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农田化肥减量使用的探讨

时间:2024-05-30

李达 李小燕

摘 要:农田化肥减量使用,通过对农田化肥减量使用的探讨试验和研究,了解了不同肥力耕地水平和不同复种指数下农田作物的需肥规律,为科学指导农作物减量施肥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农田化肥;减量使用;探讨

一、江苏淮北农田化肥用量现状

為保护环境和耕地、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保障食品安全,国家几年前就提出要逐步降低农田化肥使用量。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据调查,目前稻麦轮作区化肥年度使用量大致稳定在135公斤/亩的水平上(见下表),与5年前相比未见减少。

二、农田化肥用量居高不下原因

1.耕地复种指数太高。几千年来,在单位面积耕地上追求农作物高产更高产已经成为中国农民的传统习惯,而最直接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让地闲着。淮北地区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耕作制度已沿袭多年,如果将水稻育秧期加上去,稻麦在田生长期多于365天,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100%;小麦~玉米轮作在田生长期也达到350天,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95%。几十年来一贯如此,耕地一直在吃老本少有休闲,目前本地年度亩产粮约1吨,化肥投入0.135吨,产投比约7.4:1,事实上,农作物产出全靠化肥撑着,相关土肥试验数据表明,现耕地一旦当季不施肥,粮食减产约一半。

2.耕地肥力水平偏低。耕地肥力水平判别的重要依据是看土壤有机质含量,目前本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约1.7%(沙土地区偏低,黏土地区略高),按土壤肥力6级分级标准衡量,有机质含量1~2%,属中等肥力以下的4级标准,相对较贫瘠。此外,土壤耕作层厚度从30年前18厘米降低到15厘米,而犁底层厚度和板结程度超过历史,理化性状变劣。尽管如此,掠夺式耕作一如既往,培肥改良土壤少人顾及,有机肥既脏又臭,已没有多少农民愿与其打交道了,靠近村庄的菜地可能施一些有机肥,远离村庄的大田近30年来有机肥几乎没有补充。

3.结论。在基础条件差和复种指数高的双重压力下,若没有大量有机肥补充,一味持续追求单位面积粮食数量高产出,化肥就降不下来,良好的愿望也就难以落到实处。

三、粮食供求形势变化为化肥减量使用提供了契机

几年前,中国粮食产量就超过6亿吨,人均约半吨粮,市场粮价稳定且在低端徘徊,粮食产能过剩已现端倪。中央提出农业生产要转方式调结构,2019年粮食收购保护价下调,现市场粮价低迷,粮食过剩趋向明朗,再加上国际低价粮冲击,粮食供求“紧平衡”提法消失,粮价已到“天花板”成为主流声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流转土地规模种粮大户压力增大,种粮比较效益不高,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少,交了地租后所剩不多,挣得是辛苦钱,加之农业生产露天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且变数大,继续沿袭以前的耕作种植方式,有可能辛苦劳作后还不挣钱。形势强过人劝,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逼创新的序幕已经拉开,这为化肥减量使用提供了契机。

四、化肥减量使用的途径

1.适度休耕,种养结合。

粮食多了,粮食不值钱,粮食不好卖,可以适当少种,改稻麦轮作为种一季春稻,或改一年两熟为两年三熟。少种一季麦的意义在顺势而动,可化解连续耕作农时季节紧张的压力,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化肥用量,控制病、虫、草的发生基数,同时也扩大了选择余地。

对流转土地的规模种植大户而言,从经济核算的角度看,少种一季麦不发生生产成本,但每亩一季地租400元要交。改直播春稻后,免去了育秧和移栽工序,生产成本节约150元/亩,春稻比麦茬稻增产50~100公斤/亩,价值110~220元,节本增收两项相加约300元左右, 那么麦季休耕的实际经济损失为100元/亩。如果能利用春稻种植优势生产早上市优质米,提升销价,麦季休耕减收有望得到弥补。

土地休耕期间,可争取财政政策性补助,可建温室种瓜种菜,可种绿肥(留种销售增收),可有时间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平整土地,可从容地增施有机肥和深松耕,可预约培育水稻秧苗出售(机插秧),可养禽养畜,可种养结合,在稻田养殖虾、蟹、鱼、泥鳅、黄鳝、青蛙、螺蛳等,既能共作,也能轮作,还可视比较效益高低在种植或养殖为主之间轮选。

总之,改变传统单一耕作方式,适度休耕,为调结构提质量促创新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生态恢复带来益处,也为现代农业多元平衡发展提供了助力,其意义远超化肥减量这一点。

2.稻鸭共作。鸭子能吃虫除草,鸭粪肥田,放养得法,一举多得,但要注意多养母鸭和适时适量。

3.发展优质食味稻米。优质稻生产过程中营养需均衡,植物生长中后期往往要控氮,化肥用量相对较少。事实也表明,土壤耕作层越厚,有机质含量越高,稻谷品质越好,品牌价值越高,反过来又促进培肥改土,耕地肥了,化肥用量自然减少,形成良性循环。

长期以来,粮食收购加工单位衡量优质稻米主要看“三高”,即稻谷出米率高、整精米率高、透明度高,事实上,许多符合“三高”标准的稻米口感并不好,因此,衡量优质稻米标准似应以食味为主,稻米的优质食味主要来源自品种,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往往因缺陷较多难以通过品种审定或种植区域狭窄,就出现了品种少和不好种的问题,造成目前优质特色品牌稻米需求量很大,市场占比却很少的状况。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广为筛选,许多农业科研院所、种子企业不缺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系),已通过审定的没问题,未通过审定的,可以自愿试种,自己承担减产后果;二是有针对性的规避化解品种(系)缺陷,种植难度大同时意味着技术含量高,栽培得法,可以获得较高收益。

4.技术挖潜

(1)选用需肥量少的品种。不同类型品种对肥料需求存在差异,粳稻比籼稻需肥量大,同类型品种也有差异,一般而言,株高偏低、分蘖力弱、繁茂性差、抗到伏能力强的品种相对较耐肥,反之则需肥少,例如,杂交籼稻“超优千号”较“C两优华占”需肥量高出不少,小麦“百农矮抗58” 较“烟农19”需肥量高出不少;不同品种间需肥差异并不直接导致产量差异,产量水平高低与配套栽培技术关联较大;从减少化肥用量和轻简栽培的角度看,需肥少的品种更具优势。

(2)科学栽培。作物在正常生长情况下用肥最省,一旦出现意外再去补救,用肥将增加。所以要了解品种特性,因时因地制宜,规避风险,瞻前顾后,保持作物健壮生长,对旱、涝、风、病、虫、草等自然灾害有科学应对措施,最好不要频繁更换品种,选用熟悉的品种可以减少栽培失误。

(3)技术创新。例如,在水稻人工手插秧成本愈来愈高的情况下,推广机插秧,从粳稻小苗机插向中苗机插以及杂交籼稻大苗机插方向拓展,重点在机插育壮秧上实现突破。再如,移栽水稻追施分蘖肥,改“一炮轰”为限时多次,即在水稻有效分蘖期内干湿交替,每次田水落干后复水时追肥,追肥间隔时间8天左右,在水稻不缺肥时追肥,能维持水稻有效分蘖期的高氮水平,既不脱力又省肥,且容易获得高产。

(4)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学习。网络具有海量信息且高效便捷,他人的经验教训及最新科研成果均可借鉴为己所用。

作者简介:李达(1970-)男,汉族,江苏宿迁人,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助理农艺师,中专,主要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运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