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普洱市思茅区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时间:2024-05-30

黄晓旭

[摘要]福建省普洱市思茅区立足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及优势的地理区位,紧紧围绕“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战略,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口,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放在各项脱贫途径的首要位置,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调整产业模式、推动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等六个方面,积极推进产业扶贫相关工作,促进贫困户快速脱贫致富。

[关键词]产业;脱贫

[中图分类号]F524

[文献标识码]A

1 思茅区贫情

福建省普洱市思茅区共有3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户5187户19058人。2014年以来,全区已实现3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和5154户18958人脱贫,减贫99.48%,减贫成效明显。根据国办系统数据显示,全区5187户19058名贫困人口的主要致贫原因按类别划分为:缺技术33.65%、因病致贫14.68%、缺土地14.19%、自身发展能力不足10.16%、缺劳力9.11010、因残致贫6.8%、因学致贫4.43%、交通条件落后2.67%、缺资金2.06%、因灾0.37%、因婚0.01%、缺水0.02%、因丧0.05%;全区共有两类人群(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1231户820人,占2013年建档立卡人数的4.96%。

2 产业项目概况

以国家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核心区、思茅区国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百里普洱茶道、“一县一业”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走生态有机路子。全区共有茶叶17.1万亩(获得有机认证2.94万亩、转換认证2.4万亩),咖啡19.63万亩(获得有机认证0.6万亩,有机转换认证0.23万亩)、生物药7万亩,产值达77.02亿元;组建思茅有机茶产业联盟,打造思茅有机茶公共品牌。11户企业先后通过国内OTRDC、欧盟EU、美国NOP等机构有机认证,有机认证数居全省前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取得实效。坚持品牌引领,83家企业通过SC认证,创建品牌65个,帝泊洱牌茶珍、祖祥牌无量翠环有机绿茶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品,品牌效应不断彰显。着力做实利益联结,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建立贫困农户与企业、合作组织双赢的良性机制,目前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389个,通过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利益分红等多种模式,辐射带动农户8400余户。以国家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核心区、思茅区国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百里普洱茶道、“一县一业”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走生态有机路子。全区共有茶叶17.1万亩(获得有机认证2.94万亩、转换认证2.4万亩)咖啡19.63万亩(获得有机认证0.6万亩,有机转换认证0.23万亩)、生物药7万亩,产值达77.02亿元;组建思茅有机茶产业联盟,打造“思茅有机茶”公共品牌。11户企业先后通过国内OTRDC、欧盟EU、美国NOP、日本JAS等机构有机认证,有机认证数居全省前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取得实效。坚持品牌引领,83家企业通过SC认证,创建品牌65个,帝泊洱牌茶珍、祖祥牌无量翠环有机绿茶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品,品牌效应不断彰显。着力做实利益联结,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建立贫困农户与企业、合作组织双赢的良性机制,目前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389个,通过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利益分红等多种模式,辐射带动农户8400余户。

3 主要做法

3.1 切实做好“1+2”产业模式

实施“1+2”产业发展政策,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建立贫困农户与企业、合作组织双赢的良性机制。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坚持长短产业相结合,合理有效利用好“1+2”产业扶持资金。在现有的传统产业茶叶、咖啡提质增效基础上,推动特色种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全区扶贫资金投入总额2902万元,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542.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占全区扶贫资金投入总额的53.15%。

3.2 推动文化特色产业扶贫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文化精品和文化扶贫工程建设,建成乡村文化室474个,文化活动小广场316个,文化墙55个,村村响240台,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农家书屋71个;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普洱东南角、文脉里、阳光悦城文化创意产业园蓬勃发展,绝版木刻、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建成一批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村,思茅区被列为云南省文化产业30强和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

3.3 加大旅游扶贫产业力度

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投入、乡村能人带动、村民集体参与的方式,着力推进茶旅融合,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全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0.3亿元,增长25%,直接带动106户434人脱贫,间接受益农户980户2900余人。

3.4 持续做好生态产业扶贫

深入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各项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全年实施公益林建设项目36.5万亩,补助资金365万元,直接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1715户;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167.6亩,补助资金15.1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61人;实施乔木林项目1756亩,补助资金35.12万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304户;聘用林地网格化管理护林员,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就业脱贫7户;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区共有林下种植、养殖经营面积9.6万亩,涉及农户1500户,从业人员7500余人,实现发展生态脱贫一批的目标。

3.5 开展农技人员结对帮扶

做好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调查,落实贫困户产业扶贫政策,协助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绑定发展、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或直接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绑定发展工作,对接贫困户农产品顺畅销售等工作。同时,组建了由12名专家组成的涵盖畜禽养殖、经济作物、粮食作物、茶叶咖啡等产业的区级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保证了农户在发展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4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茶叶、咖啡发展规模较大,芒果、沃柑、坚果、核桃等特色扶贫产业也已初具规模,但在短时间、大规模的布局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风险。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可能导致脱贫户因灾返贫。2019年受旱灾影响,造成茶叶、咖啡产量减产。

(2)市场风险。思茅区除茶叶以外,大部分只是初级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和产出效益低,缺乏大型的储藏、加工、包装、宣传和营销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长,仍面临不确定的市场风险。

(3)技术性风险。我区特色产业种类多,规模大,一些产业的技术要求较高,懂农业的技术性人才严重不足,“三多三少”(即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普通技能型人才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问题突出,技术性强的的农业生产,使部分产业建设标准不高。

(4)主体带动能力较弱。思茅区的专业合作社普遍以技术含量较低、效益相对较小的种养殖技术为主,档次不高,规模不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之间合作意识不强,与贫困户服务体系和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产生实际效益的较少,有些项目带动贫困户较少,没有发挥真正的带动作用。

(5)科学种养殖技术不高。贫困群体中绝大部分是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而且越是贫困群体,这种情况越发突出,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5 意见和建议

(1)针对部分村镇存在的产业扶持资金或物质“一发了之”“一分了之”等问题,积极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清理纠正向贫困户简单发钱发物的政策、措施,对原来简单发钱发物的资金进行跟踪问效,确保产业扶持持续有效。

(2)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加大种养殖管理技术培训。坚持以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科技水平,建立主导产业在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强化技术服务。聘请畜禽养殖、果蔬、茶叶、咖啡、生物药业等产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担任区级产业扶贫技术专家,选好选精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进村入户开展病疫情防控、虫害防治、修枝整形、培土施肥、采收加工等后续管护的技术培训,指导和监督农户开展后续管护。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编制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依托,着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打造和建设农产品标准体系。三是强化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加大优新品种的试验和引进力度,筛选并培育适宜本地发展的当家品种,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

(3)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扶贫产业机制,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供销利益联结机制,把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小农生产引入大市场;尊重农民意愿,广泛采取“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生产经营模式,让贫困群众直接参与到市场经营中来,强化主体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小拱棚、喷滴灌、基地管网等设施农业,建设集筛选、晾晒,烘干、包装、仓储为一体的产地初加工基地,做好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坚持以市场需求,供给需求为导向,狠抓销售市场对接,建立长效销售机制。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按照发展一批、壮大一批、引进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创新生产经营方式,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托管、股权合作、吸纳就业等方式,将农户利益联结到产业中,增强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二是抓好品牌创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设立专项资金,对认证企业实施奖补,努力打造区域性地标品牌。三是抓好市场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供气候变化、农产品市场供求、农产品价格走势、农业生产技术、产业扶贫政策等服务信息。四是线上线下同步营销。探索“互联网十精准扶贫”新机制,着力将电子商务作为特色农产品连接市场的重要渠道,解决农产品网上外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取以订保销、以单促销的方法,实现企业与农户的互惠双赢。

(5)积极谋划项目。准确把握政策,规范组织实施,因地制宜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工作。产业基础好的地方,可进一步加大力度;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先在小范围内探索,逐步创造条件;确实缺乏实施条件的,可暂缓组织开展。坚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减贫带贫困作用,坚守资产收益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初心,进一步规范项目收益分配,完善减贫带贫机制,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并通过劳动获得報酬,项目收益优先分配给贫困村、贫困户,并根据稳定脱贫情况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许佳.试论中国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构建[J].农业展望,2019(08).

[2]蹇泽西.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J].人民论坛,2018(03).

[3]张真琦.新时期精准扶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宁夏地区为例[J].北方经贸,2019(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