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网格化治理问题研究

时间:2024-05-30

【摘要】农村网格化治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农村网格化治理进一步优化,通过对当前农村网格化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并从网格员队伍建设、网格化治理常态化机制建设、上下联动协调性、参与主体多元化等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长效性实施建议,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转移。

【关键词】网格化;政府治理;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转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强农村网格化治理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基层工作缺乏全盘性统筹能力,存在治理无序性与信息互通之间的双向堵塞问题,更突出农村网格化治理的必要性。目前,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实施比例也远超过50%,而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乡镇基层政权执政能力较弱,因此网格化治理的问题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学者更加强调“管理”在农村网格化治理过程中的作用,而对于“治理”问题的研究颇少。

1 农村网格化治理的概念认知

对于社会治理来说,强调的是多元、协同、统筹、协作、整体、系统。治理的理想状态,就是善治。而目前学界对于“网格化治理”还未有权威的定义。与其相近的概念便是“网格化管理”,依托数字化平台,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地理范围划分等一定的标准,将所在辖区划为一个个类似于网格状的单元,并设置一定数目的网格员,对每一网格进行监督管理。俞可平教授曾在其著作中指出,管理和治理存在五个方面的差异,包括权威主体、权威性质、权威来源、权力运行的向度及两者作用所及的范围。因此,农村网格化治理追求的是社会合作、人人参与,提供“无缝隙服务”;而农村网格化管理更侧重于政府主导,呈现一种“大政府小社会”的趋势。中国目前正处于向服务型政府过渡的阶段,从“网格化管理”向“网格化治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对于基层政府领导之下的自治村来说,其具有很强的自治能力,所以政府对其网格化的发展更应该追求一种协同治理。

2 农村网格化治理存在的问题研究

2.1 网格员队伍建设不完善

在城市,大部分地区网格员的选取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招考流程,实行统一招考分配,主要负责及时有效了解群众动态,帮助解决与公众切实相关的问题,从而促进政府工作的开展进度。而这一招考制度的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存在很大的阻碍。一方面,农村地区的软环境发展成为了人才下乡的主要绊脚石,城市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大量的公共资源向城市地区倾斜,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停滞不前。另一方面,不少年轻人通过打工、求学等,逐渐在城市定居,城市的政策创新也不断地吸引着他们留在当地,在思想观念上,城市化的想法也日渐强烈。因此,导致基层地区的网格员多由乡镇干部或村干部兼任,网格长也被固有思想认定为村支书担任。而农村地区往往人少事多,这些基层干部还需要负责网格员之外的系列工作,难免力不从心,不能更好地进行网格化治理。

2.2 常态化机制建立不合理

农村地区网格化治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效机制建设,而就目前的形式来看,网格化治理多有一种行政化的趋向,痕迹主义尤为严重。人们甚至对网格员的概念及主要职责仍模糊不清,甚至从未听说过,大部分人出现问题往往第一反应是去找村委,而不是联系网格员。久而久之,网格员自己也默认为其工作便是填写几张表格,或者统计一下个人信息即可,在上级政府进行不断的考评时,便把这些纸张作为取得的工作绩效,网格化治理的效果尤为不明显。

2.3 运行机制不健全

农村网格化治理工作覆盖多个部门,其所涵盖的公共服务种类也是复杂多样,对于社情民意的回应和处理也要求事事巨细,因此需要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加强协调沟通。但在实际处理过程中,由于村支部属于自治组织,人情关系网错综复杂,在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上非常棘手,所以一些职能部门之间存在不作为现象,甚至互相之间开始“踢皮球”,拉起时间战线,使得事情自然渡过,这不仅没切实履行好保障公民利益的职责,也会降低网格化治理体系在公众之间的公信力。

3 优化农村网格化治理路径

3.1 提高网格员整体素质

3.1.1进行制度化培训。对于网格员管理,需要进行一系列制度化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网格员起到了联结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纽带作用,其工作的执行情况很大程度影响着当地网格化治理的成效,因此系统化、常规化的培训工作必不可少。例如,进行定期的远程交流与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学习掌握必要的技能培训,并能在会后实时实地的与专业指导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举行“头脑风暴式”会议,对一些民生民情的处理以及相关的上报工作,寻找更便捷有效的解决方式。此外,要加强对网格员自身素质的培训和提高,不断进行政策、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急公民之所急,办公民之所需。

3.1.2 鼓励新乡贤“人才下乡”。推动新乡贤“人才下乡”,能够壮大网格员队伍建设,优化网格员人员结构。要使新乡贤“回得来”、“留得住”、“做得好”,就要完善新型农村人才的引进、扶持、培养和激励机制。通过政策设计,增强农村在社会保障、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吸引力,确保新乡贤在农村网格化治理中发挥最佳作用。

3.2 治理过程去行政化

在新时代下,我们现在处于高度复杂与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面对风险,人们往往有趋利避害的心理,所以一些乡镇政府官员为了避责会出现一些痕迹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现象,这对于农村网格化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的阻碍作用的。我们强调更多的应该是工作取得的显著的成果,而不是铺天盖地的文件报告。因此,政府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意识,让公众建立起“有问题找网格”的意识,真正能够从公民的需求出发切实解决问题。

3.3 明确政策目标与职能

农村网格化治理应该从本质上给基层减负,明确政策目标和工作职责,避免推诿扯皮的现象,加强网格员责任意识。网格化治理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很多部门,基层什么都管,什么都要负责,却往往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时候需要多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发挥上下联动的效应,树立各个部门之间的“服务”意识、“看齐”意识, “全局”意识,建立科学的政策监督与问责机制,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公开,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应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牢牢巩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聆听公众最真实的需要。例如,在政策制定上,对于网格员在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综合便民服务、突发事件处理、政策法规宣传等职能方面予以全方位、详细的制度规定,确定绩效目标,以保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3.4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目前我国处于转型阶段,政府“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存在一系列弊端,要实现善治的理想目标,需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在农村网格化治理中,政府仍处于主导作用,其公共服务资源多以政府提供为主,社会参与力量显著不足。所以,政府、社会、个人、第三方组织全方面主体力量参与,能够真正落实共建共享共治的多中心基层治理理念。

一方面,可以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由于我党自身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在基层治理中,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效果是显著的。基层党组织成员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在农村网格化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发挥群众能动性,促进网格化有序进展。

另一方面,需要发挥社会团体作用。政府应该吸引各种社会组织、个人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在资源整合方面发挥协同治理的作用。政府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建立“有限政府”的概念,通过系列优惠政策及激励手段,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农村网格化治理过程中来。

3.5 搭建信息管理数据平台

网格化治理离不开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信息平台,政府应该积极按照上下联动的原则,对公民的基本信息实现全覆盖,构建起一套从中央、省、市、县、乡镇到自治村的数据共享平台体系。所有的信息获取,不仅可以实现一次收集、多次利用,还能够使得村支部及各级政府多方共享使用,打破信息壁垒和信息不对称,遏制多个部门重复性的甚至频繁性的收集信息的现象。同时,网格化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也要起到利民的作用,打开便民服务的窗口,及时有效进行各个独立网格以及基础网格之间的信息公开。

3.6 加大宣传力度

网格化治理概念在当前农村地区宣传度很低,网格员在作用发挥上尚有欠缺。为此,网格长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联合乡镇政府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可以利用广播宣传网格化治理的系列举措以及网格员的职责;设置网格员服务站,让公民能够第一时间实时反映问题;制作网格化治理相关宣传单,让公众了解网格化治理在当前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小结

2020年,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性的制度经济管理框架和乡村政策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和形成。如何有效减少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乡村现代化振兴尤为重要。农村网格化治理工作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切实保障“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对于东部发达地区,网格化治理体系的建设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缺乏一定的开展条件,所以对于农村治理需要探寻更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举措,以促进农村治理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参考文献]

[1]柴宝勇,周君玉.农村网格化管理政策执行研究——基于政策执行系统理论的实证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20(01):114-120.

[2]史桦.山东省S县农村网格化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马海良,洪楚悦.农村地区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的逻辑体系和优化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02):131-138.

[4]俞可平,等.中国的治理变迁( 1978-2018) [M].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高启迪(1997-),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