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洪志键 李启字
【摘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特色产业链短、民居改造未突显民族特色、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发展意识不够、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为此,需要推进村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存特色村寨建筑风格、强化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多元化筹集资金,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少数民族通过自身独特的乡村风格、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向人们展示了他们的特色文化和生活特征,加之少数民族聚族而居,拥有完善的生产生活功能,民族文化气氛浓厚,因此逐步产生一系列特色村寨,彰显了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独特性,也为进一步发现、继承、保护民族文化创造了条件和可能。因此,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位,通过提质增效来进一步促进特色村寨农民的整体收益,这对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方经济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价值。
1 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很多研究者都基于不同视角来研究如何更好地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基于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文化保护、建筑保护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在指标评价方面,有学者提出评价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体系,分别有5个、16个和76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主要包括投资效率、投入水平、建设进度、建设达标率、产业选择(李杰等,2016)。但是,也有研究者指出,在建设特色村寨过程中依然面临多重困境,比如说显著的民族文化同质化、季节性及不集中性制约、资金难以保障、缺少稳定客源以及村民自身发展局限和薄弱的旅游基础设施等(冉红芳等,2017);文化资源丰富、贫困问题集中突出、致贫原因复杂、开发利用过度、村寨与周边社区脱节、生态环境破坏(李忠斌等,2014);新旧建筑不兼容,房屋逐渐失去其原有风格,母语危机加剧,民族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和丢失,应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将贫困人口纳入特色村寨建设中来,让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并提高自身综合技能来获得更高的生活自主权,让其能真正意义上掌握生存本领,最终实现脱贫目标(李忠斌,2017;谭元敏.2016),建立村寨名录“进一退”机制(李军等,2018),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与村寨建设相协调,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积极打造特色和品牌,并就村寨建没的评价体系作进一步完善,确保在发展村寨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和传承民族文化(龙晔生,2015)。
综上文献所述可知,有关于特色村寨建设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旅游、文化、建筑保护等方面。这些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研究目的的限制,这些研究并没有从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文化挖掘、传承、创新契合发展方面系统给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路径和政策配套措施,规范研究较多,实证分析较少。本研究拟以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分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建议。
2 调研区域
2009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在四川地区正式拉开帷幕。目前,四川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有124个,主要是彝族、藏族、羌族村寨,主要分布在甘孜、凉山、阿坝、乐山、绵阳等地。此次研究的村寨包括藏族、羌族村寨,所涉及的少数民族在四川具有代表性和深远意义。本文重點对四川阿坝州茂县坪头村、牟托村、白腊村等进行研究。岷江上游、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山山谷是种族迁徙的走廊,是多种族的交汇处。在漫长的历史中,尽管这些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日益紧密,但他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边界并保持着自己的习俗,从而在该地区形成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
3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成效
3.1 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在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建立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按相关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预期目标,村“两委”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工程措施,例如,“道路畅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村落照亮工程”,并继续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施保障饮水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项目,改善了村容村貌。并进一步加强村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确保生活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注重保护村寨的自然生态,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同时,村“两委”还专门建设了值班巡逻室,并成立民兵应急分队,在资金上给予充分保障,以确保全村社会治安稳定,努力实现全村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安居乐业的目标。
3.2 特色产业逐步壮大
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根据不同的自然气候和资源优势,结合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特色规模产业,例如形成“特色种植业一民族传统手工业-文化旅游业”的产业规模,开辟了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
第一产业以特色水果生产为主,2018年茂县水果年产量为8235lt,特色村寨积极申请建设特色水果生产基地,同时积极申请农业科技项目,引入专项资金用于开发水果,提升品质及产量。目前,特色村寨主打水果产品以青脆李、枇杷、大樱桃、苹果为主,在川内备受好评。
第二产业以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加工以及民族传统手工业为主,主要是将特色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果酱、脆片等系列产品。茂县境内有80多种山野菜品种,纯净且无污染的野菜食品是健康的绿色食品,将各类野菜进行脱水、保鲜包装加工,进而销往市场。传统手工业主要以羌族刺绣为基础,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羌族文化的深厚和羌族历史的古老,凝聚了羌族人的独特构思与智慧,直观地表现出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审美特点。
第三产业以乡村旅游服务业为主,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主要经营餐饮、住宿、茶楼、土特产销售、乡村旅游酒店等方式开展形式丰富的乡村旅游,同时利用丰富的大樱桃、五星枇杷、青红脆李等特色水果开展李花节、大樱桃采摘节、枇杷采摘节、青红脆李采摘节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来此康养休闲、体验特色水果采摘等,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展也找到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新路子,以此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
3.3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序开展
民族团结友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茂县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实施了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积极开展活动,凝聚民族力量,以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分享和团结互助;二是重视村规民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把乡村文明以活动的形式推广到更多的村民及家庭中,并对优秀文明村民及家庭进行评选,让群众能更加主动融入到乡村文明建设中来,使得全民族得以形成团结的大家庭;三是以村干部及党员为引领,通过村民小组及党支部深入宣传贯彻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借此强化了村民的法律意识,最终促进民族群众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4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特色产业链短
特色村寨建设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标志性产业,一旦发展受阻,将严重制约特色村寨的建设进程。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产业大多是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是销售特色农产品尚处于低层次的粗放式经营,缺乏精加工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这些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和效益无法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其摆脱贫困,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远远不够。例如茂县境内的中药材以原材料销往市场,价格低廉,而投资商将中药材经过切片加工销往全国,价格将会成倍增加,若是将其加工为保健品或者其他养生产品,则会产生更大的商品价值。
究其原因主要是发展种植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育种、培育、种植、开花、结果,畜牧业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劳力。仅依靠资源优势开发多种特色农产品,并且还是停留在初加工而不能借助深加工来提升产品价值,也就是说不能构建相应的完善产业链,就无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之忽视了品牌效应,大大降低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无法将特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4.2 民居改造未突显民族特色
民居改造是提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效应的有效途径,是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具体措施。可是民居改造却成了统规统建,形式单一,毫无创新,与城市钢筋水泥建造的高楼大厦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失去了原有的民族魅力。例如,一些村寨仅对外墙进行统一和简单的装饰。不注重对民族元素的挖掘和改良,也没有反映出民族特征。在一些村寨,甚至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一了住宅,这既破坏了村庄的原始风格,又没有体现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就特在它的民俗、民风、民居、民化,而民居正是给人视觉冲击最强烈的一环,也是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强有力的金字招牌,如今却成了特色村寨建设的累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政府的主体领导,缺乏匠工艺人,民居建筑构筑人断代;二是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特色文化被“涵化”,传统民族文化的丧失正在加速,对物质文化的建设性破坏正在不断蔓延,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是没有充分利用当地原材料,造成环境污染,资源优势不复存在,这对于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无疑是不利的。
4.3 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发展意识不够
民族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民族特色文化的支撑,因此其也是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前提和关键所在。然而,在村寨建设中常存在传统建筑风格损害、生态环境被破坏,自然资源减少等现象,且在较短时间内已经丧失了大量民族特色,这也让村寨建设难以取得突出成绩。与此同时,现如今人民的生活正因为互联网及现代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了重大改变,乡村人员流失现象极为严重,完全忽视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一些民族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究其原因是由于部分地区政府及其部门、干部群众没有充分认识到建设项目的严峻性,也没有意识到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必要性。现如今,我国社会发展正值转型改革的重要阶段,可以明显感受到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也极大地削弱了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地位。面对外来文化的进入,自身文化却得不到保护和传承。与此同时,政府主要负责向下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因此社会和群众基础薄弱,加之缺少有力宣传,使得其在实践中难以取得实效,尤其表现在偏远地区,大部分村民都未能正确认识这一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还有少数村民群众甚至完全不了解此项工作的开展。
4.4 建设资金不足
当地政府在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中,通过整合资金、调动社会力量,虽顺利完成了现时的规划建设要求,但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无法全面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诸多限制因素仍然存在,特色村寨的建设效果无法得到现实反馈。根据当地的造价,修建水泥道路大约需要200元/m2,光道路修建就需要一大笔资金,这对资金匮乏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涉及项目众多,规划设计存在方方面面的制约,村寨建设资金需求难以保障。二是地方自身财力薄弱,无法正常周转资金,无力提供充足的建设资金。三是建设成本高,在一些偏遠地区由于建材运输距离长、运费高、工资高,加之有效施工期短,施工条件差等原因,造成特色村寨建设成本难以承受。
5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路径
5.1 推进村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而言,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实践给予其充分的资金和其它帮助,并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路径、新业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立根之本,也是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奠基石。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目标可归结于经济的发展,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济的发展,在于推进村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民族地区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利用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特色农业,不断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引领农业集约化发展,增加农业创收途径。在此基础上,首先高度重视产品格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制定生产决策时应以“消费导向”为指导思想,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可适度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外销,例如可以通过发展规模种植业以及养殖业,培育地区强势产业,为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还需注重品牌效应,重视品牌建设,提升自身品牌质量,以此优势抢占市场。其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派遣相关人员学习吸收现代先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根据实际情况出资引进设备,以此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进而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与此同时,网购成了人们日常购物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需要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入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将农产品展示给外界,并加快构建农产品经营发展全产业链条,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网络一体化。最后,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将其融入观光农业当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观光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5.2 保存特色村寨建筑风格
建筑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在技术、艺术创作方面智慧的结晶,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和表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目标可归结于生态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建设,保存建筑风格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基本内容。当地政府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传承建筑风格的主体,为实现生态宜居,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存建筑风格,首先,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居住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卫生性,地域性和民族性,适当引导,保护民族建筑的本质,参与民族建筑形式的设计与规范。民居改造应遵循“注重民族元素,不破坏原始风格,保留民俗传统的原则”。其次,引进专业人员研究民族建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元素,融合民族特色文化,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总结传统民居建筑方法和技术,运用先进技术和材料开发、保护村寨民居建筑,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建筑的本质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此突出民居建筑的特色、展示民居建筑的舒适、体现民居建筑的现代。
5.3 强化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提到了发展和保护文化,也就是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预期目标,通过乡风文明培育并大力宣传乡村文化教育将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文化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造血”功能。文化教育中的“文化”寓意丰富,不仅包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也包括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文化等等。通过文化教育可提高其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意识到民族文化在特色村寨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继承与保护观念,可以有效减少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团结民族凝聚力,使其自觉加入到乡村振兴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中来。首先,政府应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保护文化的思想活跃在民众的视野中,根植于心中。建立相关的学习中心培养文化传承人,促进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教习,成立民族文化博物馆和民族文化数据库,以此保存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政府还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组织少数民族文化表演、创办民族节日活动,并为之提供民族文化公众展示平台。其次,通过发展产业来保护民族文化,并构建特色文化品牌与产业,使得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并以经济需求刺激民众文化保护心理,激活文化市场。也有研究者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瑰宝,理应得到大众的自觉和积极保护,尤其是其所有者和创造者更应当肩负起相应的责任或义务,并借此培养民族文化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再生产创新机制,进而提高文化市场的竞争力。
5.4 多元化筹集资金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繁杂的巨大工程,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而资金无法完全由当地政府和民众提供,主要来源于融资,因此建立多元融资渠道十分关键和必要。针对经济薄弱发展落后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地区,政府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筹措资金,引领融资机构和相关企业进村发展。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对开发规划严加审核、规范管理,充分保护地方生态环境和村民的利益。其次,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保障激励政策,让村民参与到村寨的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政府要做好引领工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帮扶策略来吸引和激励更多的个体、组织以及企业等参与到特色产业与文化建设中来,或以村民入股、集体经营的形式鼓励村民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李杰,苏丹丹,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6( 05):23-31.
[2]冉红芳,李军,朱秋红,武陵山区特色村寨建设与民宿旅游研究——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Jl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 01):62-67.
[3]李忠斌,郑甘甜.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185-189.
[4]李忠斌,单铁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扶贫:价值、机制与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17( 05):25-31.
[5]譚元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石桥坪村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 (01):56-60.
[6]李军,罗永常,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文化政策创新[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8( 01):48-53.
[7]龙晔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问题研究——以武陵山片区湘西南民族村寨为例[J].民族论坛,2015( 03):68-72.
[8]康涛,周真刚,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以四川省阿坝州民族特色村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 05):27-32.
[9]王美钰,吴忠军,侯玉霞.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0( Ol):52-55.
[10]杨文,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巴东县石桥坪村为个案[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 19):257-259.
[作者简介]洪志键(1 996-),男,四川西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农村发展。
[通讯作者]李启宇(1972-),女,四川泸州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土地经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