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胡琴
[摘要]在四川省18个地级市农业发展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四川省各地级市的农业碳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再运用SBM模型测算各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效率,分步对四川省及各区域的农业生态化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省整体农业碳排放呈现出“上升—稳定”趋势,但各区域之间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四川省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较高,但各地级市的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四川省;农业生态化发展;非期望产出模型;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304.5[文献标识码]A
距今约一万两千年以前,原始农业的雏形开始形成,农耕经济由采集向种植发展,标志着农业文明时代的来临。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发生带领人类社会完成了传统向现代的蜕变,并形成了所谓的“石油农业”,至今,许多落后地区农业产业仍然停留在高投入、高污染、高成本和低回报阶段,导致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各类环境污染中,农业面源污染占比三到六成,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然涵养功能被弱化,农产品安全、地力衰减、物种多样性下降、资源衰竭等问题愈演愈烈。为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农业”这一农业发展方式便应运而生,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进步、环境保护。
1 模型、指标、数据及区域划分
1.1 模型介绍
1.1.1 农业碳排放量计算模型。碳排放量计算方式参考宋德勇、张秀梅等人的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1)
其中,ECO2表示农业碳排放总量,Ti表示各碳源排放的数量,δi表示各碳源的碳排放系数,借鉴刘应元等人、田伟等人的做法,集中考虑直接碳排放,碳排放源选取化肥、农业机械和灌溉面积,碳排放系数分为别0.8956kg C/kg、0.18kgC/kW、266.48kg C/hm2。
1.1.2 SBM模型。本文引入农业碳排放这一非期望产出指标,所以传统的DEA模型无法有效地评价四川省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效率,选取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来处理,这是一种基于松弛变量的测度方法,由Tone于2003年提出。
1.2 指标选取
选取生态和经济两种效益构成四川省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总效益,其中投入指标为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业从业人数,产出指标为农业碳排放量和农业总产值。
1.3 数据来源
选取四川省18个地级市的农业产业发展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为2008~2017年四川省和各地级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此外,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三个少数名族自治州与其余18个地级市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将其筛选在外。
1.4 区域划分
为便于分析四川省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根据四川经济区的分类方法,分为成都平原经济区(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遂宁、雅安)、川南经济区(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川东北经济区(广元、南充、广安、巴中、达州)、攀西经济区(攀枝花)四个区域。
2 实证分析
2.1 四川省及各区域2007~2016年农业碳排放量计算
根据前文所给出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可以测算出2007~2016年四川省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结果显示,在2007~2016这十年时间中,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大体上呈现出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态势,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分别为291.01万t、295.32万t、300.46万t、301.25万t、305.50万t、306.11万t、305.98万t、306.53万t、308.02万t、307.78万t。
各区域的结果图1。成都平原经济区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表现为“增加—波动—下降”;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的农业碳排放表现较为一致,十年来始终保持增加,十年间总增长率分别为9.9%,7.6%,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99%,0.76%;攀西经济区的农业碳排放量十年来始终保持在3.6万t左右,这是因为该地区农业占全产业比重较小,较小且稳定的农业生产规模也体现在农业碳排放数量中。
2.2 四川省农业生态化发展整体绩效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利用软件DEA Solver Pro 5.0,选择非期望产出模型,并基于VRS假设,得出四川省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效率,四川省整体效率和各区域效率為该区域下地区的效率值均值。
2.2.1 四川省农业生态化发展整体绩效评价。2007、2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年四川省农业生态化发展效率值分别为0.95、0.94、0.96、0.91、0.95、0.92、0.93、0.96、0.93、0.99,说明四川省农业生态化发展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2.2.2 区域差异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四川省各区域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保持在0.8~1.0的范围内,其中攀西经济区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较其他区域更高。从变化趋势来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的农业生态化发展较为稳定,其效率值保持在0.95左右;川南经济区的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与其他区域相比波动较大。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讨论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在2007~2016这十年中,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大体上呈现出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态势,但各区域之间碳排放量存在较为明显的趋势变化差异。二是四川省整体农业生态化发展态势良好,其效率值始终保持在0.95左右,各区域的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也都保持在0.8~1.0的水平范围内且变化趋势较为稳定,但各地区之间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大。
长期来看,为了更好地发展四川省生态农业,缩小地区差异,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农业生产可持续,各地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方面立足资源禀赋和生态条件,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探索碳循环发展模式,提高资源节约、利用、循环的效率;另一方面则坚持制度创新,以生态、绿色、循环为导向,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科技生产力向农业效益的转化,打造节约高效、生产清洁、供给稳定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磊.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氮、磷和农药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文过程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 黄国勤,王淑彬,赵其国.广西生态农业:历程、成效、问题及对策[J].生态学报,2014(09):5153-5163.
[3]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等.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04):768-775.
[4] 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6):18-24.
[5] 刘应元,冯中朝,李鹏,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03):24-29.
[6] 田伟,杨璐嘉,姜静.低碳视角下中国农业环境效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J].中国农村观察,2014(05):59-71+95.
[7] 田云,张俊飚,李波.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J].资源科学,2012(11):2097-21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