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民休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时间:2024-05-30

桂华笙

[摘要]休闲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指示器,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休闲已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在解读休闲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我国农民休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提升和丰富农民的休闲文化。

[关键词]休闲;农民休闲;休闲建议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逐步从繁重的劳动工作中解放出来,与以往相比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一方面,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面对闲暇时间也有了多样化的选择;另一方面,国外将休闲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完善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与之相比,我国的休闲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因此,对休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本文重点探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农民休闲。

1 休闲内涵

休,息止也。中国汉语词典中对休闲的解释有两点:①休息,过清闲的生活;②耕地在一定时期内闲置不种。然Kuhn(1970)在谈及学科建设时曾言,作为学科,其概念必须具备一种不可分解性(inreducibility),即必须是该学科独有的、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理论术语。以此观点,仅仅依据字典中对休闲的解释对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为更好地学习和发展休闲学,势必要对其核心概念—“休闲”有个清晰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什么是“休闲”尚无统一定义,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概念均有各自的见解。如凡勃伦(1899)、 Laurent Turcot(2016)等人认为休闲即“闲暇时间”,是人们在工作时间之外所进行的活动。我国学者马惠娣(2003)则认为“闲暇时间”与休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仅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她指出“闲暇时间只是计算时间的一种方式,是休闲的“物质”基础,而休闲则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和理想”。JOSEFPIEPER(1952)、Gobbi J.(2004)、 潘立勇(2005)、杜兴军、陈曦(2013)等学者注重休闲的体验,认为休闲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自由的态度和感觉。Bull(2005)、于光远(2006)、黄震方(2011)等学者则从休闲的功能等其他角度进行了探讨。综合各位学者的论述,可将休闲的特征归纳如下:第一,“闲暇时间”是休闲的必要条件,但不等同于休闲;第二,休闲是一种体验,具有使人感到放松、愉悦的功能;第三,一切休闲活动均是活动参与者自由选择的行为。

笔者认为任何一词都应放在现时时代背景下进行探讨,“休闲”也不例外。虽然自古希腊时起,便有亚里士多德提出“休闲是一切事物围绕的中心”。然而休闲是在工业革命后随着劳动力的解放,以及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的分野逐渐清晰才真正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因此,本文将休闲理解为:人类在进入工业文明以后,随着劳动分工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满足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基础之外,大众较之以往拥有大量可自由支配时间,工作与生活逐渐分化为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部分。主体在工作之外的时间内自主地选择,以自己所喜爱的方式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

2 农民与休闲

在中华传统农耕文明中,作为社会主体的农民,其劳作和生活方式主要依据晨昏和季节变化,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绝”。先人创立的二十四节气不仅用以指导农事更成为广大农民劳作与生活的时间标准。在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节奏里,季节性特征十分明显。一年之中,春、夏、秋均忙于耕耘,只有到冬天,一年的主要劳作结束后方可撂下锄头,赋闲在家。这种闲暇,我们称之为农闲。它不同于现在的“休闲”的概念,农闲与农忙相对,是指农事较少的时光,而且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工作,农闲时节农民仍需要进行牲畜豢养等日常劳作。农忙或农闲都不由农民自主选择,而是由四季轮替的自然规律决定,从主体角度来说,农闲属于主体被动接受,缺乏主体自主性。笔者在文章之初为休闲下定义时便强调休闲是一种自由的体验,是主体在自由的状态下选择参与的活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农耕文明中只有农闲并无现代意义上的休闲。

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休闲也开始慢慢进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休闲提供了时间基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使得大量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农民在从事劳动生产之余较之以往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由此为休闲提供了外在可能性;另一方面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为农民休闲提供了内在动力,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及,人类在解决基本的生理需求后随之会产生其他需求,建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已逐步摆脱贫困,在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后必然会对生活状态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即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际上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3 农民休闲现状

***总书记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提升人民的美好生活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而休闲因其具备享乐性、轻松愉悦性等特征必将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如前文所述,休闲已开始进入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然而农村休闲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以下是笔者对农村休闲的现状分析。

3.1 农村休闲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合理的管理

因工作原因,笔者曾去过不少农村地区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村休闲设施的建设及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少部分农村除一块空地外,无任何休闲设施;大部分农村虽根据国家规定建设有文化站、图书室、村活动室等有关场地,然而因缺乏合理的管理,这些场所基本上无人问津,属于空置状态。这种公共设施建设的滞后,必然会影响农村居民休闲活动的发展。

3.2 农民休闲活动种类单一,缺乏多样性

尽管在新时代广大农民有了较为充足的休闲时间,但是农民参与休闲的途径、方式较城市相比还是十分有限的。看电视、打牌、走亲访友、串门聊天成为农村居民主要的休闲内容。以笔者访问的一对六十多岁的农村夫妻为例,女主人在做完农活及家务事后,唯一的休闲活动即坐在家中发呆,男主人则会与近邻聊天或玩牌,每周会去几趟附近的镇子里。笔者访问的其他农户也基本上采用上述方式来打发闲暇时光。而其他形式的休闲活动,如地方戏曲、赛龙舟等只有在节假日时才会在少数地方出现,至于出门旅游、健身、购物等活动更是少有。

3.3 休闲方式低俗化

由于农村缺乏足够的休闲场所,休闲活动单一且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大部分人手头都有一定的闲钱,因而赌博靡然成风,麻将声遍布乡村各个角落。以笔者调查的一个农村工作组为例,该组居民共四十几户,在其村口的小卖部里每天至少有三到四桌村民打麻将、推牌九,围观者数十众。虽有“小赌怡情”的说法,其实不然。在农村,因赌博寻衅滋事的有之,输至家徒四壁、妻离子散的也有不少。且以往春节是农民走亲访友与亲朋沟通情感的最佳时期,现如今,不少人春节是在麻将桌上度过的,麻将已成为他们沟通感情的最佳桥梁。长此以往,这种风气必将腐蚀人们的精神,更容易引起家庭矛盾,因此必须要遏制赌博之风。除此以外,经常有一些名为艺术表演进乡村实为进行低俗表演的队伍在乡间流窜,这同样有悖于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4 原因分析及建议

从以上对农民休闲现状的描述可以发现,虽休闲已进入农民生活,但农民休闲仍处在新生阶段,存在诸多的不足。盖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高。虽然党中央一再强调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同步进行。但由于过去农村经济水平长期落后,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策实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重经济发展轻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广大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休闲缺乏认识。农民是参与休闲活动的主体,然而由于中国农民文化程度不高,限制了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吸收各种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他们在休闲时缺乏创新性。笔者针对当前农民休闲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加大对农村休闲设施的投入,并合理管理

笔者曾调研过一个有着“书画之乡”美誉的乡村,当地居民爱好书法绘画,因此地方政府建有文化馆,并特地开辟了书画展览室,供当地村民在劳作之余聚齐在此以书画会友。笔者以为地方政府一要加大对休闲设施的投入,完善村图书室、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二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文化场所,以此来吸引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使这些休闲场所能够充分利用起来。

4.2 引导农民休闲方式多元化,丰富其业余生活

近年来,广场舞因对场地要求低,简单易学且参与度高等特性吸引了大量中老年妇女的广泛参与。一些地方政府乘着群众积极参与的高涨热情,定期组织广场舞比赛并设置奖品鼓励优胜者。这些活动虽花费不高,但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这是政府参与并引导农民休闲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以此参考,地方政府可以结合社会组织,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活动,如趣味性比赛、各类棋牌类博弈等,使农民不再局限于一两种休闲活动。

4.3 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休闲的认识

于光远先生曾说“玩是人类需求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休闲虽然是主体在自由的时间内自由地选择自主偏好性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主体对自身的放纵。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农民的休闲教育及休闲文化的宣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休闲理念。使人们能够合理地利用闲暇时间,培养健康、轻松的休闲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5-11.

[2] 宋瑞.反思与演化:近二十余年西方休闲研究的学理之辩[J].旅游学刊,2013(5):15-24.

[3] 宋瑞.国内外休闲研究扫描——兼谈建立我国休闲学科体系的思想[J].旅游学刊,2004(3):46-54.

[4] 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55-65.

[5] 于光远,马惠娣.劳作与休闲——关于休闲问题对话之五[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