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20年6月“三农”网络热点舆情监测分析

时间:2024-05-30

张珊

【总体情况】

6月新闻舆情总量35.88万篇,较5月增加36.6%;微博总量43.52万条,较5月增加3.0%。总体看,“618”电商购物节在激发强劲内需动能方面的显著成效振奋舆论,农产品在“618”大促中呈现的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备受瞩目。农牧渔生产与粮食安全话题成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夏粮“丰收成定局”的整体态势受到聚焦,特殊之年夏粮丰收的“不一般”“不寻常”引发高度评价。第30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耕地保护在粮食生产中的“根基”作用被媒体重点强调。中央和各地对长江“禁渔”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的持续推进也受到关注。乡村振兴相关话题热点多发,乡村振兴促进法公开征求意见、9部委联合推动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等法律政策保障广受肯定,山东“合村并居”引发持续争论。北京新发地检出新冠病毒后,三文鱼等进口海产品受到的冲击成为报道重点。

微博方面,“三农”人物中出现多个闪光个体,其中有临别赠言东莞图书馆的农民工,有在贫困山区免费办女高的校长,还有在田间跳自创舞走红网络的农民夫妻,他们给舆论带来无尽感慨,引发了数十万次的点赞量。山东被顶替上大学的农家女陈春秀维权也获得网民力挺,出现了阅读过亿次的微话题。微信方面,三文鱼食用安全被集中关注,相关的科普文章大量出现。

【舆情走势】

【本月聚焦】

>>> “618”激发强劲内需动能   农产品电商促销成新看点 <<<

6月18日迎来电商年中促销。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的首个大规模电商购物节,“618”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据百度数据报告显示,今年“618”的整体搜索热度创五年新高,较去年“双11”增幅达95%。“618”期間,各大电商“花式”促销,多地政府发放电子消费券、优惠券,线下商家推出一系列配套优惠活动,激发强劲内需动能。各电商平台下单金额累计逾9 600亿元,创下新纪录。其中,农产品跻身“618”增速最高、消费爆发力最强行列。“天猫1 700种农产品销售同比翻番,230多款农产品销量超过100吨”“京东助农产品开场1小时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7倍”“拼多多农副产品成交单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36%”“苏宁拼购卖出价值1.5亿农产品”等数据被大量传播。舆论表示,农产品大促成“618”新看点,各大电商由消费主场转为助农主场,在“云端”打造了一场精彩的“舌尖上的盛宴”,成为供需两侧共同助推国内经济加速恢复循环的生动投影。

总体看,“618”农产品电商销售过程中的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备受瞩目,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农货直播场景多样、频次高。直播是“618”期间的重要流量入口,也成为农产品促销的重要手段,直播带货被舆论称为“618”最大亮点。盒马鲜生在全国12个城市开启12小时不间断吃播活动,苏宁直播5个半小时卖了2万只土鸡等情况被媒体广泛传播。京东推出“百大县长直播团”“产业带”“寻鲜人”等多个主题直播,并将直播场景进一步延伸,组建了“供应链+直播”模式,凭借供应链、技术、数据等优势,解决直播背后常见的产业化发展不足和物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直播销售农产品出现了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生鲜买手、农村网红等“全民带货”热潮,其中呈现的购物、体验、娱乐多场景贯穿特点广受肯定。舆论认为,多姿多彩的农货直播是“618”的别样风景线,生动直接的直播售卖形式特别适合助销农产品,直播已经成为今年农产品销售爆发的新动力。

2.助农营销模式出新出彩,成效显著。除了直播带货,各大电商在助农营销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和全新玩法。天猫打造助农主题的互动游戏“理想列车”,消费者通过“开车解锁”,进入代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车厢”购买特色农产品,吸引了超过4亿人参与,农货食品销售规模达到10亿元,被舆论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线上助农公益行动”。京东升级“前置仓”模式实现“分钟级”配送,推出“最大优惠力度”“最多新品发布”“最优购物体验”等三大举措,带动了农产品全品类上涨,被舆论称为“全民‘菜篮子”。6月1-18日,京东生鲜的蔬菜成交额同比增长160%、猪肉增长229%、山竹增长超5倍。同时,多家电商平台开设特色扶贫专区,为贫困地区电商经营者送上补贴、流量、仓储、物流等多项“专属大礼包”,推动贫困县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天猫平台上,四川米易枇杷销售额同比增长363%,湖北秭归夏橙增长210%,重庆奉节脐橙增长163%。

3.农产品产销全链路数字化受关注,“造血式”兴农受到期待。“618”期间,淘宝公布“春雷计划”,提出“再造100个10亿级品牌农业产业带”的新目标;京东升级“京心助农”项目,计划在未来三年“培养100万农业电商人才,共建10万个农产品直播基地,并将京东物流布局在全国530多个农特产地”;苏宁宣布,已在全国建成“40座拼购村、23个产业带、71家拼工厂、87个拼拼农庄”。舆论由此联系农产品销量增长的迅猛态势,认为“618”农产品电商促销,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农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的一个侧面,电商不再只是农产品销售买卖的“渠道”,建设农产品产销全链路数字化,推动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进程,已成为农产品电商良性发展的新趋势。还有舆论说,“618”正在成为商业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试验场,这里不仅展示了富有成效的农业电商策略,还蕴含着更大的商业想象力,将为扶贫助农、“造血式”兴农带来新契机。

【热点分析】

>>> 特殊之年夏收交出“高分答卷”  品质提升成为最大亮点 <<<

6月,全国夏收进度引发媒体跟进报道。其中,韩长赋部长15日在保定调研时对夏粮收获形势的介绍受到聚焦。央视《新闻联播》就此播发时长1分53秒的消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刊发头版报道、系列报道。“收获已到九成”“预计小麦亩产平均提高4公斤”“机收率稳定在96%以上”等数据被积极关注,“丰收成定局”“保供给定民心”成为舆论核心表达,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热议夏粮丰收的特殊意义。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年景,夏粮丰收的“不一般”“不寻常”成为热点议题,新浪微话题“中国在抗疫中迎来丰收季”阅读量达到3 630万次。舆论表示,今年开局有多艰难,丰收的意义就有多重大,在克服多重叠加的不利因素影响下,夏粮丰收殊为难得,尤为不易,格外振奋人心。新华社等媒体尽数特殊之年夏粮丰收背后的特殊之举,总结了政策“定盘星”、科技“新农具”、服务“及时雨”、市场“活力剂”等多方因素,认为夏粮生产交出了“高分答卷”,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了主动,也增强了我国应对挑战开启新局的底气。

2.“品质提升”被称为夏粮最大亮点。全国优质小麦供给增加、专用麦比例提高、一二等麦明显增多等显著特点广受关注。媒体由此汇总了各地夏粮生产呈现的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等积极气象,认为品质提升是最大亮点,优良品种对保障夏粮丰收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为端牢“中国饭碗”增添了砝码。同时,安徽、陕西、山西、江苏等多地试验示范小麦单产刷新省级纪录,河南、山东小麦单产接连打破全国纪录。舆论称这些高产纪录多数来自优质品种,是高产和优质的结合,展示了我国小麦科技增产的巨大潜力,也证明了“中国粮用中国种”的硬核实力。

3.关注夏粮收购,建言稳粮价、促增收。各地小麦收购开局良好,市场化收购与托市收购并驾齐驱,“优粮优价”“订单农业”“从就地卖粮转向就地加工”等鲜明特色被重点关注。媒体列举了“河南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率超过90%”“山东滨州订单小麦收购价高于市场价10%以上”“内蒙古河套地区富硒小麦收购价达到每公斤3.6元”等显著成效,认为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价格,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通过提高生产便利度、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加大品牌建设、加强产业链培育等途径,让农民种出好粮食、卖上好价钱。

6月,南方持续强降雨致部分地区农作物受灾、村庄被淹。“湖南江华县20个村进水”“村民为防猪仔被洪水冲走赶猪上楼和自己同住”等相关消息受到关注,视频播放量共计900万次。各地开展的生产自救、防汛减灾工作也被广泛报道。此外,广西南宁“受灾瓜田每亩补贴2.79元”事件引发热议。据《南国早报》消息,因受春季雨水和倒春寒影响,南宁苏圩镇4.4万亩瓜田受灾,当地政府6月发布受灾补贴公告,每亩补贴2.79元。这样的补贴标准受到普遍质疑,舆论调侃“补贴的钱不够买个瓜”。当地政府随后回应,称补贴标准受限于财政资金,已申请追加。媒体认为,资金有限,办法不能受限,还须创新机制,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更多市场资金参与农业自然灾害的救助。

>>> 乡村振兴迈入法律护航新阶段 <<<

6月,《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草案》对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等“五大振兴”进行立法保障,将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设立专章明确,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考核作出法律规范。舆论对此积极关注,新浪微博相关微话题的阅读量達4384万次。有舆论说,乡村建设迎来法律护航新阶段,乡村振兴不再是一种号召,而是一种法定的责任,表明国家战略布局、社会发展红利正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乡村建设面临新的重大机遇。还有舆论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对乡村振兴立法,不仅意味着各种投资的机遇,而且蕴含未来经济绿色发展的方向以及生态文明的兴起。同时,农业农村部等9部委针对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联合印发实施意见,提出的“到2025年,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100万以上”受到关注。舆论认为此举将发挥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头雁效应”,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此外,首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的发布也被广泛报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局良好”成为标题中的重点设置。网民在跟帖评论中积极点赞,喊话“乘风破浪的乡村,加油!”。

>>> 舆论关注长江“禁渔”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 <<<

6月,国家持续推进长江“禁渔”相关工作,受到媒体跟进报道。28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召开。韩正副总理布置工作,强调的“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务求取得扎实成效”,被《人民日报》等媒体积极援引。21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长江流域禁捕退捕视频调度会,提出的七个“到位”保障举措成为关注重点。同时,公安部联合农业农村部,部署开展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传递出的“零容忍”态度获得舆论肯定。各地在帮扶渔民转产就业方面的积极实践也被广泛宣传。《经济日报》等媒体关注了江苏、湖北、重庆等地渔民上岸后的“多样”生活,有的渔民在长江清漂、江豚保护等公益性岗位上发光发热,有的渔民承包水库、销售水产生意红火,有的渔民从休闲渔业、农家乐中发现商机,还有的渔民通过技能培训实现了育婴师、叉车司机等职业的精彩转身。媒体指出,居住有房子、工作有岗位、医疗有保障、社保能落实,是渔民上岸后的“四盼”,政府部门据此精准施策,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

此外,6月下旬《人民日报》连发两篇报道关注长江非法捕捞,详细列举了其中存在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手段隐蔽等新特点。报道还分析了长江“禁渔”禁而不止的原因,认为执法力量薄弱、装备不足是多地渔政部门存在的普遍问题。报道建议,推动“由捕转护”的执法监管模式,吸纳上岸渔民加入长江护渔队伍,加强与公安、海事、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联动,构建长江禁捕管理长效机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