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时间:2024-05-30

任慧玲 左坤锋 滕翔宇 朱洪春

【摘要】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指导“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江苏省在《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 2018-2022)》中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重新梳理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江苏农业农村发展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提出江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性问题。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确保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指导“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进行统筹协调,进行了系列重要部署。***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围绕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性和使命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三个问题,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系统论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诸多文件(如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地“三权”分置),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1 对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再认识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迫切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第五位,但苏南苏北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当前这些问题仍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瓶颈,并已经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制约因素。当前江苏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任务重点在农村,发展新空间也在农村,农村仍然是江苏发展的短板。江苏应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契机,既推进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也兼顾乡村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方面面,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新一轮经济发展释放新空间、注入新能量。

1.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上;在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上;在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上;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置于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布局中,让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在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上下功夫。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工农城乡关系发展方向的重大转变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是城市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要解决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全力加快推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当前,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发展短板,其根源就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滞后。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把工与农、城与乡作为有机整体来统筹考虑,注重发挥乡村主动性,不断统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最终形成工、农、城、乡融合发展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农村基层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所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同时,农村基层治理在不断创新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但从总体来看,乡村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水平与当前农村建设发展要求之间仍存在不匹配、脱节现象,二者之间仍不相适应。江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眼点必须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上,建立健全党建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者融合的现代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以尽快实现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 江苏农业农村发展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发布以来,新时代“三农”工作始终作为江苏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农业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农业生产总体保持稳定,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推进,新产业新业态高速增长,农村创业创新主体培育加快,省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据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3706.2万t,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1%,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增幅连续多年保持在20%左右,全省新培育高素质农民20万人,返乡下乡创业人员超过25万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2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876家,国家示范农民合作社476家、省级示范社1244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0家,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26:1缩小为2.25:1。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江苏农业农村整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但其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瓶颈。

2.1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1 乡村产业基础較弱,亟待转型升级。“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当前,省内部分地区农村产业总体不强,发展水平不高,结构相对单一,发展方式粗放,集体用地产出效益不高,土地产权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不融合。部分村级工业园仍存在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两高两低”的问题。

2.1.2乡村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急需整改完善。中小微企业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主要生力军,有众多的中小微企业集中在镇村级工业园区。但当前镇村“散、乱、污”现象依然存在,工业围村、污染围村景象依然可见。村级工业园区部分产业发展,伴随产生的污水、废气、粉尘、噪音等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危害,也存在大量的安全生产隐患,群众的环保诉求很多。

2.1.3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亟待统筹协调。省内苏北地区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突出,体现在经济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公共设施分布不均衡等方面。总的来看,江苏城乡一体化水平还处于低水平,城市基礎设施向农村倾斜不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总量不足、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2.1.4农业资源要素流出严重,亟待集聚资源。省内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体制机制不完善,资源要素大量向城市流动,农村精英回乡、城市资源下乡、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存在诸多障碍,通道仍不畅通,资源要素净流出困境依然难以破解。

2.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农业经营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明确。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加上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客观上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因此,当前江苏农业经营面临“老龄化、兼业化”的严峻形势,农业发展正面临青壮劳动力短缺、成本和价格攀升的困境。

2.2.2农业经营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江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势头强劲,数量不断攀升。但存在各类服务组织培育仍不足的情况,各类服务组织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等仍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动植物防病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2.2.3政府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较长,经营主体的收益面临较大风险。政府在保障经营主体的利益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面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3 江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江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需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有助于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3.1 加快推动要素集聚,破解农业发展要素瓶颈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兴旺对各类产业要素的配置效率提升需求,加快推动土地、市场、资金、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集聚。应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标和方向,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保障农民利益;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的联合协作,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支持先进农业机器、农业技术、农艺理念的推广应用,着力搭建高水平、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培养工作,着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农业经营中资金短缺难题。

3.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户利益共享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统筹兼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培育和扶持,健全小农户共享农业发展利益的新机制,鼓励制定政府补贴对小农户、合作社的量化、折股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与小农户、社会组织与小农户、合作社与小农户之间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3.3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重塑新型城乡关系

加快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改革,统筹协调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医疗、养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快推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改革,将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加速主体、要素、市场的激活,创新农业支持政策,完善农业保护制度,重新定义新型城乡关系。

3.4 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各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民承包地通过人股、托管、土地流转等方式,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土地资源,目前存在的土地碎片化、生产松散化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加大力度培育各类服务主体,使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业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不断完善和健全农产品整个生产链各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

3.5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打造人才支撑体系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首先应加大投入,做好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的培育培养培训工作。不断创新培养机制,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培养集文化、技术、市场、管理于一体的“四有”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育,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家人才库。其次,推动农村人才“引流”、“回流”工作开展,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土地等手段支持吸引农业科技领域优秀人才向农村流动。三是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服务体系、激励机制等为乡村振兴人才搭建平台,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真正扎根。

【参考文献】

[1]周庆元,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动力机制与协同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41( 03):155-161.

[2]资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J]决策咨询,2020( 02):23-26.

[3]王文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宁夏社会科学,2019( 04):101-108.

[4]熊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协同发展:现实价值与模式创新[J/OL].当代经济管理,2020( 05):1-8.

[5]赵晓峰,赵祥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前景[J]农业经济问题,2018( 04):99-107.

[6]本刊编辑部,乡村振兴的“美丽行动”[J]投资北京,2018( 03):3.

[7]方晓红.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 (07):11-13.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率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动力机制、协同路径及典型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6EYD006)。

[作者简介]任慧玲(1981-),女,河南濮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