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张红星,黄龙兵,王昕,李伍文
摘要:小麦白粉病是响水县小麦上常发性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笔者对本地区小麦白粉病重发年份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剖析其重发原因,提出科学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重发原因;防治对策
张红星,黄龙兵,王 昕,等. 沿海地区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17,37(35):19-20.
小麦是响水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3.2万hm2左右。小麦白粉病是本地区小麦上的常发性病害,在小麦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叶鞘、茎秆和穗部均可受害。病部最初出现白色霉点,以后逐渐扩大形成白色霉斑,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大片白色至灰色霉层。一般叶片正面病斑多于叶片背面,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发病重,严重时形成大量霉穗,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为此,笔者对2014年以来小麦白粉病重发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分析其发生特点,剖析其重发原因,探讨科学防控对策,为今后科学预报和指导防治提供借鉴。
一、发生特点
1、见病期早,病情上升快,自然发生程度重
本地区小麦白粉病常年在3月中旬见病,4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5上旬达发病高峰。
2014年3月15日见病,当日病株率1.2%,病叶率0.2%,4月上旬病情开始发展,4月6日病株率12.8%,病叶率4.2%,4月中旬进入发病始盛期,4月13日病株率77.3%,病叶率29.8%,4月下旬后病情迅速上升,4月25日病株率92.1%,病叶率63.8%,5月上旬达发病高峰,5月3日病株率100%,病叶率99.3%,5月26日最终病株率100%,病叶率99.5%,病指38.2,自然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
2015年3月20日见病,3月23日病株率0.8%,病叶率0.07%,4月上旬病情开始发展,4月6日病株率11.7%,病叶率3.2%,4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4月19日病株率70.2%,病叶率21.5%,4月下旬病情发展快,4月27日病株率100%,病叶率47.6%,5月上旬达发病高峰,5月10日病株率100%,病叶率91.7%,5月30日最终病株率100%,病叶率91.2%,病指32.7,自然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
2016年3月15日见病,3月20日病株率1.2%,病叶率0.08%,4月上旬病情开始上升,4月8日病株率12.8%,病叶率4.6%,4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4月15日病株率82.8%,病叶率28.5%,5月上旬达发病高峰,5月8日病株率100%,病叶率92.4%,5月30日最终病株率100%,病叶率95.5%,病指41.6,自然发生程度达大发生。
2017年3月17日见病,3月26日病株率1.8%,病叶率0.4%,4月上旬病情开始发展,4月7日平均病株率9.8%,病叶率3.2%,4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4月15日病株率32.4%,病叶率10.6%,5月上旬达发病高峰,5月6日平均病株率100%,病叶率93.3%,5月31日最终病株率100%,病叶率94.5%,病指36.4,自然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
2、茬口间差异性大,稻茬麦重于旱茬麦
本地区小麦种植茬口为旱茬和稻茬,据5月下旬全县大田最终调查:2014年旱茬麦病田率81.3%,病株率38.6%,病叶率20.2%,稻茬麦病田率100%,病株率95.7%,病叶率86.9%;2015年旱茬麦病田率80.0%,病株率29.8%,病叶率12.1%,稻茬麦病田率100%,病株率79.2%,病叶率58.3%;2016年旱茬麦病田率70.0%,病株率19.4%,病叶率8.8%,稻茬麦病田率100%,病株率86.2%,病叶率62.3%;2017年旱茬麦病田率33.3%,病株率9.8%,病叶率3.8%,稻茬麦病田率100%,病株率75.6%,病叶率52.4%。
3、品種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
2016年5月中旬我们对在4月中旬用药防治过一次的稻茬小麦进行调查,不同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性较大,郑麦9023病株率和病叶率均达100%,病指达55.6,病菌已侵染至穗部,田间出现 “霉塘”;烟农19病株率平均81.9%,病叶率69.4%,病指26.2;淮麦19病株率72.6%,病叶率63.8%,病指22.6;济麦22病株率45.3%,病叶率32.7%,病指10.2;淮麦20病株率平均37.8%,病叶率平均22.5%,病指8.3。
4、发生面积广,产量损失大
2014-2017年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分别为2.6万hm2、2.8万hm2、2.6万hm2、2.2万hm2。2014年6月中旬初典型田块调查,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对未治田和在4月29日和5月6日亩用40%多·酮(多菌灵35%、三唑酮5%)150 g防治两次的田块各采集25穗进行打粒晒干称重,未治田730粒重24.3 g,千粒重为33.3 g,防治田691粒重33.6 g,千粒重为48.6 g,未治田较防治田千粒重下降31.5%。
二、原因分析
1、气候条件适宜
麦类白粉病菌对温湿度的适宜范围广。秋冬季及早春气温可影响春季病害始见期的早迟、潜育期长短、病害发展速度和病害终止期的早晚。当春季气温上升到6-7℃,病害开始显症,气温上升到10℃以上,进入普遍率上升期,气温达14-15℃后,严重率明显上升,病情迅速发展达高峰。适量降雨有利于发病,但雨水过大且集中,反而不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春季阴雨多,日照少,可加重发病[1]。
2014年3月上旬旬平均气温为6.5℃,较常年偏高1.1℃,达到适宜的显症温度,见病较常年偏早,4月中、下旬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4.4℃、16.5℃,加之4月中旬三个间歇降雨日,降雨总量9.6 mm,促进病情迅速上升,4月26-27日降雨量28.2 mm,田间湿度大,适宜的温度和田间湿度,促成小麦白粉病病情急剧上升,5月上旬初达发病高峰。
2015年2月份、3月上旬平均气温均较常年低0.9℃,降雨量分别较常年少10.1 mm 和9.5 mm,不利于小麦白粉病菌萌发,始见期较去年偏迟,3月中旬旬平均气温9.4℃,较常年高1.4℃,3月17-20日降雨量31.7 mm,较常年多22.3 mm。适宜的显症温度和充足的田间湿度,有利于小麦白粉病菌的萌发和侵染,在3月20日见病,4月中下旬降雨量较常年偏多,4月下旬平均气温达18℃,高于常年3℃,促使小麦白粉病病情迅速上升,最终在5月上旬达发病高峰,稻茬麦发生较重。
2016年3月上、中旬平均气温分别为7.2℃、7.0℃,3月8日降雨量12.4 mm,适宜的田间温湿度,有利于小麦白粉病菌的萌发和侵染,始见期较去年偏早,3月15日见病。4月上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降雨量较常年偏多,病情开始发展,4月中旬平均气温为15.3℃,较常年偏高1.5℃,降雨量较常年多12 mm,小麦白粉病病情迅速上升,4月下旬-5月上旬平均温度偏高,但4月26-28日、5月2-3日的降雨,最终促使病情在5月上旬达发病高峰,稻茬麦病情较重。
2017年3月上旬平均气温分别为9.5℃,旬降雨量7.5 mm,虽然旬降雨量较常年少2.0 mm,但仍能满足小麦白粉病的显症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利于病菌的萌发和侵染,于3月17日见病,较去年迟2天。4月上旬平均气温为12.8℃,较常年偏高1.1℃,旬降雨量为18.3 mm,较常年偏多5.5 mm,病情开始发展;4月中旬平均气温为17.0℃,较常年偏高3.2℃,旬降雨量为27.5 mm,较常年多8.6 mm,小麦白粉病严重率迅速上升;5月上旬平均气温为18.4℃,较常年偏高0.9℃,加之5月4-5日、8-9日的4个降雨日,所气温影响,2017年小麦生育期偏晚,最终促使病情在5月上旬末达发病高峰。
2、感病品种比例较高
全县种植小麦品种主要有淮麦系列、徐麦系列、济麦22、烟农19、矮抗58等,占小麦种植面积的80%以上,对小麦白粉病的耐病力均不高,特别是烟农19、淮麦19、矮抗58等品种比较感病。
3、种植方式有利发病
受大面积直播稻种植的影响,稻茬小麦播期偏迟,下种量较大,田间基本苗较高,氮肥施用过重偏迟,无效分蘖增多,后期群体密度偏大,田间郁闭程度偏高,湿度偏大,抗病能力差,有利病菌侵染,導致发病严重。旱茬麦播期早,前期生长量大,无效分蘖死亡早,田间湿度小,后期茎叶老健,不利于病菌侵染,发病相对较轻[2]。
4、农户重视程度不够
在小麦白粉病用药防治上,农户重视程度不够,常年习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与小麦赤霉病防治一并用药,对一般发生年份,防治效果较好,但对发生早、发生重的大发生年份,防治适期明显滞后,从而造成小麦白粉病的重发危害。
5、防治质量不高
常年全县小麦穗期用药主要以三唑酮、戊唑醇等复配剂为主,用于同时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由于生产厂家较多,三唑酮、戊唑醇等有效成分含量有高有低,包装有多有少,在实际使用中,部分农户存在用量不足,加之用水量普遍不足,亩用水量只有常规用水量的50%,从而影响了防治的效果[3]。
三、防治对策
1、选用抗(耐)病品种
全县种植的小麦品种抗(耐)病性均不强,可种植淮麦20和济麦22等品种,相对耐病。
2、推广机械条播
因地制宜推广机械条播,适期精量播种,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增强通透光能力,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3、加强田间管理
避免偏施重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同时做好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
4、科学用药防治
小麦白粉病前期发生轻,病情发展慢,尤其稻茬小麦中后期发展快、爆发性强,一旦错过防治适期,病情很难控制,因而,小麦白粉病首次用药时间必须提前,当病叶率达5%左右就要开展首次用药。本地区常年首次用药时间在4月10日左右,稻茬小麦5-7天后再全面用药一次,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同时用药兼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戊唑醇、嘧菌酯、醚菌酯、醚菌·丙森锌等,药量和水量都要用足,确保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刁春友,朱叶芹,等.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徐优良,张爱华,任寿美,等. 2015年泰兴市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与防控措施[J]. 上海农业科技,2017,(02):122-123+133.
[3] 潘 勇,张开朗,王东明,等. 2015年建湖县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及其防控技术[J]. 中国植保导刊,2016,36(06):37-3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