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肖徐进
[摘 要]地球因为海洋呈现美丽的蓝色,海洋也给予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繁荣昌盛。但是伴随人类工业化发展,越来越多陆源污染正在使海洋成为有毒有害废物的大染缸。陆源污染不仅会损害海洋及其生物种群,而且会直接间接地作用于人类。因此,控制陆源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刻不容缓。这既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体制机制构建,也需要将保护措施做在事前,以预防带动治理水平提高,并充分利用技术提高控制、预防和治理的品质。
[关键词]陆源;污染;保护;海洋;环境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海洋面积占据地球表面积四分之三,所有陆地都处于海水的包围之中。地球生物也起源于海洋。因此海洋环境及其生态平衡会对陆地产生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没有任何一块陆地及其上的生物能够独善其身。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必须保护海洋环境,实现全球最大水体和所有生物群落的可持续发展。
1 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因为地表四分之三覆盖着海水,所有陆地都被海洋包围。地球上的生物不仅起源于海洋,而且时时刻刻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日本“3.11”大地震与福岛核事故后曾有新闻报道,一艘被海啸损毁的日本渔船在经过八个多月的海上漂流后抵达了美国近岸。这说明无处不在的海水和肉眼不可见的洋流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将来自于陆地的物质输送到全球各地,这其中既有养料,也包括有毒废物。
然而,海洋的资源丰富性与交通便利性又使近海成为人类趋之若鹜的优质生存地。目前的数据显示,全球有六成人口选择在距离海岸六十公里范围内生活。而有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量将上升到近八成。不仅是世界范围,我国的沿海历来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且经济更为发达的区域。我国沿海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不过13%,却集中了超过半数的大型城市及四成国民,而且这一数值还呈增长态势。
可见,无论人类自身是否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人类在近海岸享受所有资源或交通的便利时,也必然会在同时受到来自海洋污染物甚至毒物的影响和侵袭。因此,仅仅是从保护人类生命安全的角度考虑,保护海洋环境其实早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2 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性
在破坏海洋环境的各种因素中,陆源污染是最典型也是产生污染物数量最多的污染源。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类工业化生产生活程度的不断加剧,各种人造产物及由生产人造产物而产生的废物或有毒有害物的种类与数量激增。仅在我国,新世纪初从陆地排放进入海洋的陆源污染物数量不足七百万吨,而十年之后的就已接近两千万吨。
来自陆地的污染源类型十分复杂多样,无论是人类的生活还是生产都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这些都会经过不同渠道被排放进入海洋。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石油类产品及其废弃物、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当这些废物或者毒物进入海洋后,有一些会被分解成包括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重金属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元素,另一些则很难在短期内被充分分解。比如石油和塑料。
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的海水大面积污染就是极其典型的陆源污染恶性事故。大量泄漏的石油漂浮在近海沿岸,造成众多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持续性遭到毒杀或窒息死亡,而由此引发的海洋生态环境潜在风险则无法预估。
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型海洋哺乳动物死亡事件的研究也显示,陆源污染物正在成为谋害鲸等珍稀海洋生物的元凶。科研人员在这些海洋生物的胃与消化道中发现了大量塑料制品如包装袋、轮胎等,由于无法被消化,这些动物往往会死于饥饿或是梗阻。
至于放射性污染则更加隐密和恐怖。比如福岛核事故后媒体曾报道有含放射性元素的冷却水被直接排放入海。这些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周期极长,通常情况下生物遭受核辐射后一般需要经过约二十年时间才会显现出损伤症状。但这期间随着洋流遍布全球以及身处其中众多海洋生物的吸收,早已不知会有多少放射性物质被陆地上的人类接触甚至食用。
3 控制陆源污染,保护海洋环境的策略
3.1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体制机制构建
要实现卓有成效的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体制机制是先决条件。对中国而言,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已经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未来需要不斷细化和落实。
比如应当建立起与各项规章制度相配套的整治与惩处措施,并最大限度实现整治与防护的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系统化。又如应当深入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发达的成熟保护体制的经验与措施。再如应结合保护实践工作及时修补漏洞或新增保护与管理举措等。
3.2 将保护措施做在事前,以预防带动治理水平提高
事后补救式的保护永远只能治标无法治本。比如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事后补救虽然耗时费力,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可补救结果不尽如人意,而且受到来自全球各界的批评。归根到底,乃是管理方未能在平时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导致事故发生后匆忙应对陷于极大的被动。
故,将保护措施做在事前,以预防带动治理水平提高。比如,采取总量控制法并提高准入门槛和完善退出机制。即,临海产业需根据行业类型、特点及需求等设置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及警报线。当污染物排放达到警报线极值时,生产单位和管理部门都会接到报警,此时就需要暂停生产,做好污染源头清理工作后才能继续开展生产或服务。
同时,在沿海地区引进新兴产业前,需要加强对污染防控与治理的考察评价,并结合当地保护海洋环境的具体要求有计划地提高污染防治级别,达不到防治标准的产业一律禁止进入。倘若生产单位出现违反规定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轻则给予一定期限的整改和观察期,待整改合格通过检查后才能继续生产,重则退出沿海发展区域甚至从该行业被清退出局。
另外,应当视地区经济生产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税费方面制定逐年增长的海洋环境保护税(费),以刚性指标的形式提醒生产单位持续加大陆源污染物的防治和管控措施。要倒逼企业采取更加先进的生产工艺或经营方式不断减少污染排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
3.3 充分利用技术提高控制、预防和治理的品质
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技术的升级换代正在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品质,这些前沿技术同样可以被应用于控制陆源污染和保护海洋环境层面。
比如,在电影《后天》中,欧洲和美洲一些国家的科研机构合作,在大西洋沿陆地近海设置了几十个监测海水温度的浮标。当海水温度发生变化时,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卫星自动向研究中心报警。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如果完全依赖人工抽检的方式检测近海海洋环境情况未免过于耗时费力,不如仿照以上方法设置一定数量的监测装置,定期自动抽检海水污染物各项指标,再将数据上传到各地检验检测机构。如果设置定点装置的资金或资源消耗过大,也可以尝试借助无人飞机、无人船等无人智能机械遥控操作等。如此,则不必安排专人进入现场也可以获取实时数据和信息,不仅监测成本大幅下降,也能及时开展污染防治工作。
除了在海水中提取样本抽检,未来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设施设备也可以被设置在生产单位的排污口、净化中心等场所。每当有污染物排放或者生产单位自行开展净化工作时,政府或者科研机构的监测中心也能同时获取实时信息,并且能够通过技术的自动分析功能得到相应的检测报告或者参考意见。如此,则无论是控制陆源污染还是保护海洋环境都能进一步实现实时、优质和高效。
4 结语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不仅是实现“三步走”和“两个一百年”方针的核心措施,也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至关重要的战略路径,更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持全球生态平衡不可忽视的关键策略。控制陆源污染保护海洋环境不仅要持之以恒地下大力气整治污染源頭,更重要是以预防带动治理,通过坚持不懈的预防带动污染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形成了更具前瞻性、预防性的保护理念与防治措施,才能还海洋以洁净的蓝色,才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胡嘉滨,毕波,郭伟.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重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02).
[2] 张敏.完善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3] 陈晗霖,黄明健.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安徽农业科学,2016(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