垃圾进行生态种养产出高端食材……在博览会期间举办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中,有关农业绿色发展的参赛项目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获奖比例也较高。大赛评委、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朱明介绍,本次大赛的不少创业创新案例都涉及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层出不穷,选手们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创新,有些甚至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的技术。

除了民间的创新,全国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也更加聚焦绿色发展领域。大会期间发布了2019年中国农业农村10大新技术,其中绿色农业占据7项。

“只有不断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才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我国农业经历了从高投入、拼资源、拼消耗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的转变,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不断破解着农业绿色发展的难题,同时,绿色发展方向也为农村的创业创新带来更多机会。

本次博览会举办了多场论坛,既有面向全国的,也有面向全球的,这些论坛的主题,也为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转型升级,优质化、绿色化被提到了优先考虑的位置。目前农业生产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供给端向消费端转变,消费者的需求起到了主导作用。

南京近年来一直专注高质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通过举办此次博览会,南京的农业发展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定位、找准了发展方向——南京农业的提档升级,要靠注入更多的绿色元素。

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健康”转变,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就要更好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湛中林说:“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是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

在生产方式上,南京市通过规模化推进耕地轮作休耕、打造长江沿岸5公里化肥减量示范带、化学农药“两减”等工作,累计创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7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5%,位列江苏省第一。品牌建设上,培育了“茉莉六合”“善田江宁”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出“南京盐水鸭”“横溪西瓜”等超5000万元的农产品品牌20多个、“南京雨花茶”等地理标志产品7个。此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海归”到南京农村创业创新;苏宁、五星、福中等企业跨界经营从事农业生产,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精品园艺、经济林果、健康畜禽和特色水产的产量和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

“南京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湛中林说,南京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要进一步加强,还要解决叫好不叫座的问题。

代表南京参加此次博览会的艾津“超欧标”大米,其生产过程严格按照有机标准,品质超过了欧洲大米的各项指标。不过,和现身博览会的东北五常大米、烟台苹果等全国名牌相比,南京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都要逊色不少。对此,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王才林表示,南京有很多优质大米,但出了江苏省几乎就无人知晓,南京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和品牌建设上,大有潜力可挖。应充分利用科教、人才、资金的优势,打造更多知名的农产品品牌,甚至可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目前,南京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5%,乡村人口196万人,一产从业人员21万人,耕地面积353万亩,自然村落7851个,主要分布在江北新区(国家级新区),以及栖霞、江宁、浦口、六合、溧水和高淳等六个行政区。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丘陵地区,具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形地貌特征,由于耕地面积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必然选择。眼下,南京的农业发展正在向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升级,农村的建设也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南京市还拥有多个高等级农业园区。其中最突出的是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这是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批复建设的四家农业产业科创中心之首家,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曾两次到园区考察,明确提出要建成世界知名的“农业硅谷”。截至2019年三季度,已成功签约项目108个,完成企业注册63家。此外,南京市还以南京国家农创园、白马现代农业高新园等4个国家级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全市41个市级以上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农业园区规划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50%。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区别于过去那种因为出身而被天然标注的传统农民,他们往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是从业者主动的职业选择。但是,受过良好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年轻人会更加青睐城市生活,都市农业则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契合点,不用远离城市生活的同时还能发挥所长。据统计,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已经超过5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