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市在人为 以市成势

时间:2024-05-30

鲁柏祥

古人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在遵循天道的基础上,把握社会的发展脉络,再根据市场的特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有可能创造财富。

《周易·系辞》就市场的起源这样写道:“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场”的出现被认为是从神农氏时期开始的,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不同时期的市场形态不同

以前人们会赶集,尤其对于地处偏僻的农村地区而言,去集市上买卖商品成为值得期盼的大事件。凭借较大的人流量和商品交易量,集市从不固定的状态逐步演变成拥有固定的交易场所,进而形成城市。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以前的中国城市主要还是政权的中心,商业活动较少;战国时期,手工业和货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战略要地和贸易要道上出现了作为商业中心的新城市;发展到汉代,商人被组织在同一个地点进行同一种货物的交易;到了唐代,逐渐形成了商业的联合体——行,也就是商行。

如今,我们有农贸市场、超市、商贸中心等以实体商品为交易对象所形成的市场;也有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以虚拟产品为对象进行交割所划分的市场。建立在交易关系上的商贸活动,消费者和供应商自然就成为了市场的两大主体。

传统的小农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色,能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但是对于衣物、水电等其他生活必需品仍需经过市场途径取得。我们无法独立于市场而生活,关乎我们衣食住行需要的一切物品都只能在市场上获得。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传统商业活动的模式,对于传统市场中的交易方式、支付行为都存在较大的颠覆性。因为互联网,我们无需走进实体店,轻轻敲打键盘即可挑选并购买想要的商品;我们无需自己去提货,就会有快递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那么我们不禁想问,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传统市场是否面临着被淘汰的威胁?

不同时期的市场含义不同

传统的市场是以城市的变迁作为主要变革依据的。远古时期社会中存在村社的组织形式,原始的村社将不同的人混居在一起,这也成为了城市的雏形。如《周易·系辞》中所描绘的那样,最早的市场是为了给人们交易提供方便而设,交易一旦结束,市场也随之消失,这里的市场是一种交易场所。

我国古代产业的发展变化在直接影响着人类交易场所的兴起衰变。《管子·小匡》中说到“处商必就市井”,古代以农产品贸易为主,市场中的农产品必须经过井水的洗涤才能出售,因此有井的地方逐渐发展起了市场。随着手工业、服务业的逐渐兴起,市井的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城市作为交易实现的场所,随着商贸活动的逐渐兴起而成为人类生活的核心区域。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含义越来越丰富,市场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综合体。市场含义的多面性决定了不能用单一的视角去理解市场,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提到“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个“市场”指的是一种调节机制。马克思则认为,市场即流通领域,而流通领域又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强调了市场的交换关系。前苏联科兹洛夫和彼尔乌森主编的《简明经济学辞典》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领域,只是许多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领域,这里的市场被当成“领域”看待。

传统市场存在诸多弊端

从交易的方式来看,在传统市场交易中,面对面交易是最大的特点,经买卖双方确认后,商品交易才能实现。在会计交易中,债权或者物权发生转移,通过权责发生到記账后,交易才算完成。无论哪种方式,我们都需要通过面对面交易才能实现。

从买卖双方的行为特点来看,双方都具有盲从性,也就是说存在羊群效应。对于消费者而言,口碑效应、近人示范效应等可以大概率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对于生产者而言,趋利行为导致厂商偏好于集中生产某类产品。这里的羊群效应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事实上,市场跟风可以极大地推动当地某个产业迅速扩张和发展。比如政府在推动地方产业集群时,就需要当地居民的“跟从”,让消费者快速低成本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产品。当然,其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度消费会造成铺张浪费,产业重复度高也会导致竞争白热化等。

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传统经济交易行为实现的基础,生产者赚取的差价就是通过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传统经济学告诉我们利润=收入-成本,正因为消费者不知道所购买产品的成本,所以无法给出与产品价值一致的估价,厂商就存在利润空间。信息不对称确实能为率先掌握市场机遇的厂商博得利润空间,但事实上,信息不对称再配合其他厂商的盲从行为,也极易产生“产能过剩”现象。厂商的趋利性会促使其加入现阶段存在利润空间的生产队伍中去,供给量短时间内急速上升,一旦需求跟不上供给,利润空间则会逐步消失,同时也会造成“产能过剩”。

传统市场存在诸多弊端,而这种弊端一定会被时代淘汰。

未来市场发展的特征

目前,人类己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工具已经构建了满足个体个性需求的基础,高水平的个性化生产得以满足高水平的个性化消费。

未来,“市场”的概念可能也会消失,“市场”是同类需求的总和。作为市场构成基础的同类需求若不复存在,那么毛将焉附?移动互联时代到来后,定制服务不再只有富有阶层才能够享受,对于普通人而言,量身定制也不再奢侈。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如今,移动互联、大数据、3D打印等新时代所具备的技术水平已经允许企业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能进行大规模经营。

产品“定制”普及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相应的产品。若消费都是定制的,那么产能过剩的情况将不再存在。不仅如此,信息对称性越来越高,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欺骗现象也将不复存在。量需而制、量需而产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核心特征。与此同时,羊群效应的负面影响也会被削弱。因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真实需求来定制并购买产品,这样的消费行为更理性,最终将会弱化商家的趋利行为。当人们沾沾自喜于规模经济、标准化生产的时候,人类已悄悄地进入“客制”时代。

传统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目前的城市格局都是根据市场的特点布局的。中央商务区位于城市中心,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但是这种格局是否合理是要画上问号的。未来交易场所将发生移动,按需定制的产品对场地的依赖性将会降低,由此可见,目前的城市商场布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未来,“市场经济”的概念很有可能变成“需求创富”,即在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实现财富的创造。未来既不是小农经济,也不是工业经济、市场经济,而是需求创富。

2015年10月,马云在杭州云栖大会上表示,中国经济正在从依赖投资和出口向依赖国内消费的模式转型,投资、消费、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过去三十余年中,投资和出口是开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引擎的主要动力。如今,中国正在步入消费型社会,长期来看,消费将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基础作用。

十多亿中国消费者将会是这个“全世界最伟大消费故事”的编写人。2013年“中国大妈哄抢黄金事件”轰动全球,这其中固然折射出国内投资渠道狭窄的问题,却也侧面反映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上升,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己大幅提升。庞大的人口潜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人类财富创造史上已经发生的几次大跨越都是依赖外源性的工具或手段的发明,而这一次,从人本身激发出的內生性的力量,以不同于以往任何方式将财富创造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而这种力量,正是消费。

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正是隐藏在消费过程中,消费市场就是一个庞大的“金矿”。随处可见的数据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现在的人越来越会消费:2017年“双十一”淘宝、天猫交易额达到1682亿元,2016年为1207亿,成交总额增长了39. 4%,而2015年为912.17亿。根据过去三年“双十一”的交易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成交量在不断创新高,成交速度必然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成交速度和成交量仍会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因为大众的消费能力在不断提高,消费欲望也在不断增强。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长期的趋势。对于企业家而言,应该关注推动这一趋势的主要群体以及该群体的核心特征,并为该群体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那么对于想在“淘金”热潮中分得一杯羹的企业家而言,则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远见的卓识,懂得如何去唤起消费者逐渐趋于丰富和个性化的需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