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彭芳湲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彭芳湲
摘要:通过学习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对“张力”有了系统的了解。在西方油画,中国国画,书法,字体设计等作品中,都充分呈现了“张力”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对“张力”的深入研究能够为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张力;动感;倾斜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38-01
从字面上看来,张力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扩张的力,与之相关的感受有拉拽,紧张,运动等,最直接呈现在我脑海里的是拔河比赛,这是一项通过双方互相紧张的拉拽运动,它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非常有张力。
对于张力的更高层次的解释,在每一个领域内都有着不同的阐述。在哲学领域里,张力被认为是矛盾和不相容;在物理学领域里,张力是指受到拉力作用时,物体内部任一截面两侧存在的相互牵制力;自然科学领域里,张力是指事物与事物内部存在的力的运动造成的一种紧张状态。而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美学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对张力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张力”在阿恩海姆看来是“不动之动”,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它不同于我们在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运动。他从基本的张力的由来进行分析,提出张力是在不动的式样中感受到运动,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
在艺术领域里,张力存在于任何一个艺术流派和任何的艺术作品中,一件不动的物体,并不意味着它不具备力量,张力的存在可以使观看者在静止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运动的倾向,作品当中的视觉张力引导着观众的思想,支撑着作品的灵魂。一幅作品如果体现不出视觉张力的存在,那么,这幅作品将不会是完整的。
16世纪的画家和拉玛佐认为:“火焰的形状是所有形状中最活跃的形状,因为火焰的形状最有利于产生运动感”,《星空》是梵高生命后期的一幅作品,它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冲动。画的近处是一颗柏树,梵高说:“那些柏树的线条像极了埃及的金字塔。”柏树的枝条像燃烧的火焰扭曲缠绕着冲向天空,象征着梵高心中对绘画和生命的激情。但他对艺术的热情一直未能被世人所理解,所以用褐色代替红色燃烧着的火焰是梵高内心压抑的表现,柏树扭曲的张力形态凸显了他强烈的思想斗争。远处天空的云朵被拉长,卷曲成海浪的形状,整个画面都处在运动状态,这些象征了他心中的烦恼和一直缠绕他的病魔,使他不能够摆脱。流动的白云,也是梵高自身的写照,象征着他飘忽不定的生活,没有结局的爱情。每一处景物都让观者感到作者迷茫纠结的心情。
许多作品所使用的创作媒介本身就是体现动感的因素。我们从中看到的运动是眼睛根据这些自然物体的形状中所活跃着的力和紧张张力直接知觉到的。创作过程中运动力的使用,也是构成作品本身动感的重要成分。艺术家用笔时涉及的物理运动其能动特征会使作品具有动感。盛唐时期,画圣吴道子一向以富有运动感和节奏感的线条令后人万分钦佩。他创造了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用这种描法刻画人物的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有“吴带当风”之称。如《送子天王图》中表现出了动和静,虚和实,紧张和严肃的对比关系以及事物运动的气氛,变化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彰显出威严的氛围和情感张力。
中国的传统艺术精髓---书法,是最能够把视觉张力充分呈现给观者的。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师王铎,他的书法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当观者的视线随着起笔落笔而运动,或大密大疏,或行云流水,有节奏地移动到最后一笔的收尾时,便能体会到书写者创作的运动轨迹,每一处线条都充满了力的作用。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间与留白,笔画本身的留白和填实,如焦、枯等,都给观者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体验,这都是线条的运动产生的不同的力,相互作用,富有生命的气息,给人以视觉的张力。
视觉张力也同样存在于商品的标志之中。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需要能量,能量饮料红牛一直坚持在体育运动领域奋斗,挑战极限,激发无限潜能。红牛是全球著名能量饮料品牌,每当看到红牛的企业标志设计就让人振奋充满力量。红牛的饮料标志设计是两头斗牛在互相用角抵着对方,两头强壮的斗牛奋力而起,在抵向对方的刹那定格,充满了动感,好像战争一触即发。那两头斗牛,线条很有力道,把斗牛坚硬厚实的肌肉表现的淋漓尽致,把牛决斗是的动作刻画的栩栩如生,在两个斗牛的后面是一太阳,整个标志设计的图案颜色是红色和黄色,红色象征着力量、激情和亢奋,黄色醒目,提升温度,两者的结合,不仅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更为两个斗牛之间的激烈场面增添了力度和热度。红牛品牌标志的设计明快醒目,充满能量与力量,显得斗志昂扬,动感十足,与产品功能诉求相类似。这就是视觉张力给销售带来的直接刺激。这种由视觉张力带来的心理暗示,将会刺激消费,毫无疑问,这必将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使我们更深入了解了怎样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把感情充分的表现出来,为我们以后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坚信这将会让我们的艺术创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年10月第3次印刷.
[2]王红媛.《全彩西方绘画艺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2次印刷.
[3]郭凯.《中外美术鉴赏》.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次印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