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王建新
近年来,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很好地支撑了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为坚守现有耕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优化了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格局,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率,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基础平台。现就自己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的体会谈几点思考意见:
一、土地整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有效整合与整理复垦开发活动相关的各类资金,共同投入项目区集中使用,并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田、水、路、林、村、房进行综合整治,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平台。
土地整治涉及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建设用地置换、基本农田建设、村镇规划等内容,整合有效资源和资金投入,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和系统性。通过对这些符合条件的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综合整治的目标。
二、土地整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规划引导。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或者空间规划是农村土地整治成功的首要前提。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在强有力的规划执行和保障体系下,各种类型的整治工作只是规划的具体执行过程,实际操作中则可以灵活多变,由政府和市场两者结合起来完成土地整治工作。
2.权益保障。权益的保障,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合作意愿,也减少了政府推进规划实施的成本和减少自身公共财政的压力。
3.项目依托。土地整治是以具体的项目为依托的。项目的实施就是规划的执行过程和实现途径。执行前,需从经济可行性、社会影响和生态影响等各方面对项目进行筛选,保证土地得到最佳利用。在项目筛选中,公众参与机制和市场配置机制是主要的手段。只要是符合土地规划的项目,都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来决定最终的项目内容,如通过招标或拍卖的形式,这是市场决定项目的原则。
4.政府推进。成功经验表明,在农村土地整治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国外,政府作为市场配置的引导者和规划执行的监督者,如果项目执行人不履行当初与国家签署的经济契约,政府会在一定的期限内对该土地产权进行再拍卖。
三、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难点及问题
在土地整治工作阶段,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土地综合整治的项目。尝到了土地整治的甜头,得到了实惠,但土地整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1.土地整治规划滞后。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进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编制阶段,有一些地方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前,没有相关的专项规划作为参考依据,或者编制的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由于无规划或规划未起到引导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整治工作缺乏统筹性,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与推进。
2.部门资源分散配置,合力推进不足。农村土地整治涉及多个部门,关系多方利益,必须依靠政府主导,统筹各部门资源力量,才能顺利推进。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紧靠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有限的力量,远远不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来快速有效的推进项目的实施。
3.政策配套不到位。土地整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工程,涉及利益主体和敏感问题较多。由于相关政策配套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安置问题、权属纠纷等不能及时解决,存在强拆强建的现象,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阻碍了土地整治工作的进展。
4.专项资金利用率低,管理不规范。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性、系统性、政策性较强,涉及面广,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管理职责不明,各自为政,出现了同一块整治区域出现资金重复投入的现象,导致国家投入资金利用率降低,未达到宏观政策下的預期目标;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了挪用专项资金、招投标不规范,存在简化招标程序、透露标底、串标;审计结论模糊等现象。
四、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管护问题
从总体上看,土地整治项目竣工移交到村里后,大多数村比较重视项目的后期管护工作。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建立了管护组织,拿出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工程发挥了应有的效益。但是也有一部分村,对项目后期管护重视不够,认识不高,管理混乱,设施损毁严重,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这种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方面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不够。管护差的村普遍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缺乏成熟的管理机制,导致管理粗放。二是设施损毁。土地整治项目都是在村边野外,治安防范力量薄弱,时常出现电力设施被盗毁、水利设施被破坏、防护林被盗伐,导致灌、排、防功能的丧失。三是维护不善。由于长期缺乏定期维护与系统的专业维护,导致道路泥泞、管道破裂、水渠漏水、排水沟淤积和各类专业设备的损坏。
五、土地整治实施保障及后期管护措施
1.积极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规划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以确保规划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可包括:区域城镇化的成长规律和新型乡村空间的演替规律;区域内土地整治的潜力分析;经济上是否可行,当地群众是否愿意接受,生态上是否能安全承载;产权调整方案是否明晰,农户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基层政治、行政和文化环境是否具备,村民自治组织是否健全;保障措施是否有力和有效,权、利、责是否明确和对等。
2.形成一个完善的部门协调机制。土地整治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应形成一个协调机制,以避免多头管理,造成力量分散。作为总协调方,应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整合各类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专款专管,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城乡建设用地挂钩、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地灾防治、农村公路建设等进行深度整合,由总协调方统一安排,有序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
3.转变制度设计理念。制度是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土地制度大都是地方性的制度,国家只通过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土地公共利益的界定和保护、基础设施投资来引导土地开发利用或土地整治,而具体的土地制度则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地方性,即制度设计应更重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加重视细节的表达。一是必须在充分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制度和政策。二是提倡激励机制,凡是在整治工作中取得成效的,给予各种形式的激励。
4.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利益。以村庄改造为例,有部分地区,不顾当地客观条件和环境的限制,本应统一修建平房院落,保留原有的民风民俗,却打着土地整治的旗号,强迫村民通通住楼,出现了“人住楼上,家禽家畜住楼下”的现象,给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多不便。农村土地整治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助推器”,是一项“民心工程”,所以必须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好事要办好,落到实处,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客观事实,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地制宜地推进该项工程,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5.加强后期管护工作的主要措施。工程后期管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政府投入的无偿性、土地经营的分散性、工程设施布置的开放性、社会治安的复杂性、高效农业发展的不同步性,工程管护面临着许多困难。提高管护的水平,围绕完善新机制、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来进行,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是提高对项目工程管护的认识。在当前,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重项目前期建设,轻项目后期管护。认为项目完工就一劳永逸,对项目管护的意义及项目管护中的内在规律缺乏认识。俗话说,项目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建设是基础、管护是关键。管护水平决定着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要加强干部群众对项目后期管护工作教育,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只有管护到位,才能保证项目的永续利用,造福于民的思想。
(2)是建立一种好的管护模式和机制。从工程的管护模式看,主要有集中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承包管理模式。所谓集中管理模式就是由村委会集中统一管理,沿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方法。从当前看,市场化运作是大的方向,要突破思想的束缚,走明晰产权、个体承包、管护有利、使用有偿的新路子。可对项目设施产权实行公开拍卖,签定管护使用合同,能走市场化的都納入市场化体系管理,使农民成为设施管理者与使用者的主体。
(3)是要积极培育新产业。传统的产业结构投入少、风险小,效益低,其农业产出收益不足以满足工程管护的投入。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在产业调整上求突破,要结合每个村的产业基础和地理优势,积极发展优势农业、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
(4)是进一步优化工程设计。要重视从工程管理角度、工程维护角度、工程保护角度进行工程设计。项目设计既要考虑工程的实施、使用、投资强度,也要考虑工程的管护。要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和老百姓的思想觉悟水平。农民惜地思想很重,生产路如果不设计边沟,不出二三年,地就欺路,路就会由宽变窄,由直变弯。对易被盗的变压器和低压线等农电设施,在设计上也要多动脑筋。变压器架设一定要离村庄近一些,或设在养殖场附近。低压线路可考虑由天入地,由架空变为埋设。对各项设计要不断完善,积极改进。如原机井房位置太高,容易引起裸露管道的老化和破坏,通过井房低置,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增加了井房的投资,但方便了群众的管护。
(5)是加大对工程管护的投入。对经济发展落后乡村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的乡村,由于工程利用水平不高,效益不太明显,加之村集体缺乏资金,管护资金不易筹措,严重影响正常维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