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涂震环
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是指发生在玉米茎或茎基部腐烂,并导致全株迅速枯死症状的一类病害,它是由多种真菌和细菌单独侵染引起的。近几年,由于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品种在地区之间引种频繁,使本来抗病性较差的自交系和部分杂交系的原种在地区之间广为种植,从而导致该病在各玉米产区之间相互传播,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严重影响玉米的原种产量,给农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玉米茎腐病危害症状及特点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玉米产区均有分布,夏玉米发生较重。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茎基腐病显病高峰期,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为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也有在乳熟期全株急骤青枯,为急性症状。植株茎基部先发黄变褐,后变软,内部空松或病株倒折,病株果穗下垂,苞叶呈青枯状,根系发育不良,根少而短,变黑腐烂,茎基髓部因病原不同可见红色粉状霉(镰刀菌)、白色绒毛状霉(腐霉菌)或有黄褐色臭液(软腐细菌)。 发病初期茎下部叶鞘出现不规则形浅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侵入内部组织,使茎组织腐烂缢缩,呈深褐色至红褐色,并有臭味,植株倒折。有时植株上部也受害,心叶失绿,萎蔫状,叶鞘与茎秆腐烂易拔出,并有黄褐色臭液。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玉米近地面2~3节处茎基部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渍状软化,变褐腐烂,有酸臭味,腐烂处凹陷,茎秆倒折。在叶鞘上的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红褐色,在病组织与健组织的交界处呈水渍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可上、下发展,引起植株腐烂而倒折。该病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症状,最后全株显症,很容易和健株区别。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变黑腐烂。该病在玉米连茬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雨后天气转晴,常出现发病高峰。矮秆、早熟品种和双穗玉米发病重。
二、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于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防病效果好。严重缺钾地块,一般667m2施硫酸钾6.7~10.0kg;一般缺钾地块每667m2可施硫酸钾5~7kg。大田试验表明,每667m2用硫酸锌1.2~2.0kg做种肥,防效可达90%以上。
三、农业防治
改进农业栽培技术,如实行轮作换茬,雨后及时排除积水,中耕松土。发病初期,剥去茎基部叶鞘,降低病部湿度,抑制病菌发展,减轻危害。
四、玉米茎腐病发病规律
茎基腐病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高危害病害,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玉米茎基腐病主要侵染玉米根部及茎基部,病苗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剖根或茎基部检查发现,木质部变褐,严重的初生根、次生根坏死、腐烂,造成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引起倒伏或整株枯死。地上部分表现为中下部叶片边缘变黄变褐,严重的整株叶片枯黄,这主要是由于我市玉米大多铁茬种植,若土壤墒情差、土壤板结,极易造成玉米苗期根系发育不良,地上部得不到水分和養分,就容易发病,特别是雨后猛晴,发病更为明显。该病病菌可以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厘米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害虫携带病菌也能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田间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时发病重。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容易发生,均温28~30℃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细菌性茎腐病发病迅速,由发病到倒折仅2天。倒折时,其他部分常不表现症状。同时,害虫携带病菌,直接起了传染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密度愈高,发病愈重。
五、药剂防治
拔除重病株,防治再次造成侵染,发病初期可及时喷一些杀菌剂加以控制。如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50-100倍喷雾,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50-100克喷雾。
或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顺茎基部喷施,隔7天喷一次,连喷3次,防治效果良好。另外,要加强田间管理,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病菌随水传播;及时治虫防病,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