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李鹏飞
摘 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认真贯彻“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综合措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大规模地开展了退耕还林(草)建设工作,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效益。
关键词:退耕还林;效益;成效
一、退耕还林成效
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效益。
1.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全区林草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38.2%提高到42.7%,工程实施以来,羊进圈了,山变黑了,沙变绿了,沟底坝系多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整体生态状况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水平。
2.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农、林、牧并重转变,畜牧养殖业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由30%提高到了60%;由过去单一的种植粮食作物向粮、经、饲并重转变,饲料饲草面积由15%提高到了60%。
3.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669元提高到了4185元,净增2516元。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1.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安排退耕还林的区域布局
榆阳区主要分为山区和沙区两大块,山区主要是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草),造林树种主要以桑、侧柏、紫穗槐、杏树等水土保持林为主,通常采用水平阶梯带状整地,阶面栽植侧柏×桑树×紫穗槐,坡面种植苜蓿、沙打旺等牧草,实行乔、灌、草混交,针阔叶合理配置。
2.立足全区实际,全力培植后续产业发展
在后续产业发展上,我们早在2001年基本理清了发展思路。
(1)抓好基本农田建设。主要从3方面着手。一是在退耕还林时留足口粮田。南部丘陵区人均保留2-2.5亩水地、坝地、梯田等高标准农田,草滩区抓好人均3亩的稳产高产水地,川道区人均保证1.7亩基本农田。在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中,防止出现全退村、全退户。二是加快中低田改造。重点在川滩区,通过压青压肥、垫土改土、打井修渠等综合措施,使40万亩低产田变成“三端一平八配套”的高产稳产农田。三是打坝淤地,新修基本农田。结合山区农业生态工程的实施,规划在10条小流域内新建大中小型淤地坝600多座,投入运行后,可新增淤地面积近2万亩。
(2)调整产业结构。一是优化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一个生态林、经济林、饲草、良田合理配置的格局。二是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和棚栽业。三是转移退耕户剩余劳动力。加强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引导他们及时转向高效种植业、养殖业、新产品加工业和劳务输出转移。
(3)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一是紧紧围绕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全区90%的退耕还林面积形成了林草混交,同时新增牧草40多万亩,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推行羊子“双改”。一改饲养方式;二改羊子品种,提高了舍饲圈养的经济效益。三是完善舍饲圈养服务体系,对舍饲养羊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全区羊子饲养量由退耕前的115万只增加到现在154万只,加快了畜牧产业化进程。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从宏观上看,我区的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优,农村生产水平趋于良性发展。但是,我区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37%。在长期的林业建设中,主要是建立以治沙治水为主的生态型林业,林业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10%左右。近年来,我区确定了“南抓果杏,北抓飞播,东抓红枣,城区周围建立小杂果基地,长城沿线建立樟子松示范林基地”的整体布局。目前,山区建成10.2万亩仁用杏基地,2008杏核产量达120,产值近400万元。同时红枣和小杂果基地也稳步发展。下一步我区将充分利用沙区的400多万亩灌草资源,建立灌草饲料加工企业,利用山区8万亩的桑树资源,建立桑蚕和桑饲养殖加工企业,逐步提高林木资源利用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全面掌握农民收入情况,积极引导退耕户生产致富
(1)种植变化情况。退耕还林前山区农民主要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很少用于市场交易或深加工转换。退耕还林以来,随着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我区积极探索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把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增加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上,在适度调整粮食作物品种的同时,扩大优质小杂粮的种植比例,增加效益较多的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进一步优化了粮、菜、经、饲的种植布局。
(2)经营收入变化情况。退耕前山区农民的收入比例大致为种植业占60%,养殖业占25%,副业占15%。退耕还林后,山区农户收入大致为养殖占30%,劳务输出占30%,种植业占27%,退耕还林占13%。从收入的比例看,种植业比例明显下降,养殖业略有上升,劳务输出与退耕还林占到43%;从收入渠道看,呈现多样性。政策补助到期后,农户收入的变化主要有3种情况:一种是收入减少,但不影响整体生活生计或影响轻微,约占60%;第二种是一部分刚刚脱贫的农户,由于收入减少而返贫,约占30%,第三种是生活难以维持,约占10%。
(3)劳动转移情况。1998年全区外出劳动人数1.87万人,2001年达2.13万人,2003年底达2.8万人,主要从事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和其它行业,外出务工人员收入一般在1500-8000之间,劳力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4.稳定全区粮食生产,解决困难农民的生活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退耕户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个别退耕户和退耕前一样,存在生活困难的问题,约占退耕户的10%左右。这些困难户主要:一是年老体弱户,家中无正常劳力维持生活、生计;二是家庭中有大病、残疾户;三是自身文化低、沒有劳动技能,从事单一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其它经济收入。解决这种问题方法是:一是依靠政策有力扶持年老体弱的农户。二是利用民政慈善等社会活动帮助大病、多病和残疾农户,为他们排忧解难。三是开展培训,使文化低、技能差的农户,有一技之长,拓宽收入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坤,谢晨,彭伟,王江.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建议〔J〕.林业经济,2016,3:52-58.
[2]袁琼,李本芳.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J〕.四川林勘设计,2016,1:63-66.
[3]康苗.重庆合川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D〕.
[4]占绍文,王云玲,退耕还林的经济学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10-1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