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发展

时间:2024-05-30

李静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战略性举措。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乡村文化面临着城市文化的冲击,农民传统观念的改变日益呈现出衰落之势。振兴乡村文化应从重塑农民的文化价值观、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培育乡村文化建设者的主体意识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1 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和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中共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总书记多次就乡村发展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乡村振兴是关乎国家大局、关乎社会整体、关乎民族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乡村要实现振兴,要让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缺乏繁荣发展的乡村文化,难以真正的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1.1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中国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社会,乡村在中国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乡村是什么?乡村是农民为主体,以农耕为生活方式世代延续的集体生活单位,孕育了中华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是寄托着远游在外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乡村文化是始终带着乡土性在千年农业社会发展孕育而出的,作为一种世代人传承的农耕传统文化,乡村文化代表着乡村社会的特征和世代生存村民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同时还包含着村民的精神面貌、为人处世的社交方式以及社会心理。梁漱溟曾提出“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的论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民的集体智慧,是中华文明发展延续的重要精神支撑,更是村落、乡村绵延发展数千年的重要见证。乡村文化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所形成的价值认知、价值评判,也反映出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引领着乡民养成遵守行为规范和价值遵守,在现代社会中仍然离不开乡村文化对人们的精神滋养和人生思考。

1.2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随着城镇化规模愈发扩大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人认为乡村文化存在感愈发虚化,不久就会被城市文化所吞噬,乡村文化在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在失去赖以存在的乡村载体和传承主体。现代化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不代表着消除乡村和乡村社会。古村落、古民宅,古老的乡村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成为保存民族精神和乡村记忆的重要场所和基地。乡村是一个村落生活集体,蕴含着约定俗成的村约、村规以及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等方式,其中世代居民生活在一起,祖辈在一起,更有着尊老爱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好优良传统。乡村文化是从上千年的农耕文化中提炼出来,通过文化的内部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通过乡村文化带动乡民们内含的精神活力,将广大的乡民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发力,为乡村的衰落、文化的荒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建设主力和推动者。文化产业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化带有经济价值,乡村社会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的地理优势、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将乡村中有价值的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旅游资源,带动村民就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更进一步的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文化的发展为乡村的振兴提供了精神和智力支持。

2 重塑乡村文化面临的困境

2.1 农民价值观发生改变

乡村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但核心价值深植于经年累月的乡村文化发展之中,烙刻着无法言语的价值认同。从古代乡村社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人民生活在乡村这个社会机体中,生成一种独特的乡村礼俗习惯,例如生态观、人格观、消费观、人际观等,这些都深深建构在乡村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改革開放以来,我国由乡土中国转变为离土中国,农民离开乡村、离开土地,去往城市务工,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农民进入城市受到现代化和经济化价值观的冲击,价值观、认知、价值判断受到了现代文化的极大冲击,市场化、经济化成为农民的价值追求,农民逐渐摒弃了乡村文化,同时对传统的风俗习惯村规村约漠视,造成了对自我约束力减弱,家庭观念和集体观念淡漠,责任感缺失。与此同时,过度地追求城市文化,漠视乡村文化的发展,强调发展自我个性,各种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冒头在乡村社会中不断发展蔓延,在城市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乡村文化的价值观作用被淡化。

2.2 乡村文化日趋衰落

随着现代化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乡村作为传播乡村文化的价值载体,愈发失去原有的价值。村民的离乡离土、人口的外流、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乡村文化越来越走向衰落。古建筑和古村落逐渐荒废,乡村文化缺乏活态的载体,空心村、空心化是乡村的现状。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生产水平、教育程度、社会服务等差距明显,这样的差距更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由乡村涌入城市,乡村资源外流,农耕文化衰落。

2.3 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缺失

在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城乡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拉大。同时国家大力发展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居于主导地位,而乡村文化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乡村文化逐渐成为单调文化的代名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投资不到位、文化资源配置不够、文化人才流失,乡村文化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农村人口流动,成为现如今乡村社会发展的常态。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和接受教育的青年大学生是乡村文化的建设主体,他们长期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中,他们改变了自身对乡村文化的情感价值和文化需求。同时由于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更加接受城乡文化,而不愿承担作为乡村文化的建设主体。对乡村情感淡漠,乡村文化被淡漠化。“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而最具有文化活力的中青年人口常年累月流失在外,这不仅加剧了农村文化单调化的趋势,而且使国家诸多建设农村文化的政策和措施在农村基层社区难以落实到位。”村民对乡村文化的淡漠,使乡村文化失去建设动力。

3 振兴乡村文化的路径选择

面对重塑乡村文化的困境,我们必须要重新塑造农民的文化观、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培育践行乡村文化主体的自主性。

3.1 重新塑造农民的文化观

乡村文化的建设主体是“人”,村民作为乡村发展的文化建设主体,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乡村文化。要理顺农村历代的发展脉络,明确乡村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正确对待乡村文化,乡村中包含着糟粕,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用文化的力量让村民感受到乡村文化发展的时代温度,体会乡村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村民对乡村文化中深深寄托的情感温度,还使离家游子在外寄托着一份乡愁,以及记忆中的文化情感。用这些乡村文化发展来促进村民对文化的更深层次理解,唤起文化自觉认同感。让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念,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接受乡村文化的熏陶。以文化价值观为引领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3.2 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拉动,要用乡村经济的发展来促进文化的发展。乡村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承载发展的载体,在发展文化的同时要根据各个地区的乡村发展情况来推动文化的发展。要机动应对、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土地范围广袤,地区间的乡村经济发展情况千差万别,要因时因地用经济推动文化的发展。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设施,充分发挥每个村、每家、每户的地域优势,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农民增加了收入、把外出务工的农民吸引回村里来。乡村文化的建设主体回位,留住青年人,让青年成为建设乡村的生力军。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不斷传承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要充分了解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宅,文化资源中深深寄托着村民对祖先的缅怀与追忆,其中文化资源中蕴含着历久弥新的精神意义。让农民充分去理解和认同那些具有价值意义、生活意义的乡村文化,为保护乡村文化资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3 培育乡村文化主体的自主性

培育乡村文化主体的自主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针对落后地区、落后教育,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最终提高村民建设乡村文化的自主性。同时,根据不同人群要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对于留守学生要加强课堂教育,用课堂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乡村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在授课方式上要紧贴乡村生活,在授课内容上要重点突出乡村文化的特色,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振兴关键在人,人是文化建设发展的主体,要努力建设一支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乡村文化建设队伍,吸纳德高望重的乡贤、大学生村官和其他能人,为乡村文化发展积极进言献策,发挥其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温暖故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价值引领、传递正能量的作用。要积极培育农民建设乡村文化的自主性,使他们对乡村文化建设由不自主到自觉,为振兴乡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12-613.

[2] 赵旭东,孙笑非.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9-127.

[3] 张继涛,李玉婷.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辨析—基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视角的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94-9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