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尹春梅
[摘要]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优秀乡村文化是振兴乡村经济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智慧源泉。研究发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存在空间被挤压、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文化供需脱节等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乡村文化振兴目标和要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就是乡村振兴之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既要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更要与时俱进地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智慧支持,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1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体现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农业国家,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凭借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显明、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一致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并演生和创造了一整套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因而,中华文化植根于乡土,发源于乡村,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完成战略任务,必须发挥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1.1乡村文化在振兴乡村经济中的价值体现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目标,首先要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传统文化中有“万物兴歇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对大自然常规运行变化的总结。民间对中国气候变化也总结订立了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用特定的名称含义指导农事,教导人们农耕生产生活要“顺天时”,否则“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其次要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走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中国幅员辽阔,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陆、平原与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和物产资源不尽相同,决定了各地经济生产方式的差异,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自古延用至今的农业发展原则,避免“缘木求鱼”“刻舟求剑”的做法。在传统文化中,还有“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休养生息”“休耕轮作”“不焚林而猎”等强调生态保护,避免过度开发资源的理念,对今天乡村经济的发展仍有重要指导作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乡村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开始调整重塑,整个乡村产业经济呈现出升级换代的趋势。在战略实施中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
1.2优秀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体现
实现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的目标,需要以优秀乡村文化助力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推动乡村的有效治理。
“家和万事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谚语,它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文明的体现,家庭和顺、邻里和睦、村庄和美、社会和谐是乡风文明的体现,也是乡村治理的目标。社会性是人最本质、最主要的属性,个人脱离不了社会群体,所以,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若做到和睦相处,需要有大家认可的准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时至今日,这些处世原则依然被人们认同、遵循。和谐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因而,传承、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有助于在广大乡村地区进一步培育形成尊老爱幼、亲善乡邻、守望相助、诚实守信的新时代优秀乡风、村风和家风。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对不同地域,不同乡土文化的概括。同一区域的村民对当地土生土长的文化极易产生共鸣和认同,给村民带来精神归属和慰藉,同时还赋予村民共同交流、互相理解的文化背景、心理基础和相近的价值观,形成村民们认可的家规、族规、乡规民约等,所以乡村文化能把相关的村民安排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并内化为村民的行为规范,维系区域内乡村社会的有序运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将乡村文化融入现代乡村治理中,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创新治理手段。
2当前乡村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对“内卷化”的定义是: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当前中国乡村文化的现实处境用“内卷化”介绍,比较贴切。
2.1乡村文化的存在空间被严重挤压
乡村文化发源于乡村、植根于乡村,必然在乡村的土壤里生长,但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存在空间被挤压,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乡村文化存在的物理空间被挤压。根据《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显示,2004-2010年间,902个乡镇中传统村落由9707个锐减至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传统村落的减少使得特色民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乡土民俗也随之流逝;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占据村民的心理空间萎缩。传统村落的消失和现存村落完整性的降低,给多数村民带来“农村的就是落后的、是要被淘汰”的心理暗示,引发了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自卑,乡村文化被排斥、被边缘化。相反,城市文化被越来越多的村民认同接受,越来越靠近中国文化发展的舞台中心。
2.2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