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温祥昌 曹长省
[摘要]对浙江省松阳县的传统茶产业进行案例研究,分析经济新常态下茶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究县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策,为其他县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关键词]转型升级;松阳;县域传统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新常态下,由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资源环境的客观约束,低档次的县域传统产业结构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环境,故转变县域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了促进县域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县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逐渐朝着中高档次发展,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也逐渐由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明确的风向标。
浙江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原本的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基础上,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乡镇引进人才,协调区域发展,发展出了“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本文以拥有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松阳茶香小镇的松阳县的传统产业——茶产业为例,论述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县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便为其他县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意义。
1 研究背景
松阳县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全县常住人口18.94万人,山地面积10.68万hm2,耕地面积11247hm2,茶园面积达7760hm2。茶叶产业是松阳县县域传统产业,全县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108亿元。
松阳县茶叶产业链转型升级前,延续着传统的个体户经营的管理方式,形成了“种茶的不炒茶,炒茶的不卖茶”的局面。但是在进入新时期后,松阳县的茶产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耕地由于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质下降,进而引起茶叶品质下降,而县域公用品牌——“松阳银猴”、“松阳香茶”的品牌影响力仍偏低,受人们生产茶叶时重“量”不重“质”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县域公用品牌的“公地悲剧”,使得品牌价值受损。相较之外部环境的高新技术发展,县域茶园管理智能化、机械化水平偏低;在面临当今多元化的需求时,茶产品还是以传统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在组织规模方面,地方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土地经营规模小,地块小,规模分散,加工能力薄弱,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仅19家,90%茶叶加工厂年产值均低于100万元,产品附加值低。
近年来,随着县政府响应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当地茶产業链转型升级,松阳县的茶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富足。
2 松阳县传统县域产业现状
2017年12月27日,松阳县为推动传统县域产业的发展,探讨从产业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型的路径,召开了全县茶产业转型大会,至此,松阳县将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发展方向。当地居民共同努力,民营企业家献计献策,地方政府精准施策,在清醒研判传统县域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基础上,各方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共同推进传统县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根据此次会议精神,松阳县各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县域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2.1 扶持龙头,创新模式,促进县域产业规模化多元化
2016年,松阳县域传统产业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仅19家,90%茶叶加工厂年产值均低于100万元。县政府围绕“科技兴茶、龙头兴茶、文化兴茶”的地方发展战略,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及企业上规模,推动茶叶加工业发展、扶持龙头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在浙江省“12188”工程的推动下,松阳县推动松阳盆地农业产业聚集区等茶叶产业整合项目的发展建设,对县域茶叶给予大力推动、强化营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衍生出传统产业新业态(如茶馆业等),不仅茶叶销量显著提升,还带动了茶旅游、茶食品等其他传统产业新业态的同步提升,使县域传统产业价值链摆脱长期以来的“低端锁定”,从原本低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中游向具有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同时,松阳县结合自身产业、地域的优势,加快农旅融合,发展县域传统产业新业态。以茶旅游、智慧旅游为主线推进全域旅游以带动生态服务业发展,进而构建三产联动、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出“游松阳”APP,以先锋书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产业为支撑,推进大木山茶园、松阳老城旅游风情小镇、松阴溪4A景区、双童积雪景区、洞阳观旅游度假村、茶产业综合体、茶文化体验中心等多元化的茶旅游项目发展。2018年,大木山茶园创成全国首批绿色食品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县域服务业增长值增长了5.5%。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当地的资源,出现向一体化、规模化及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初步解决了当地“种茶的不炒茶,炒茶的不卖茶”的问题。
至此,松阳县县域传统产业实现了从原本单一的低附加值茶叶生产向集茶食品、茶旅游等为一体的高附加值县域产业新业态的延伸发展,推动了县域传统产业的多元化。
2.2 保障质量,规范市场,推动县域产业标准化品牌化
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松阳县茶业长期受市场低端锁定影响,茶农生产茶叶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产品趋同化,导致同质化恶性竞争,加之农户的短视行为,导致早春催芽剂、叶面肥等化肥多次大量使用,以提高短期的茶叶产量,最终造成松阳县茶园土壤酸化程度高,土壤酸化严重板结趋势明显。为保障茶叶质量,当地政府开展茶园测土配方施肥,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保护利用开发当地土茶资源,鼓励茶园“机器换人”,推进基地生态化、生产标准化,铁腕整治农资市场,完善县、乡、村联动的农资经营分级管理体系,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发展高品质生态农业,从而达到提升质量、完善标准的目的。
县域产业标准化、生态化融合发展,使得县域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为县域产品品牌价值提升提供了基本保障。松阳县围绕“市场兴茶、品牌兴茶”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构建“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的茶产业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线上营销及出口创汇。为了拓宽县域传统产业的营销渠道,多次举办中国茶商大会,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吸引国内茶商,通过多渠道推广,推动县域传统产业市场化及县域传统产品品牌化。当地成立松阳县茶叶产业协会,对县域公用品牌——“松阳银猴”、“松阳香茶”的使用进行引导。县域政府设立品牌宣传推广专项资金,推进优质农产品进超市,推进茶香小镇项目、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建设,支持在全国各地茶叶主销区建设松阳茶叶品牌直营店,统一县域公用品牌形象,对规范使用的商家予以物质奖励,维护了当地的县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2018年,“松阳银猴”品牌价值达22.7亿元,“松阳香茶”获浙江绿茶(银川)博览会名茶金奖。同时,松阳县不仅推动县域区域品牌发展,而且同时推进企业品牌的发展:松阳县茶叶品牌包装实行“县域公用商标+企业商标”的“双标”模式,使得县域公用品牌及企业品牌在推广上相辅相成,互相推进,在推广县域公用品牌的同时,有利于企业争创名牌。在推动茶叶品牌发展的同时,松阳县政府同时助推茶叶相关产业品牌的发展。以茶馆业为例,松阳县政府对本县经营的专业且陈列松阳品牌茶叶的茶馆予以物质奖励,以促进茶馆业品牌的发展。
3 松阳县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尽管松阳县县域传统产业具备相关转型升级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总体上看,松阳县县域传统产业的规模偏小、结构不健全、县域茶叶的农残超标与品牌识别度低、县域人才的素质偏低,均表明了当前松阳县县域传统产业仍处在低水平阶段。
3.1 产业规模较小,茶叶产业链亟待健全
在松阳县推动传统县域产业的政策推动下,截至2018年,松阳县茶加工厂已达3000多家,但是传统县域产业仍存在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各企业间各自为政,交流方式较为单一,相互联系不够密切,缺乏合作沟通机制。主营茶产品深加工及茶旅游服务业等传统县域产业新业态的企业较少,产品附加值低。除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越玉兰茶叶有限公司等少数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外,大多为小型加工厂,分布零散、资金短缺、设备简易、环境简陋、加工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主要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发展,难以得到金融机构和政府的支持,在遭遇大的风险冲击时,往往首先遭遇冲击。
3.2 农残问题仍存,品牌识别度亟待提升
在松阳县域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种茶的不炒茶,炒茶的不卖茶”的影响下,由于各环节相互间信息不连通、质量标准不一致,使得茶叶终端市场对各环节加工质量的控制能力弱,导致最终流向市场的茶叶品质难以保证,参差不齐。在推进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呈融合一体化趋势,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发展模式,终端零售商及出口海外对茶叶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使得茶叶提质问题提上日程。
尽管县域政府相关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松阳县茶叶品质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问题。松阳县小型农户仍缺乏科学合理施肥的理念,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重低价肥效快的氮磷肥而轻高价肥效低的钾肥,化肥用量高出推荐量0.6倍之多,有机肥的施肥量不足10%,导致土壤酸化及板结严重,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农户过度采摘,导致茶园低产、低效、低质。部分大中小茶园未通过无公害以上认证,生产技术不规范,市场缺乏对同品种低品质茶叶与高品质茶叶的判定标准,导致茶叶品质良莠不齐,并最终在市场售价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由于高品质茶叶生产成本短期内远高于低品质茶叶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此外,松阳县的茶叶企业还是以纯粹的种植售卖茶青、茶叶为主,除了极少数的规模以上企业具有研发能力外,中小企业缺少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发展的能力与动力,大多热衷于现有的低端产品销售,缺乏创建自有品牌的激情。虽然得益于松阳县政府实施的规模化、品质化、标准化的施政方针,茶叶品质有所提高。但总体来看,当地茶叶产品依旧趋同化,市场仍然存在部分直接的价格竞争,难以形成良好的竞争和成长机制,制约了当地县域传统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3.3 人才素质偏低,专业性人才亟待引进
人才是实现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而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城市舒适物的合理配置。高等人才对于文化舒适物有更高的需求,同时,其他舒适物对人才回流及县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松阳县具有较佳的自然舒适物,环境优美,有双童积雪、石笋仙踪、西屏山、卯山等著名景区,空气质量较佳,人造舒适物初具雏形,基础设施较完善,幼儿园76所,初中、高中配套齐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6.2%,卫生机构113个,道路、路灯等设施基本健全,但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现有加工厂(户)3000多家,其中1000多家未申办卫生许可证,取得SC认证企业不足1%。服务娱乐设施等市场消费舒适物较差,电子商务及线上支付尚未普及,社会舒适物良好,文化舒适物有待开发,比较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县域传统产业以个体户为主,文化程度基本为初中毕业层次,低素质人才占比重较大,高素质人才缺乏,加工技术多依靠口传手授的传统手工技艺,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不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急需相关领域的管理、开发及技术人才。
4 深化松阳县县域传统产业发展,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对松阳县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详细地分析,初步明确了松阳县县域传统产业市场和政策基础都比较坚实,茶叶产区周边环境优美,适宜发展茶业乡村旅游。并且松阳县的茶产业竞争力也日益加强,为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我国茶产业的发展状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深化丽水市松阳县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1 促进茶产业链多元化融合发展
要实现松阳县县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加强县域企业合作交融,进一步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大力促进产业链纵向实现技术进步,横向实现结构调整,使产业链更多的往传统产业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高地方产业整体的整合性,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企业利润,增强县域传统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1.1 将茶与当地文创休闲结合起来。依托具有体验、观光、旅游价值的优势资源,将茶馆业、茶主题民宿、茶旅游、特色茶旅小镇等定为重点发展产业,并进而参考各地茶文化发展脉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独特茶文化,将茶书、茶诗、茶画、茶宴、茶点、茶歌、“斗茶”、“点茶法”、茶道等元素融为一体,完善“游松阳”APP,健全智慧旅游,制定评价考核体系,强化各级服务人员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例如广东省汕头市图书馆建立茶文化阅览室,开办茶文化讲座与培训、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来评茶品茶论道,提高县域茶产业茶产业涵养;台湾省推出“三亚大东海·台湾茶点文化节”,以茶点、台湾民俗表演丰富茶产业形式;浙江省杭州市梅家坞茶文化村结合龙井茶、农家菜、小茶馆,发展茶旅游。但在发展茶文化特色旅游的同时,应当做好预防公地悲剧的准备。
4.1.2 引進高新技术提高茶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值,提升茶叶自身品质,大力发展绿茶茶包、茶食品、茶氨酸、茶色素等深加工产品制造业,更好促进茶产业链融合多元化发展。例如福建省茶产区引入茶叶新品种“金观音”提高了茶叶自身附加值;福建省安溪县通过引进台湾先进制茶技术及加工设备,实现乌龙茶初制程控化、规程化;浙江省安吉县吸引国内茶叶巨头——浙江省茶叶集团有限公司和国外茶叶巨头——印度塔塔茶叶有限公司在当地建成大型茶叶深加工项目,生产出的速溶茶、茶多酚、儿茶素、茶浓缩物等产品极大的提高了当地茶产业的附加值。
4.1.3 是通过茶叶公会、合作社、龙头企业牵头带动等方式,形成规模效应。例如浙江省杭州市龙坞茶村通过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对县域茶旅游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福建省安溪县珍田村种茶能人苏兴茂牵头组建安溪县珍田茶叶合作社,实现农户集群,提高了农户的议价能力。
4.2 推动茶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建设
4.2.1 建设标准化有机茶园,加强茶叶农残降解工作。松阳县政府可通過对现有茶园进行大力整改,淘汰落后产能,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茶园进行系统规划管理,建成标准化有机茶园。同时整治当地小农户不规范的生产行为,抓住农残污染源头,积极引导农户合理施肥,普及可循环绿色农业知识,定期对县域各农户生产的毛茶所含农残进行检测,并予以奖惩。
4.2.2 统一分层、管理县域合标茶叶,提高消费者对市场上茶叶品质的识别能力。当地行业协会——松阳县茶叶产业协会可牵头对县域符合标准的绿色茶叶进行统一管理,划分层次,有利于保障当地高品质茶源的权益。例如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对当地的优质茶源进行统一管理,严格把控县域茶叶品牌“平水日铸茶”准入门槛,将茶叶划分为“平水日铸”及“日铸”茶两类,其中“平水日铸”茶品质较佳,包括特级茶“鹰爪(平水)日铸”及一级茶“贡熙(平水)日铸”,而“日铸”茶品质尚可,通过面向受众分为商务型、公务型及大众型三类。通过规范茶叶品质标准,消费者更易识别出市场中茶叶品质的优劣,从而有效抑制“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4.2.3 当地要加快松阳名茶、茶文化、茶旅游品牌的塑造,加速茶文化产品开发,全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发展松阳茶文化产业品牌。充分发挥“中国绿茶集散地”的优势,打造传统标杆名优绿茶以满足当今茶叶市场的需求。应发展具有差异化的区域核心企业品牌。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引导功能,提高区域品牌意识,政府、企业、农户三方联动打造和维护品牌茶叶,对不符合标准的经营者予以整改、淘汰,对违法经营者予以严厉处罚,引导大型企业建立ISO9000质量体系,协助有潜力的大中小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及“浙江驰名商标”。
4.3 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多渠道吸引人才回流
4.3.1 优化县域舒适物系统。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对文化舒适物的需求越高。因此要加大文化舒适物的开发,通过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完善松阳县人造舒适物、市场消费舒适物及文化舒适物,普及电子商务及线上支付基础设施建设,留住高新技术人才。
4.3.2 加强产学研合作。松阳县可通过以当地茶企为主体、以全球茶叶市场趋势为导向、与相关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展开进一步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深度合作,通过与各方达成合作共识,共同培养与引进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科伟,周素萍,叶艳萍.松阳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茶叶加工,2018 (2):21-24.
[2] 叶火香,张林福,刘林敏,等.浙西南茶园土壤酸化成因及修复治理[J].茶叶,2016(2):92-94.
[3] 王宁.地方消费主义、城市舒适物与产业结构优化—从消费社会学视角看产业转型升级[J].社会学研究,2014(4):28-52.
[4] 郑良光.争取社会合作,发挥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以汕头市图书馆茶文化阅览室建设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1(4):155-157.
[5] 肖芒.回族茶点文化变迁研究—以苏杭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4(3):83-87.
[6] 池静,崔凤军.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研究—以杭州梅家坞、龙坞茶村、山沟沟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6(7):19-25.
[7] 钱鼎炜.茶叶新品种技术扩散对不同农户收入的影响—以福建省茶产区农户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2(3):67-72.
[8] 石红梅.农业产业化与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安溪茶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4):32-35.
[9] 朱虹.抢抓“一带一路”新机遇,推动江西茶产业转型升级[J].江西社会科学,2015,47(10):15-18.
[10] 胡荣,黄旌芮,蔡晓薇,等.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农民自组织能力的培育—以福建安溪珍田茶业专业合作社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72-75.
[11] 李佳禾.2017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报告[J].茶世界,2017(10):57-6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