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师范生乡村从教政策引导研究

时间:2024-05-30

朱豆豆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大力扶持乡村教育发展,坚持贯彻“鼓励优秀人才主动到乡村去”“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等措施。但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调查,分析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师范生乡村从教激励政策措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师范生;乡村从教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1月,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进行全面部署,其中强调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这为乡村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乡村教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乡村振兴,教育是基础。然而,师资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一大难题。高校师范毕业生争抢城市就业机会,乡村拓宽就业通道却达不到预想的人才引进效果。为解决这一困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师范生到乡村就业,如“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师范生将成为乡村教师的主要来源。”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未解决的问题,师范生对于乡村就业的意愿较弱。从教意愿体现了师范生就业的主观诉求,体现了师范生对于教育实质、职业信仰、社会教育需求的个人理解。高校师范毕业生将会是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充分了解师范生到乡村就业的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政策引导效果和提出改善策略,有助于最终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了解并引导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有助于解决城镇和乡村师资不平衡的难题。

1 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调查

1.1 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解当前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情况,课题组以宿迁学院师范生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五部分组成,分别为:学生基本信息、就业考虑因素、师范生就业前景看法、是否愿意到乡村任教及愿意或不愿意到乡村任教的原因,共1 1题。为了提高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效率,本问卷通过纸质和网络两种形式发放。调查对象为宿迁学院2018级师范生,包括学前教育(师范)、小学教育(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及汉语言文学(师范)等专业,共发放问卷121份,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100%。

1.2 问卷调查结果

1.2.1 约半数师范生愿意到乡村从教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49.59%的同学表示愿意去乡村执教,另有2.48%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愿意去乡村从教的原因大致如下:27.75%的同学认为乡村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工作生活条件有所改善,25.93%的同学因为自己有乡村执教的抱负和理想,17.39%的同学认为乡村学校就业通道畅通。

1.2.2 师范生从教意愿影响因素情况

调查对象中43.80%来自城镇,56.2%来自乡村,城镇学生不太愿到乡村去,乡村学生比较希望往城镇走。在就业考虑因素的选择中,“就业地区”占60.33%、“薪水高福利好”占61.98%、“有稳定的事业编制”占53.72%,师范生期望就业环境好、工资待遇高、社会保障好,而能够提供这些条件的往往是城镇单位。不愿意去乡村从教的45.45%和非常不愿意的2.48%中,35%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27.41%认为乡村待遇比较差,24.71%认为去乡村会对个人未来发展有所限制。

在选择愿意去乡村从教的师范生中,有二成表示他们会为了去城镇发展而放弃乡村从教,有七成表示会有所考虑,另有一成表示不会因为其他而放弃乡村从教。在选择不愿意去乡村从教的学生中,有7.81%的同学表示如果在城镇找工作困难,他们会选择到乡村从教,71.88%的同学表示有所考虑,还有20.31%的同学表示坚决不会去乡村从教。

1.2.3 汇总分析

从就业地点选择来看,师范生更愿意到经济发达、设施先进的城镇就业,乡村待遇是乡村教育难题中最老生常谈的一个,尽管现在推行城乡建设一体化,但现在完全消除城乡差别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待遇、发展空间等因素很难短时间克服,这需要国家和师范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国家可以给予乡村更多的帮助,师范生也要调整心态,重新定义乡村和乡村教育。其次,從国家近年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来看,相比之前乡村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状况,近年乡村经济发展好,生活条件有所提高,极大增加了乡村的就业吸引力。最后,在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性方面,即使师范生选择去乡村执教,也会存在人才流失的隐患,乡村可能根本留不住他们,对于不愿意的同学来说,即使城镇找工作困难他们也很少作出去乡村工作的选择,这让乡村学校陷入无新鲜师资注入和易失去优秀人才的双重困境。

2 师范生乡村从教激励政策探讨

2.1 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感

“认同感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所持有的态度,同时表现出教师对教育这一职业主观上的接受程度。目前,乡村教师队伍流失的原因有很多,认同感缺失已成为主要因素之一。”教师的工作信心和工作热情一部分就来源于社会对于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由于缺乏社会认同感,教师会不看重自己的课堂效果,不在乎学生取得多大的进步,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便结束一天的工作。相反,若是社会对乡村教师的认同感提升,乡村教师便会被激发教育热情,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工作,重视自己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工作态度。社会认同感的增加会让乡村教师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从事着简单的教育工作,而是肩负乡村教育振兴的责任,国家越是重视,他们的教育意义就越是非凡。

2.2 注重乡村与乡村教师的内在联系

乡村教师的培养应该注重本土化,“培养和培训基于相似的文化背景、血缘关系、生活习惯,具有共同的地域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的本乡本土的乡村教师”。近年来,大学在师范生培养中常走入只重视发展能力知识而忽略乡土情怀培养的误区,本就缺少乡村教师的现状下,还要面临教师去本土化的难题。也正是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种种的不相似因素存在,让一部分青年教师失去了对乡村教育的热衷。改变这种局面的最快办法即让乡村教师能有“本土化情怀”,心甘情愿地走进乡村、融入乡村,走近每一位乡村孩子。一位本土化的教师比一位无本土化或逐渐失去本土化的教师更能胜任乡村教育工作,这毋庸置疑。本土化的乡村教师能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不会出现相互排斥的窘境,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师应该负有改造社会的责任,他提出‘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从乡村来看,村里的大人多数没有文化知识储备,没有足够的现代化生产经验,他们让自己的子女去上学,为的就是改变命运和改变生活现状。乡村教育是为乡村服务,包括推动经济发展、弘扬乡村文化、改变乡村面貌,如此一来乡村教师也就成了振兴路上不可或缺的“推手”。成为“改造乡村的灵魂”,不仅需要知识素养,有科学意识,还要具备能力素养,做到能劳作能吃苦,热爱乡村生活,担起改造乡村的重任。

2.3 引导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更新、永无止境的过程,必须不断掌握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能来提高教育效能。同时,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现阶段乡村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却面临许多挑战,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一,教师缺乏奉献精神。来到乡村教书育人,却不思进取,认为自己的前途渺茫,即使是年轻教师也会出现思想颓废的现象。他们往往不愿意做自己课堂以外的任何事情,更不说去到学生家里,了解那些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总是想着要逃离乡村,不愿在乡村教育上扎根。其二,教师忽视道德教育。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应试教育的重要性,轻视了道德教育的作用。乡村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播书本知识,还要弘扬优秀文化,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为乡村带来新风貌。其三,教师追求名利。乡村教师中不乏存在这样的人,他们把乡村教育当作自己职业生涯的一块垫脚石、敲门砖,利用自己在乡村任教的经历获取更多的名声,他们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中,时刻寻找走出乡村的机会。正是因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存在,使得乡村教育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加强师风师德的建设,从身心去影响每一位乡村教师,让他们明确并牢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切实地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4 维持乡村师资队伍稳定

乡村师资队伍稳定,并不是要求不准师资流动,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的交流,增强乡村教育的内在活力。就目前来看,教师的流动基本是乡村教师流向城镇学校,很少有城镇教师走向乡村学校,这样的交流是单向的,且弊大于利。教师之间的交流是极其需要的,乡村教师可以通过城镇学校的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积累先进的教学经验,但乡村学校的师资队伍本就薄弱,优秀的教师一旦流向城镇,对于学校的正常运作都会带来不便,所以应倡导乡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双向交流,乡村教师去城镇的同时,城镇教师到乡村来。

为实现合格乡村教师的培养,省部直属师范院校设立了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公费师范生在确定入学时就做好了投入乡村教育工作的准备,更能认同乡村文化且有更深的乡村情怀。但根据过往经验,公费师范生也会存在风险,不少学生并不是出于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本着回村造福乡里的初心,不乏功利性的想法,这时就需要制定严格的规避风险措施,除了用足夠的优惠性政策和红利吸引定向师范生,还要完善合同制,只允许特殊情况下极少部分定向师范生可以不留在乡村。公费师范生是乡村教育师资的重要来源,必须坚持供给,满足乡村教育的需求。

3 结语

近年来,除了国家通过颁布激励政策吸引就业外,乡村就业也逐渐实现由被动转向主动,越来越多师范生的主观意愿让他们选择去乡村执教而不是只靠国家定向培养这一个途径。师范生到乡村就业不仅可以壮大乡村师资队伍,乡村招聘通道的拓宽也解决了部分师范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双赢之举。乡村教育事业依然以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通过政策调整吸引更多师范生就业,给予师范生更大的发展空间,解决他们工作的后顾之忧,使其能走到乡村来,融入乡村、扎根乡村,投入到乡村教育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崔秀明,王琪,叶佳蓉,师范生的农村就业意向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5).

[2]朱兴国.认同感:乡村教师职业坚守的内力[J].教育评论,2016(04).

[3]张松祥.本土化: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培养的必由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

[4]高慧珠,沈小碚.陶行知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及启示[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01).

[5]郝成淼.有效教师的理论识解与实践发展[J].荆楚学刊,2014(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