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川扶贫新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5-30

唐莎

[摘 要]四川将在2020年需要完成11501个贫困村的新村建设,面对这一艰巨和光荣的历史任务,本文试图在问题导向下,对扶贫新村建设策略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扶贫;新村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四川将在2020年需要完成11501个贫困村的新村建设,面对这一艰巨和光荣的历史任务,本文试图在问题导向下,对扶贫新村建设策略提出一些看法。根据四川省出台的扶贫新村建设规划可知,其实施重点主要集中于省内的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同时,以大小凉山为聚集的少数民族地区又属于山区,所以这就构成了本省扶贫新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考察“扶贫新村建设”的内涵可得,其主要由两大工作板块构成:(1)精准扶贫;(2)新农村建设。最终归宿到新农村建设中,则需要在乡村基础设施规划、乡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应比过去更具优化和提升。这种优化和提升只有转换为村民自治下的内生变量,才能巩固和推动扶贫新村建设成果。由此,这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1 扶贫新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聚焦本省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扶贫新村建设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1 存在着只见物不见人的问题

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四川省针对贫困地区的新村建设,目前仍主要以财政资金做推动,并以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居住环境改善为主线。在当地村民拍手叫好的同时,也存在着改变当地村民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的问题。由此,在“只见物不见人”的价值取向下,则可能会使扶贫新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相背离。

1.2 存在着忽略村社生态的问题

前面已经指出,各级政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给予贫困地区的新村建设以“第一推动力”,而这一推动力需要转换为当地村社发展的内生变量,才能使新村建设永远在路上。然而,无论是盆地以北的秦巴山区,还是位于川西地区的大小凉山地区,当地村民受制于传统村社文化的影响,难以有效将“第一推动力”通过主观能动性转换为内生组织变量。

2 应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所述提出的两大主要问题,这里从以下两个层面做原因分析:

2.1 主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四川省扶贫新村建设属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2017年四川省政府已经明确了2020年的建设目标。随着2018年的到来,扶贫攻坚战略所面临的时间压力和政治压力愈来愈大。由此,这一定会在主观层面对部分扶贫干部产生一种紧迫感,而且会倾向于以可见的扶贫指标来指代扶贫新村建设的全部内容。这样一来,就导致了“见物不见人”局面的形成。

2.2 客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所决定,四川省内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地区,这就在自然禀赋条件上对扶贫新村建设带来了难度,如前期大量扶贫攻坚工作可能会放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再者,大小凉山地区在扶贫难度上已成为了“国家队”,所以这里的扶贫新村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在以上问题导向下,来调整当前的扶贫新村建设思路已刻不容缓。由此,下文将在对策中提出笔者的思路。

3 对策

根据以上所述,对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构建:

3.1 在扶贫新村建设中重视培养内部能人

2017年四川省巴中市和南部县成为了国家级精准扶贫的优秀典型,随着典型的树立和省内扶贫攻坚总决战的打响,如何巩固现有成果并推动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解决,或许还需要在贫困村社中培养本村能人,以他们对本地民情、乡情的熟悉来作为突破口。笔者建議,可以在外出务工返乡农户中来寻找“能人”,鼓励其引领村民将政府所给予的“第一推动力”进行自我转换。

3.2 以新时代精神文明引导新村文化塑造

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阐述进行了重新解构,其中的“不充分发展”成为了贫困乡村现状的写照。为此,以新时代精神文明为引领,让“穷则思变”成为村民主观意识的主流,则成为了塑造新村文化的着力点。这就要求,包括下派驻村干部和本村党员群众在内,需要在肯干、实干上发挥自身的先进性,并打通流通渠道切实为村民经济福祉的提升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

3.3 发挥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寻求个性发展

四川省在扶贫新村建设中需要注重“道路自信”这四个字,即不同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历史文化积淀不同,这些都在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通过培养村社内部能人,以及积极挖掘本地具有经济价值和区域差异性的自然资源,走出一条个性化发展的道路更能符合四川的实际。

4 小结

本文认为,“扶贫新村建设”的内涵主要由两大工作板块构成:(1)精准扶贫;(2)新农村建设。最终归宿到新农村建设中,则需要在乡村基础设施规划、乡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应比过去更具优化和提升。在问题导向下,扶贫新村建设对策可围绕着:在扶贫新村建设中重视培养内部能人、以新时代精神文明引导新村文化塑造、发挥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寻求个性发展等三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 郑艳.金融扶贫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J].经济,2016(02).

[2] 杜晓山.金融扶贫新模式研究 对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3(05).

[3] 苏畅.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