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谢珍君 陈双群
【摘要】通过对农村互助养老和老人幸福感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阐明老人参与到互助养老中后,主要获得社会参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四方面的好处。并且从理论层面,逐步阐释了互助养老对幸福感影响的关系,以期对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农村互助养老;主观幸福感;养老模式要素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的实质
由于养老问题从私人家庭领域扩展到了全社会领域,使得养老成本增高、社会养老压力变大,而互助养老模式作为一种较低投入的替代养老模式,目前已在农村逐渐盛行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通过分析,现有各类互助养老形式之所以在农村得以实施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其一,在经济支持方面,农村缺乏像城市地区大量人财资源支持;其二,在社会基础方面,农村正面临家庭结构缩小,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人口流动变迁等变化,而老年人基于强有力的血缘、地缘关系纽带却不愿改变其居住环境的社会现象;其三,在文化方面,农村具备以互帮互助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积淀。与此同时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实施还能够满足老年人对生活照料、经济支持、情感支持,社会参与活动等需求。综合来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根本是在血缘地缘的关系范围内,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和资金资源,把农村老年人力资源有序地组织起来,让有较强行动能力的老人成为主要的养老服务提供者,通过提供帮扶他人的服务让参与服务供给的老人获得荣誉感和幸福感,也让获得服务的老人感受到幸福和欢乐,最终实现老人之间互助互乐,安享晚年,实质是在互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交换行为。
2 老人幸福感理论及其度量
老人的幸福感是指老年人对其生活质量的认知整体性评价和情感性评价。这种评价更多的是一种属于心理层面的度量,通过此度量能较为准确地测量老人从心理层面透射出来而不易被察觉的细节信息,从而掌握老年人在晚年的生活状况,是一种主观层面的幸福感。目前关于老人幸福感的测量主要从单一维度和多维度两方面来进行,单一维度是以一个问题来测量老人的幸福感,一般提出“总体上来说,您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多幸福?”,采用五级评价,一般对幸福感比较权威的测量采用单一维度进行。纵观多维度评价,国外学者,有的用生活满意度量表( SWLS)和积极消极影响时间表(PANAS)来评价德国老年人的幸福感;有的认为需要依赖认知和情感两个并行过程对主观幸福感( SWB)进行评价。生活满意度是认知成分的一个主要指标,反映了一个人对生活的稳定取向;情感成分是幸福感的另一个指标,它更容易受到短暂的情绪和情绪的影响,往往不那么稳定。也有人提出老人主观幸福感包括四个主观评价方面,即孤独程度、对孝道的满意程度、对子女赡养的满意程度、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国内有很多研究者采用多维度进行主观幸福感评价,比如采用纽芬兰大学的幸福感测量表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方面来测量。
3 活动理论中的社会参与与老人幸福感的关系
活动理论提出老年人通过多参与到各类社会活动,就不会感到自己“无用”,从“无用”到“有用”的变化,并且逐渐得到认可的良好状态能促使老人身心更为健康,也使老年人对生活更满意。而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互助都提倡老年人参与到互助活动中。研究指出老人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能显著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有人研究证明了使用无线电、探亲访友、使用电话、参加宗教服务、参加志愿协会会议以及保持志愿协会会员资格等活动的程度与幸福感显著相关,即幸福感与老年社会参与呈正相关。
通过田野调查,发现重庆巴南天胜村的低龄老人组成互助养老协会帮助高龄老人做日常农务活动,开展娱乐活动等,老人们看起来更为年轻,对生活更加充满希望,感到更为幸福。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老年人不用离开自己的生活区域,活化老年人资源,让健康的帮助病弱的,老人之间彼此帮助彼此参与服务,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帮助了别人,最终使老人们的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农村牧区建立互助养老模式,老人集中居住,相互帮助相互关怀,使得老年人不断得到认可,幸福感逐渐增强。因此本文认为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老人积极参与帮扶他人会使其幸福感得到提升。
4 互助养老模式其它要素与老人幸福感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居住形式和照料来源等可以将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划分为不同类别,互助养老模式同样适用,其中养老模式包含的一般要素有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居住安排和精神慰藉四个方面。目前国内外研究养老模式与老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贫瘠,大部分研究是选择模式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来研究与老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生活照料与幸福感的关系;社会保险对老人幸福感的影响;代际养老中居住安排与老人幸福感关系;家庭孩子成员数量与老人幸福感等。
在经济支持方面,匡敏和何飞认为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自我保障和社会保障,自我保障主要以子女赡养为主,社会保障主要是社会养老金,通过分析老人获得社会保障养老金经济支持来源具备比较明显的幸福感。在老人与成年孩子的经济支持关系上,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小孩已成人或者结婚,但是老人与小孩的亲情纽带依然比较紧密,与此同时国家法律规定小孩赡养老人是基本的义务,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劳动力的逐渐消失,老人对小孩的经济支持的依赖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现有家庭的养老功能随着社会生活压力增加也在逐渐减弱,养老外溢到社会,随着养老保险和各类补贴的出现,老人的收入得到了保障,老人对生活的富足感也在逐渐增强。因此,本文认为,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获得了经济支持的老年人会感到幸福;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获得了小孩的经济支持会使老人感到幸福;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获得了社会保障的老人会感到幸福。
在生活照料方面,秦永超发现在家庭养老中,老人生病时家人对其照顾能显著提升老人的幸福感,而在社区养老中,获得社区生活照料的老人幸福感会显著比较高;Jeaah Jungl&lkkiKim证明了韩国更易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来自子女的孝顺和照料越多其幸福感越高。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由于老人居住的形式不同,有的居住安排以在家养老为主,有的老人倾向于选择社区或者机构养老,因此老人的生活照料主体可来自子女,也可来自互助社区中的他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变弱,如果得到来自家人或者朋友的照顾,会使老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从而老人的幸福感会逐渐增强。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获得了良好生活照料的老年人会感到幸福。
在精神慰藉方面,郑思宁等证明了随着子女的逐渐成长和独立,父母更多依赖子女的精神支持,这样才会有更多幸福感。任杰慧发现了福建金山村的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站里,通过参与一系列娱乐交往活动,如向中小学生传授种植农作物劳动过程的科学知识、进行什音授课、参与健康讲座、加入文艺队等,能明显使自身感到幸福。郑晓冬等人提出中老年人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其日常活动的能力,同时还能参与到体育社团,获得良好的精神慰藉,从而减少自身的抑郁感,对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由此认为,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获得了良好精神慰藉的老年人会感到幸福。
【参考文献】
[1]郝亚亚,毕红霞,山东省农村老人社区互助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18(2):96-104.
[2]翟绍果,王健荣.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精神健康因素的多重中介效应[J]西北人口,2018 (4):43-50.
[3]陈东,张郁杨.不同养老模式对我国农村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分析一基于CHARLS基线数据的实证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15(4):78-89.
[作者简介]谢珍君(1987-).女,四川内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养老與服务营销;陈双群(1979-),女,四川内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