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卢妍宏 王婷
[摘要]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的力量支撑点,新时代加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有助于提升党的组织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推动乡村振兴。目前,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要素给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村级党组织要积极适应社会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
[关键词]村级党组织;凝聚力;社会生态;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心理过程,是党组织对自身和乡村社会的吸引力、向心力、认同力等力量的合力。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村级党组织作为一个微型的政治系統,无时无刻不“处于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环境包围之中”,要关注社会生态与村级党组织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目前学界既有研究成果主要从党组织内部分析凝聚力,而从社会生态视角探讨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存在明显不足。因此,考察社会生态变迁对村级党组织凝聚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价值分析
1.1提升党的组织力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是党组织根据特定的目标和任务,“带领和发动群众所焕发出来的动员力、发展力、监督力、管理力、执行力、知识力、战斗力、凝聚力形成的合力”。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凝聚力作支撑与保障:一方面,良好的组织凝聚力可以提升村级党组织内向组织力。村级党组织在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中才能更好地凝心聚力,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良好的组织凝聚力可以提升村级党组织外向组织力。村级党组织要实现强有力的组织和动员,就必须能团结群众、凝聚群众和服务群众,而这一切均建立在农村党员和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吸引与参与之上。因此,注重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是有效提高组织力的必然要求。
1.2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应有之举
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是衡量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体现。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既表现为党员群众对党组织思想层面的认同,更表现为行动上的信任与追随,体现了党群“鱼水”关系。实践一再表明,农村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则事业兴旺、疏远脱离群众则事业衰败。村级党组织只有毫不动摇地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才能赢得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保障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确保树立良好的基层党组织形象,不断夯实村级党组织的执政根基。
1.3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大部署,村级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力量之源,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战略基点,是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者和实施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要看村级党组织凝聚力的强弱,也就是看党组织的物质凝聚程度和精神凝聚程度。因此,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打通村级党组织这个关键节点,通过提升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既团结党员同志,又汇聚社会各方力量,使广大群众了解党的政策、相信党的政策、支持党的政策,积极构建乡村振兴的价值认同,激活乡村各类资源,培育乡村建设的内生主体。
2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建设面临的社会生态挑战
2.1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党组织稳定性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决定城乡之间的交流主要呈现出从农村到城市单向度输出人才、资源的情况,进而产生农村“空心化”问题,给村级党组织建设带来诸多挑战。一是党员发展难。村庄人才流失,党组织的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选择面缩小,国家被迫采取“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驻村”等方式补充村党员干部队伍。二是党员距离远。流动党员增多等现象导致党员管理难度增大,如何有效缩短党员与组织之间的“距离”,是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三是党员分化明显。部分党员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对党组织认可度下降,组织观念淡化。四是组织吸引力下降。由于青年群体流失,农村老年群体数量庞大,乡村共同体建设活力不足,乡村传统的宗族观念、宗教思想趁机崛起,各种宗族组织、宗教组织与党组织争夺群众基础,严重影响党组织的吸引力。
2.2村民自治兴起后党组织权威相对降低,党组织吸引力不强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使村级权力从一元权威结构转为二元权威结构,出现以党支部(或党委)和村委会为核心的“村两委”党政主体权威互动格局。由于权力来源不同,“村两委”权力主体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实际工作中,村委会由村民直选产生,权力源于村民的委托和授权,通过村民直选的方式,村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选出自己的代表,实现民主基础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大大增强了村委会尤其是村主任的社会威望和权力优势地位。而党支部的权力来源主要是乡镇党委任命和村党员推选。部分村民认为由多数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比乡镇任命的党支部(党委)权力更大,更能代表村民利益,并对村委会更具有认同感。在“假设党支部和村委会二者只能保留一个的话,您会选择保留哪一个”的调查中,有40.54%的普通村民选择了保留村委会。这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在客观上受到村委会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党组织对群众的凝聚力,使群众对党组织权威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2.3集体经济萎缩以及利益结构多元化,党组织整合力不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的推行,农村经济结构开始从一元向多元转化,从集中向分散转化。在村庄集体经济萎缩、村民利益诉求崛起的多元化利益结构下,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化的家庭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淡化,农民对党组织强烈的经济依赖性降低,党组织在经济层面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伴随国家政策、资金向乡村倾斜,大量自上而下“资源下乡”的工作最终都会以各种形式转移到具有直接的资源配置权力的村党员干部手中,但由于村务公开和监督等制度完善程度不高,村党员干部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常常以信息优势赢得与群众之间的非均衡信息博弈,因而一旦国家资源在村一级分配不公,就容易影响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合法性,从而影响农民群众对党组织的整体印象和看法。这种心理感知与情绪,容易导致对党组织形象的“污名化”和“抵制”,甚至陷入“塔西佗陷阱”。实际上,农民在日常政治过程中,“以关注直接的实际的物质获取为主”。这表明,村庄物质资源分配中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化程度,直接影响村民群体的心理认同,这是党组织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基石。
2.4传统与现代交融中乡村文化结构失衡,党组织认同力不高
转型期的乡村文化具有多元化、异质性特征,乡村公共文化日趋式微与自利文化增强形成鲜明对比,引起党组织信任和政治认同衰减,甚至产生党群信任危机。一是乡村公共文化面临衰变危机。一方面,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萎缩甚至虚置,村庄集体行动的公共场所不足,使得基于集体经济构建的乡村合作型公共文化失去物质基础和制度化平台,村级党组织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因缺乏农民切实的利益关联而逐渐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传统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思想根深蒂固,公共文化缺少传统文化资源熏陶。二是农民价值观的趋利性和市场理性化特征突显。在市场伦理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守望相助的传统习性被淡化,使得党组织所宣传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对乡村社会缺乏说服力,农民倾向于市场化方式实现自身利益,农民群体从心理上与党组织产生疏远感。尤其是部分地区村庄合并工作的推行,党组织覆盖范围增大,与群众的距离却日益遥远。概言之,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失衡的乡村文化结构背景下,村级党组织凝聚力面临社会信任降低、主流价值观认同度不高的现实困境。
3提升村级党组织凝聚力的对策建议
对村级党组织而言,乡村社会生态的变迁是一把“双刃剑”,深刻影响和塑造着村级党组织凝聚力的现实样态。村级党组织必须根据社会生态的最新变化,不断进行功能调试,克服社会生态挑战,不断夯实党组织凝聚力的坚实基础。
3.1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组织管理稳定力
村级党组织一刻也不能离开乡村社会而独立运转,党组织凝聚力归根到底是“人”的汇聚。因而,必须根据乡村社会结构的最新变化,积极主动调整党员管理方式,鍛造一支思想纯洁、作风良好、行动统一的党员干部队伍。第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自觉抵制宗族势力、宗教势力的影响。第二,要扩展党员队伍来源。坚持“内吸”与“外引”并重,注重将村庄能人、精英等发展为党员,注重引进优秀毕业生、退伍军人、乡村教师等纳入党组织。与此同时,也要培养建立作风优秀、经得起考验的后备干部队伍。第三,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村级党组织应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形式,开设专岗负责同流动党员保持联系,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强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增强村内外党员集体心理和认同感。
3.2理顺“村两委”关系,提高党组织权威吸引力
提升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必须切实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模式”,以确保村级党组织在农村政治生态中的领导权威,实现以“权威”聚力。第一,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条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相关规定,坚持党领导农村一切工作。第二,加大宣传教育,让“两委”成员与村民了解二者的关系与定位。一方面,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的自然延伸,对乡村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进行政治领导,村委会要在村级党组织领导之下负责村庄公共事务的具体管理与执行;另一方面,党组织既不能干预村委会的自治权,村委会也要保证党组织的领导权,自觉主动接受党组织监督。第三,要协调好村级党组织与乡村外围组织的关系。村级党组织既要积极主动协调村庄妇女委员会、团支部等传统村级组织,还要扶持、调节、领导、监督乡村的村民理事会、村民监委会、矛盾调节委员会等外围组织。总之,通过理清“村两委”关系,巩固村级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权,以政治权威吸引社会向村级党组织靠拢。
3.3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党组织利益整合力
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村级党组织要提升凝聚力就必须壮大自身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给农民群众以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第一,转变发展观念,寻求发展前路。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要求,结合村庄自身社会和地理资源,因地制宜,找准路子,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积极探索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第二,创新发展方式,增加群众收入。通过“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农户”等途径,采取集体入股、联合发展等形式,想方设法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绿色农业、兴办服务行业等路子,丰富集体经济的形式。第三,做好收益分配,增强发展平衡性。做好集体经济收益的分配,适当向贫困户、老龄户倾斜,增强收益分配的公平公正。
3.4重塑乡村公共文化,夯实党组织精神认同力
重塑乡村公共文化,有助于促进党内成员和村庄社员之间的向心力,提升村级党组织凝聚力。一要以政治建设为引领,明确村庄文化的发展方向。党组织要重塑乡村公共文化首先就要增强自身的政治属性,突出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防止不良思想渗入党内,影响党员干部和谐。二要实现村级党组织网络全面覆盖,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整合的载体。村级党组织应建立完善从党支部到党小组的纵向组织覆盖,以及实现各类经济、社会、文化组织的横向组织覆盖,构建起纵到底、横到边的网格化组织结构,为重塑农村政治文化提供组织载体。三要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提高群众文明素养。村级党组织既要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信仰为自己所用,积极引导农民、凝聚人心,又要加大乡村文化宣传教育,提高村民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不断夯实村级党组织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戴维伊斯顿,王浦劬.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高振岗.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提升组织力的理论探源与实践路向[J].探索,2018(02):101-106.
[4]姚锐敏.乡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领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詹姆斯x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收稿日期]2020-07-30
[作者简介]卢妍宏(1995-),女,重庆奉节人,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