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生态景观设计的中山逸仙湖公园综合治理探讨

时间:2024-05-30

王蕾 余军

[摘 要]依据清水型生态景观系统设计理念,在充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逸仙湖公园生态景观治理的目标,进行总体规划设计,通过排污口截污改造、改善逸仙湖底泥形态、构建沉水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功能群、营造生态景观等措施,构建一个生态及景观充分融合的修复系统,实现公园水体的自我净化及景观提升,为城市公园水体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园水体;生态修复;景观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中山地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城市内存有许多内河道与人工、天然湖泊,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水乡城市。近几年随着中山市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到河湖之中,污染严重,出现藻类水华、水体发黑,甚至发臭的情况出现,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及景观。

2 基址分析

2.1 历史沿革

逸仙湖公园位于中山市老城区(石岐区)的繁华中心地带,东侧是湖滨路,南边为烟墩山。在1959年当地群众义务劳动下,把农田水塘开挖疏通成一座简易的公园。建成之初命名为“人工湖公园”,到1983年初为纪念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把该公园命名为“逸仙湖公园”。

2.2 公园现状环境问题

2.2.1 公园水质较差,游憩环境受到影响。逸仙湖经现场测量,公园总水域约为95030m2,平均水深约1.5m,个别区域水深为1.2m,水体透明可见度约为0.15m。底泥有一定厚度的淤泥层,经现场测量淤泥深度>0.4m。经过检测,逸仙湖的底泥中有机质等污染物含量较高,且底泥中含有一定的汞、铜等重金属物质。湖中藻类水华现象较严重,发绿明显,感官很差,局部有污水排入区域甚至发臭的情况时有出现。

2.2.2 驳岸挡墙陈旧不生态,交通设施年久失修。逸仙湖驳岸建设年代较久,现状以砌石挡墙为主,部分为混凝土挡墙,少数土坡驳岸。由于多年没有修缮加固,砌石挡墙破损较多,除了影响景观同时存在塌陷风险。硬质驳岸的生态性缺失,景观性微弱,游人的亲水体验感很差。另外,园区道路系统性较差,特别是一些小路断头、无序、形成迷宫等,部分游览标识牌已损坏。

2.2.3 植物季相单一,景观特色不鲜明。公园现状植物季相色彩变换缺乏连续性,同时整体景观较为普通,风貌无中山特色的景观形象。逸仙湖缺失当地文化景观特色,其自然景观资源没有与城市生活人文景观资源间进行充分融合。

3 治理目标

本项目采用生态治理技术,逐步恢复逸仙湖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并通过水下森林及湿地营造、园区景观提升、水陆景观充分融合,提升逸仙湖整体的景观生态环境。并借此打造展现城市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生態驳岸改造技术、湿地水体净化技术为一体的区域生态旅游与科普教育示范中心。

4 总体规划设计

项目依据逸仙湖公园自然条件和利用现状,运用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环境工程专业、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通过生态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整治修复,实现公园水体生态修复和公园景观提升。

4.1 功能分区

(1)湿地改造区:重点打造湖区湿地净化系统,将水质净化、景观提升、亲水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融为一体。

(2)生态驳岸改造区:保留现有游乐设施,在湖底种植沉水植物,对湖岸进行生态改造,尽量减少对公园正常运行的影响。

(3)湿地净化展示区:将现状废弃的两个水池进行改造,展示湿地净水质的过程。

(4)其它区域:对园区植物种类进行色彩丰富改造,并改造园区老旧设施。

4.2 道路交通规划

(1)水上游线:游客可以乘坐游船在逸仙湖中游玩。

(2)陆上游线:陆路交通部分可以把各个片区的旅游景点连接起来,外部车辆不允许进入公园内部;西侧片区主要以水路自然风光游览为主,内部设有木栈道,可以连接内部的各个景点,通过陆路交通可以快速到达各个景点,方便游客游览。

4.3 植物配置规划

(1)沉水植物。沉水植物在本次生态治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逸仙湖全部为浅水湖泊,可全部种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对水质、底泥均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并与其它生物共同形成大型植物为优势的清水态水环境系统。本项目种类选择苦草、黑藻、竹叶眼子菜、穗状狐尾藻、微齿眼子菜、金鱼藻、水车前等。

(2)浮水植物。浮叶植物以往主要是作为景观观赏植物,如不同色相的睡莲。而经过实例研究,浮叶植物还可以辅助沉水植物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本次设计在湖区种植一些多色相花色的观赏植物,同时结合水陆植物全面提升公园景观及生态性。

(3)挺水植物。挺水植被主要种植在水陆交接的区域,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可环湖一周形成景观湖泊的生物隔离缓冲带。面源污染经过湖滨近岸挺水植物带的净化后,营养盐得到一定的削减,从而减轻了面源污染对景观湖泊的危害作用。挺水植物还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能一定程度提升湖泊水体景观。本次设计主要有水生美人蕉、千屈菜、伞草、再力花等当地常见挺水植物。

5 生态修复及景观提升策略

5.1 生态景观治理思路

逸仙湖以源头治理为基础,以控源截污为抓手,以生态修复为主,同时将控污治污、生态景观、海绵城市建设等统筹考虑。

逸仙湖水环境及景观的改善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整治——通过“水污染治理项目、水体保洁措施”等整治工程改善整体水质环境

(2)康复——通过“岸线生态修复、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康复水体生态环境。

(3)提升——通过“景观环境提升、宜居项目提升”,结合总规及人民需求,改善公园环境,提升周边土地价值。

5.2 控源截污

控源截污主要包括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的控制。其中内源污染主要在清淤工作中解决,面源污染主要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解决,截污部分主要解决点源污染。逸仙湖的现状排污口并是不是很多,本设计将排入公园水体的污水采用沿湖截污管全部截流。由于周边没有市政污水管道,因此在公园内设置了一座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经过净化的污水可作為湖泊的补水来源。

5.3 底泥改善

根据对逸仙湖现场环境的勘查,传统清淤措施对底质的改善效果显著,更有利于排查污水管道和水生植物的生长,但实施难度大,对整个公园环境影响较大,而且淤泥的外运填埋场地也有很大难度。因此建议采用淤泥固化法,首先需要排水降低湖泊水位,之后清理湖底的垃圾,平整底泥后投加底泥生化改良剂等改善底泥,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底泥不外运,部分就地转移到岸边区域。

5.4 活水循环

通过向污染水体中补充优良水体,促进水体流动,增加水体含氧量,提高河湖的自我净化能力,并增强景观功能。逸仙湖是比较封闭的水体,无外界活水接入,水体仅靠降雨补给;如遇极端天气等特殊情况下,建议湖区设置备用补水来源,即设置水闸从岐江提水补给或用自来水进行补给。同时在湖区内部设置推流器,促进水体的循环流动,除了有曝气充氧的作用外,还可以充分均匀水质,避免局部恶化。

5.5 清水生态

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前期综合利用水体曝气复氧、湿地、微生物净水等技术,为水生动植物恢复提供条件,最终将河湖水体微生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群落调整到合理的结构,从而使河湖水体长期达到“水清、景美”的效果;清水型河道生态系统稳定后,维护简单,成本较低,河湖水体景观接近自然。

5.6 景观提升

结合公园现状以及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需求,提升逸仙湖公园的景观效果,将公园分为四大区域:湿地净化区、湿地科普区、生态驳岸改造区及其他区域。主要的景观提升措施有:浮水植物及挺水植物合理配置,园内植物季相改造,硬质挡墙改造成生态滨岸,单一湖泊改造成湿地观赏净化区,园内道路及公共设施翻新,设置绿道、观景塔、亲水设施等。主要的景观节点有观景台及码头、滨水休闲廊道、景观桥、湿地生态岛、湿地科普廊道、滨水栈道、湿地净化池、湿地观赏栈道等。

5.7 管理优化

水质日常维护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整体面貌维护、设备运行维护、微生物及水生动物维护、植物修剪、水质监测及分析、水质恶化事故处理、环境保洁、日常管理等内容。加强法律法规保障,组建专业管理机构,协调河湖水环境管理,是工程效果的保障。

6 结语

综上所述,逸仙湖公园综合治理立足城市功能及其自然社会条件,依据清水型生态系统方案设计,构建一个生态修复及景观提升充分结合的系统。通过排污口截污改造、改善逸仙湖底泥形态、构建沉水植物-微生物功能群、构建水生动物功能群、营造生态景观等措施,还中山市民一个清水生态、景观怡人的公园。逸仙湖公园将成为展现城市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生态驳岸改造技术、湿地水体净化技术为一体的区域生态旅游与科普教育示范中心。依托该示范中心,可开展净水节水、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等系列科普教育节事活动,打造新型科技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 邹红菊,柴夏,刘平平.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在新建景观湖水质保护中的应用[J].污染防治技术,2014(02).

[2] 杨程,马剑敏.城市湖泊生态修复及水生植物群落构建研究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07).

[3] 苏巾芳,纪芳华,裘鸿菲.基于生态设计的蔡甸什湖湿地公园概念规划[J].华中建筑,2018(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