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姜山 袁刚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当前体育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探讨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认为农村体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剂,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农村体育发展当前面临着场地作用发挥不明显、资金投入力度不大、基础配置、人才引进得不到重视,以及不能根据地方特色、居民喜好发展相应体育活动等现实问题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创新管理、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投居民之所好是促进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体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是以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公共需求为目的而提供有形或者无形的体育产品或服务的总称,是农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的保障,是民生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2018年1月2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同年2月5日《国家乡村战略规划(2018-2122年)》的初稿形成,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以上文件的连续发布,说明了国家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足够重视,意味着农村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且此次发展重点必将覆盖农村各个发展方面。其中,农村体育以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对农村的社会改造和文化生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体育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农村体育开展规模得以扩大,开展形式得以多样化,以弥补农村的体育漏洞,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1.1政策落实问题
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在《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中提到:丰富体育消费形态,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消费,积极实施“体育+”工程,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养老、健康、教育等產业融合发展。但部分农村地区在落实相关政策方面实施力度不够,受制度体质的影响,将体育发展放在次要位置,着重发展经济的现象屡见不鲜。国家在重视发展的前提下,更应该同时强调监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实现政策落实与部门监督双重推进,最大限度保证政策落实的到位。可以允许部分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侧重地进行政策的落实与推进,采用阶梯式发展模式,将发展计划提上日程,先落实一部分,逐渐向前推进,但绝对杜绝相关机构将政策落实延后或置之不理,一味发展经济而忽视群众文娱活动的发展,对实现全面小康而言绝无益处。
1.2意识形态问题
1.2.1领导层面。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单一。也正是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农业作为农村提高经济水平的重要渠道,不管是领导层面还是群众层面都会对此高度重视。而经济水平的高低也是考量领导干部能力的水准之一,因此便出现了部分农村地区重发展而轻娱乐,提高经济水平是第一位,其他文娱活动只能在前者发展较好基础上建立,但往往一些农村地区领导层面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导致了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体育这一方面成为了农村普遍的短板。加之领导层面对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组织形式单一使得农民群众对此参与兴趣不高,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比如赛龙舟、滑雪、舞狮舞龙等得不到有效组织,也导致了农村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障碍重重。
1.2.2群众层面。受单一产业结构的影响,农民群众不得不依靠耕地为生。在群众眼中生产是第一位的,田间劳动完全可以取代所谓的体育活动,因此在群众眼中“重生产、轻娱乐”的思想也变得根深蒂固。农业劳作所带来的身心疲惫已使得农民群众没有过多精力再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农民群众对体育活动的态度褒贬不一,加之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甚至与农民的生产生活规律相违背,这也是造成农村体育开展面临重重网难的原因之一。
目前,虽国家在对统筹城乡发展,缩短城乡发展差距这一问题上频繁颁布了系列政策,但回归到体育发展本身,最根本的是城乡人民意识观念的差别。这一因素直接导致了不同人群在对待同一问题上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态度的不同会驱使着个体做出不同的反应进而形成独立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是靠政策可以轻易改变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心而生的固执性的观念。观念协调不一致,所有努力都只停留在了表面,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因此,转变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对体育的观念应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迈出的第一步。
1.3均等化落实不到位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投入的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非常低,其中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指数为1.74,而农村仅为0.82,另外我国西部农村有63.8%的乡镇没有专门的农村体育经费投入,在行政村则有80%的村没有专门的农村体育经费投入。近几年国家在促进农村体育发展方面颁布了系列政策,“体育三下乡”、“雪炭工程”以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公益活动的举办,使得农村体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于我国特有的地形地势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造成了我国东西方、南北方经济水平的差异,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不同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
多元协同治理是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治理运行体系的目标内容,通过激发各主体功能不断挖掘潜力促进综合治理,应对体育精准扶贫,实现均等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加快了农村体育发展的步伐。《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应以乡镇和农村社区为重点,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农村的推进。虽然在国家层面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已经绘制出了蓝图,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均等化落实不到位问题仍然作为一项严重问题而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体育的发展,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还体现在社区与社区之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体育场地的相关数据表明:体育场地数量城乡存在明显差距,城镇体育场地数量为96.27万个,占地面积为13.37亿m2;农村体育场地数量为67.97万个,占地面积为6.12亿m2(见表1)。其中,农村体育场馆地区之间出现差异,表现为我国东部地区占比最高,为20.5%,东北地区仅占12.1%;西部地区在体育健身场地中占比最低,为46%,占比较全国相比差距较大(见表2)。总体来看,我国体育健身设施分布呈现出不均等的情况,南北方、东西方均呈现出较大差异。内蒙古、四川等地覆盖率还未达到天津、山西等地覆盖率的二分之一,东、中、西部供给不均衡的问题导致地区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差异性配置凸显。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发展的路径探究
2.1优化农村体育整改措施,完善政府职能结构
优化农村体育整改措施,完善政府职能结构是促进乡村体育发展,提升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缩短城乡发展差距的必然措施。首先,政府承担着统筹协调、资源供给的使命,其工作执行效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体育发展的系统平衡。应加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减少合作中的壁垒,完善职能架构。其次,当今农村整体的发展水平已由过去的城乡分割化明显到如今的一体化逐渐加强状态,当今农村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解决农村体育场地应用划分、充分利用体育健身场地,把财政、物资、场地广泛地应用在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关键环节,将体育运动融合到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中,激发农村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体育主管部门在当今城市居民对于体育活动已经形成一种广泛共识的前提下,更新打破传统体育格局的约束,在保证城市居民体育参与度的同时,将公共体育资源与资金有计划地向农村倾斜,填补农村体育设施空缺、资金缺乏的情况。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下,农村体育作为农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将填补农村体育文化的缺失,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升人民幸福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2创办符合农村生活规律的“贴地气”式文体活动
农业是与大自然相伴的传统产业,农民是以培育农作物为主的体力劳动群体。所谓“贴地气”式的文娱活动指的是比较符合農村体力劳动者生活方式以及对体育有特殊需求的具有低负荷、中娱乐、易掌握等特点的文体活动。
2.3创办活动以负荷量低、娱乐适中、简单易学为基准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民群体,虽其劳作过程不属于体育范畴,但仍以负荷量较大的身体运动为主。因此,在劳作之余就需要一些负荷量不大、具有调节性的简单体育项目来达到生产劳动的体力付出与精神疲劳得到调节的目的。且因农民群体比较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较为前沿的体育娱乐项目不易开展,因此农村体育项目设置的娱乐性不宜过高且简单易学。
2.4发挥农村体育活动的调节性和补充性特点
农业劳动最突出的特点是农忙的季节性。体育活动作为一项舒缓人们身心的辅助性运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更赋予了其调节性和补充性的特点。农村农忙季节人们大都持续性高强度劳作,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做额外的体育运动以舒缓身心,更不能像城市居民每天定时、定量参与体育活动。因此,针对于农村体育活动的设置应该根据农民真实的生活作息,有规律、分阶段地进行开展与设置。
2.5开展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文体活动
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匹配,民俗文化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小康社会攻坚阶段下农村体育的发展应在原有水平上进行拔高或查漏补缺,鼓励各地方听取民意发展当地群众支持度高、乐于参与的体育项目,并着重发展舞秧歌、踩高跷、赛龙舟等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民俗活动。同时,各地政府应当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创办符合当地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保证农村体育活动多样化发展。
2.6培养体育锻炼意识
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得以普遍应用的前提下,加强农村地区体育文化的宣传,通过网络自媒体和手机应用程序实现对普及健身知识、体育专题片、体育电影等体育文艺的创作和传播。开展体育运动进校园、进社区,根据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在特定时间段开展娱乐性、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
3结语
当今社会发展阶段下,体育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的身体素质,激发农村市场经济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体育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且其作用与价值日渐凸显。发展农村体育是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保障农民群众健身权益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来看,农村体育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转变农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尤为重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价值导向,配备完善的政策落实与监督机制,符合地域文化特色、合理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会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将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修金,冉强辉,陈德旭,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战略使命[J].体育科学,2016,36(04):42-50+60.
[2]汪文奇,金涛.从低水平非均衡迈向高水平均衡——对我国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09):18-23.
[3]丁方凯,陈德旭,邵凯,等.体育精准扶贫与农村公共体育治理体系构建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04):44-49.
[4]许彩明,武传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升级路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05):555-561.
[5]张文静,沈克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协同治理研究——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3):35-42.
[6]田雨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6(05):6-9.
[收稿日期]2020-07-24
[作者简介]姜山(2000-),女,山东青岛人,在读本科生。
[通讯作者]袁刚(1996-),男,山东德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