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环境教育视域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究

时间:2024-05-30

[摘要]环境教育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功能,有助于提高村民和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环境教育长期没有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环境教育问题,提出我国乡村旅游中应通过开展以绿色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开发环境教育主题产品等措施促进环境教育实施,提升环境教育水平。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是广大农民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乡村旅游的前提条件。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既有助于乡村环境的美化,满足城市居民的回归自然的需求,又能激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新亮点,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乡村经济振兴的新引擎。但是,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过去,很多乡村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果蔬甜美、袅袅炊烟的小小村落已经变成我们回不去的“故乡”,取而代之的是围村的垃圾、逐渐凸显的水污染、日益扩散的土壤污染、下降的农产品品质,让人恐惧的癌症村等。生态环境保护在有些乡村旅游地区甚至变成了“被爱遗忘的角落”。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经营和服务人员环境意识不强,环保知识匮乏,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导致乡村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一定会殃及乡村旅游景点,必将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索如何通过环境教育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及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1乡村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

随着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推进,通过规范建房、硬化亮化道路、绿化田园、净化村庄环境等多种措施协调推进,我国广大乡村已经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村容村貌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在一些田间地头,林荫树下,河道两边,山坡沟底总能看到一些农药瓶、玻璃、废弃的地膜、塑料袋、丢弃的衣物、建筑垃圾等。这些日益增长的生活、生产垃圾绝大多数被任意丢弃和无序堆放,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会污染土壤、大气和水体,进而影响食品安全甚至威胁居民的健康。虽然多地进行了垃圾分类宣传,部分农村也在积极探索垃圾源头分类及资源化应用。但目前仅停留在试点阶段,能实现资源化回收的农村还是少数,绝大部分乡村对垃圾处理还是采取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模式,从投放、收集、转运以及最后的处理都比较粗放。而且这些试点乡村在垃圾分类以及资源化利用的实施过程中还会面临很多困难,由于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以及终端处理技术无法对接而难以持续。

2.1.2 乡村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民居日渐式微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乡村在社会结构转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破坏性开发屡禁不止,乡村规划中缺乏对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发展的考虑,更忽视了对乡村历史、记忆、感情的保存,特别是寄托着中华儿女乡愁的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民居日渐消失。然而,恰恰是这些古村落、古民居附着一方建筑理念、乡风民俗等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也是游客乡村旅游最神往的地方。现在,乡村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民居日渐式微。乡村的钢筋混凝土房屋,楼上楼下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毫无二致,游客到乡村旅游,即使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也很难留得住乡愁。

2.2 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乡村旅游缺乏强劲的可持续性,这与乡村旅游開发、经营理念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

旅游开发只有进行调查研究、科学规划,才能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乡村旅游开发更是如此。当前乡村旅游,全国各地区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长期规划。由于没有对当地的可供旅游的资源进行系统的论证和调查,缺乏对市场规律及游客的需求进行了解,所以也不能对乡村旅游开发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由于缺乏规划,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盲目跟风,旅游产品“千村一面”,游客丧失兴趣,重游率极低,导致景区资源浪费或场地闲置现象严重。报到称山东烟台市福山区2009年就有185个村建立了农业示范园,示范园区面积达8293亩,仅长岛县就建立了20个民俗文化村,渔家乐就有700个渔户。这样的生搬硬套、重复建设,必然导致内容的雷同,游客到此游览,常会乘兴而去,败兴而归,重游率极低。

有些开发项目即使做了规划,也存在重形象、拼规模,求高大上,或者只考虑博眼球,不顾及长远发展;导致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项目开发中投资动辄百万、千万,开发面积从几十亩、几百亩到上千亩的屡见不鲜,有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在景点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就开始修建别墅、豪华酒店,但由于旅游开发层次低下,产品定位不够准确,与游客的消费需求相悖带动不了经济而荒废,示范园变成荒草园。有些景区盲目引进外来动植物,埋下了外来生物入侵的隐患。如千岛湖景区因旅游需要建立高尔夫球场而引进了外来草种,因景点开发、景观建设的需要景观树种、观赏动物,加重了松线虫、日本松干蚧等危险性生物对本区域生物的威胁。

2.3 乡村旅游经营理念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贫困的乡村和偏远的山区,很多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急于收回成本,只重视当前的经济收益,轻视生态环境的价值和长期的社会效益,对于乡村旅游中产生的污染物随意排放,极大地污染了景区环境。大量游客人住乡村旅游区内的酒店、旅馆后,必然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如塑料、饮料瓶、泡沫饭盒以及剩茶剩饭等,远远超过了当地对垃圾的承载能力。这些垃圾不及时集中处理必定会污染环境,影响村容村貌。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及技术,景区产生的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域,造成水质下降。旅游活动必然会引起大量的资源消耗,进而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它的环境容量,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又属于敏感区域,人为地过分扰动极易导致生态失衡。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是开放式区域,属于公共空间,容易导致“公地悲剧”,在“谁都应该负责,谁都不负责任”的情况下,景区基本是缺乏管理,经营者追求的是怎样快速获取经济效益,所以会从环境中无限制地索取,导致景区环境破坏或生态恶化。在我国西北一些水环境容量比较小的干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加快消耗有限的水资源,而且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如甘肃敦煌的月牙湖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一度面临消亡的危机。

3 我国乡村旅游环境教育的现状

乡村旅游兴起主要缘于乡村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优美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但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无论是地方政府、当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还是游客都缺乏持之以恒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遍认为乡村不像城市对环保要求的那样严格,可以容一时的或部分的忍脏乱差现象。这样的思想认识极易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而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现状又将严重制约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能适时开展环境教育,必将促进乡村旅游活动长期健康发展。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晚,人们对它的环境教育功能认识还很模糊;农村地区受观念、资金、人力的限制,环境教育并未深入进行;所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比较缺乏。

3.1 管理者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些贫困的乡村,乡村基层干部对环境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环保意识低下;他们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最主要的目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上级政府对乡村基层干部现有的政绩考核多是以经济CDP来衡量,所以政府关注的重点是乡村旅游能否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带来的环境问题,更是忽视环境教育。在我国,乡村旅游目前基本属于大众旅游,旅游者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人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或淡薄,在乡村广阔且无人监督的环境里,很容易放纵自我,乱丢垃圾,践踏草坪。

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村干部和农村居民,一般文化水平偏低,环保意识不强,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乡村旅游的教育功能就很难实现。调查显示:有88%的游客都认为相关部门不重视乡村旅游教育功能的开发与宣传,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还是停留在低层次的生态观光、农家乐模式上,缺乏深层次的体验类产品,更没有涉及到能够触动游客心灵的环境教育。

3.2 环境教育体系尚未成熟

由于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一些省市的乡村旅游区开始探索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环境教育策略,但现有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多是在一些发展成熟的生态旅游区。大部分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教育才刚刚起步,另外受乡村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才、资金及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影响,乡村旅游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一是环境教育培训人才短缺限制了环境教育的推广。环境教育本身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学科,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另外由于地方经济的限制,各级政府对环境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力量难以补充,致使没有形成专业的环境教育人才队伍。二是环境教育内容缺少专业性和系统性。到目前为止,旅游景区的环境教育仅仅是浅层次的不乱丢垃圾、不踩踏草坪等,很少涉及环境法制教育和环境伦理教育等内容综合体系,对游客缺乏约束力。三是环境教育的合力还未形成。环境教育是政府、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因此应该通力合作,目前我国环境教育还是以政府主导下的学校教育为主,社区、媒体、民间团体很少参与。

4 环境教育视域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提升路径

环境教育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功能,有助于提高村民和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目前环境教育功能在乡村旅游中发挥不足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4.1 开展以绿色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

乡村旅游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作为环境教育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农村基层干部本身文化水平偏低,认识不到农村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环境责任意识差,而且最看重的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政绩。如果对基层干部的政绩考核偏重经济GDP或者与环境保护无关,则会引导他们过分追求经济GDP的增长,根本就不可能考虑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更不会考虑环境教育。若眼光只盯着经济发展,忽略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加速对农村资源的过度开发,这一传统发展模式必然最终导致乡村贫穷、衰落的窠臼。因此应该首先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相关的环境道德、法律培训,将生态环境质量、环境教育纳入到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绩考核中来,促进他们重视环境教育。被称为“中国生态第一市”的浙江省丽水市在全国率先将乡镇考核的重点放在生态建设上。在生态立市的理念引领下,政府非常重视环境教育,目前丽水市已经创成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个,省级绿色家庭20户,丽水已经闯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跨越之路。

4.2 整治人居环境,保护乡村文化

农耕文明、诗书传家是乡村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乡村振兴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应是与中国乡村文化的疏离,而应是精神家园的重建。我们要把保护民俗文化融人到乡村文化中去,融入到农村人居环境的规划中去,培育民俗文化生长的土壤,激发民俗文化的活力,鼓励和支持乡村社会恢复各种民俗文化。河南新县田铺大垮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田铺大垮是一个山区小村庄,保留着民国初期具有典型豫南文化特色的老建筑,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代表。游客到此参观时,可以看到黄土坯墙、围墙庭院、木头房梁、颇具年代感的绿瓦房顶等只有农村独具的民俗文化。最近,田铺大垮还登上了央视,被全国人民关注,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

4.3 教育基层干部做好乡村水生态环境的安全防护

乡村水生态环境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乡村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像闻名全国的周庄、乌镇等,游客就是慕名这里优美的江南水乡而来的。然而,就在这一地区星罗棋布的乡村水域,当地青少年和外来游客溺水身亡事故频发。防止类似事故发生,教育基层干部做好乡村水生态环境的安全防护,至关重要。教育地方基层干部要以人为本,积极作为,采取切实措施,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第一,对本区域内的河流、塘坝、池堰、沟渠等景点进行勘测,对深水、激流等危险区域,加固防护设施或对危险情形进行改造,降低危险等级。第二,禁止在河流流域无序采砂行为。过去无序的采砂行为,对河流挖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深坑、壕沟,造成了许多溺亡事故。现在,一定要严厉打击非法无序采砂行为。在合法有序采砂区域的范围内,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第三,对于水深l米以上的静止水域,在容易发生事故的岸边要设置安全护栏,并提供简易救生设备。第四,督促家长做好假期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監管。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大多发生在暑假或者周末,教育好监护人在暑假或者周末对孩子的监管,若因监护人疏于监护而发生中小学生溺水身亡事故,尽管是遇害人的亲属,也应该依法追究监护人的责任。第五,实行水长制。自从我国实行河长制以来,河流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但是,乡村的沟渠塘坝几乎无人问津,安全隐患突出。要把河长制扩大到水长制,在乡村,只要是有水域的地方,都应该有人负责治理和安全防护。

4.4 完善环境教育体系

乡村旅游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完善环境教育体系,提高环境教育效果。乡村旅游景点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村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一、扩充环境教育培训队伍。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吸收环境教育专门人才,一方面先对农村文化层次较高的党员、干部、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相关培训,培养一批本土的环境教育培训人才,使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少数带动多数;二、广泛推行环境教育。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是生态旅游,这就要求景点的全体人员都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保持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现状。所以教育范围尽量全覆盖,无论是基层干部、农村居民、旅游从业人员还是游客,都需要接受环境教育。三、多渠道地进行环境教育。除学校进行正规的环境教育外,还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信、抖音、短视频等媒体,以讲座、广告、演出、宣传册、警示牌、环境解说等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四、有针对地开展环境教育。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针对不同的对象,结合行业特点制订具体可行的环保教育计划,设计环境教育内容,如对农民的环境教育可结合农业技术培训时进行,宣传化肥和农药的危害,提倡生产有机食品;对旅游区内的宾馆、酒店经营人员宣传绿色生产理念,宣传一次性塑料用品对环境的影响,倡导节能减排,规范排放,纠正掠夺行为。对基层政府和管理人员应加强环境法律、环境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对于游客,提倡低碳的交通方式,绿色消费行为,杜绝不文明的行为。

4.5 开发环境教育产品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单一传统的农家乐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更多游客的需要,若想在市场中获取竞争力,一方面要深度挖掘自然资源的生态内涵,另一方面要开发深层次的旅游产品,以对接游客求知、体验的需要。乡村旅游管理部门要联合从事生态环保的科研单位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开发环保科普、环保夏令营等项目;引导旅游相关企业多开发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体验型产品。这种体验式的旅游活动既能有效地满足游客求知的愿望,又能弥补传统的偏理论重说教式的环境教育形式的不足,促进乡村旅游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强化环境教育的效果。

4.6 规范旅游景点的环境管理

环境教育既是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也是通过环境或者在环境中的教育。游客处于整洁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张乱差的环境中,游客会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乱丢乱画的行为,所以做好乡村生态环境的维护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环境教育。因此,针对乡村旅游的无序状态,当地政府首先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村民建立乡规民约,树立良好道德风尚,营造良好环保氛围。其次要严格环保执法,对于乡村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对乡村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全过程监督,定期进行生态考核,采用与税收挂钩,奖惩结合的方式,规范景区的环境管理。设置生态导游员引导游客文明行为。村民长期生活在乡村,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培养村民充当导游员有很大的优势:既能对游客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又能更好地监督、管理游客的行为。

构建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路径,构建生态文明需要生态价值观的指导,而教育则是将这种价值观普及给人们的最佳途径。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让“好生态”变成“金饭碗”,环境教育是关键,必须旗帜鲜明,一以贯之。

[参考文献]

[1]曹端波,陈荣.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中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8(10).

[2]于颖.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1(04).

[3]王卫东,徐强风,傅建干岛湖旅游开发生态风险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01).

[4]石婷旭乡村旅游的教育功能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06).

[5]張建强,王晓政.美丽中国视域下教育价值观的生态重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20(02).

[作者简介]陈玉华(1977-),女,河南息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生态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