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丁澄 陈楚文
摘要:从义乌市廿三里华溪森林公园的自然、文化资源出发,结合骑行道的规划特性、设计原则,建立贯穿城市到乡村的自行车专用道,自行车道将作为串联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有助于充分地利用城乡资源,促进城乡融合,着力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区域内多种产业与旅游业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自行车专用道;规划;生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出行范围也不断扩大。自行车出行己经不仅仅是作为到达目的地的单一交通功能,逐渐过渡为集出行、健身、休闲、游憩、历史文化体验、社会交往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出行方式。自行车专用道属于绿道的范畴。即兼具生态保护、健康休闲、资源利用、绿色出行、经济发展等多功能。属于我国的绿道建设与研究还处于发展推广阶段。本文在遵循自行车专用道规划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规律的前提下,结合义乌廿三里华溪森林公园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特征,归纳和总结了促进乡村与区域内发展、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风景道的规划设计方法。
1 义乌廿三里多彩华溪骑行道概况
1.1 义乌市华澳森林公园概况
义乌市华溪森林公园位于义乌城东廿三里镇的东北部,坐标为东经120°11′3′~120°14′44″,北纬30°20′9″~30°24′45″,行政隶属于廿三里镇,范围面积约为22kmzo是浙江省首批“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和“浙江省生态道德教育基地”。森林公园的性质与功能定位为“华溪省级森林公园是一个以生态旅游度假为主,集休闲、观光、教育、考古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依托37省道复线、疏港高速、甬金高速等外部交通,以华溪省级森林公园优越的自然环境、特色产业和乡居文化等为主要游赏内容的游线。
1.2 多彩华溪骑行道概况
多彩华溪骑行道位于华溪森林公园的龙潭谷景区与武岩山景区内,自街道老街、拨浪鼓广场出发,沿溪流而上至华溪省级森林公园,并串联李塘村、里忠村,形成“Y”字形主线线路。精品线主线全长约12.5km,沿途经过西京、华溪、联五、里忠、李塘等多个村庄。沿线山水资源优越,山环水绕、山水交融。山体整体保持较好,植被覆盖度高,但局部存在开挖建设情况,有一定景观风貌影响。王大坑水库、卫星水库作为水源地,风貌与环境保持较好。道路两侧的大部分区段有绿化栽植,但绿化效果一般;沿线穿越的村庄,由于建筑退让较小,缺少绿化隔离带,植物景观效果不佳;部分道路的山体护坡景观效果不理想。由于地方经济发展较好,大部分村庄建筑集聚度高,建筑楼层多、样式新,风格多样、缺少统一的规划布局。
2 多彩华溪骑行道的研究意义
《义乌市域总体规划》划定市域空间结构为“一体、两翼、三片”。其中,廿三里街道属于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义北生態片区,同时是四大旅游核心发展区之一。整个景区的开发还存在“片面化”现象,重点建设拨浪鼓文化园、宾王故里等景点,其它景点资源分配不均,使得旅游项目的选择单一、旅游周期短,无法使得游客停留。沿线村庄较多,建筑风貌较差,缺乏特色。因此沿线村落急需一个修复和凸显当地自然山水资源、农业生产、村庄聚落、历史文化的规划方法。多彩华溪骑行道的建设将分散的、较低级资源和景点相串联,整合成旅游品牌推向市场。多彩华溪骑行道的规划与研究一方面将能够填补城市到乡村的自行车专用线路的空白,完善道路系统,使其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同时,还将满足运动健身需求、休闲娱乐需求,营造全民运动的良好氛围,增强国民体质;另一方面自行车道将作为串联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有助于充分地利用郊区、乡村的资源,促进城乡融合,打造宜居智慧城市。
3 多彩华溪骑行道的规划设计
3.1 总体定位
挖掘廿三里街道的自然山水、农业生产、村庄聚落、历史文化等本底资源,运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形式,通过沿线景观提升、资源优化整合以及高水平的开发建设,建设一条以农业特色为基础,文化休闲和健身康体为主要内容的游线,打造义乌的“城市后花园”。
3.2 规划原则
3.2.1 生态优先原则。当自然、生态资源与旅游开发建设(包括与产品开发、景观营造、服务设施建设与旅游组织形式等)发生冲突时,必须优先考虑生态安全。要正确处理好乡村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3.2.2 文化表现原则。骑行道沿线文化遗存丰富,时间跨度大、特色鲜明,宾王文化、拨浪鼓文化、农耕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将是文化体现的重心。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地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扬为前提。
3.2.3 交通安全原则。骑行道游线的建设必须以道路交通安全为前提,保障驾车者与慢行者的安全、顺畅、舒适。
3.2.4 项目统筹原则。以乡村旅游项目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推动区域软硬件环境改善和提升。在旅游项目与产业发展过程中,实行统筹布置,以村庄为单位,遵循旅游项目与产业内容的规模化、差异化,实现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转型。
3.2.5 政策配套原则。为保障骑行道游线的有序建设,政府必须多层面、多部门统筹协作,在旅游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林地使用、先导项目经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从而保证骑行道游线跨越式发展的顺利实施。
4 具体设计内容
骑行道的设计能够带给旅游者沿途的线性观景体验,主要提升的设计内容包括建筑外立面、配套服务设施(游客服务驿站、公交站、休闲观景平台、露营地、停车场、乡村公园等)以及绿化种植设计(路侧种植、标志性植物组团、装饰性绿化、边坡绿化等)。
4.1 植物种植设计
4.1.1 沿溪植物景观。注重溪流保护与景观林建设相结合。沿溪绿化的植物选择如下:枫香、乌柏、朴树、榆树、枫杨、水杉、池杉、沉水樟、苦楝、槐树、木荷、水青冈、三角枫、樱花、醉鱼草、杜鹃、常春油麻藤、石蒜、络石等。此外,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可采用香蒲、蒲苇、芦竹等,适当创造水生植物景观。
4.1.2 村庄植物景观。注重将村落与山体、水塘、溪流景观进行有机融合,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银杏、鹅掌楸、泡桐、玉兰、山合欢、三角枫、杜英、香樟、广玉兰、桂花、石榴、蜡梅、鸡爪械、红枫、樱花、梅花、紫薇、桃、梨、杜鹃、南天竹、金丝桃、八角金盘、绣线菊、云南黄馨、常春藤、二月兰、八仙花、美人蕉、麦冬等植物,形成村村不同,一村一品的植物主题氛围。
4.1.3 道路植物景观。规划弱化行道树景观,以自然山水为背景,根据“佳则收之、俗则摒之”的设计手法,在道路两侧景观较差的地段通过植物景观来进行遮挡(自然式种植),在道路两侧景观较好地段,打开视线通廊,引入外围优秀自然山林或田园景观,适当减少植物种植。道路两侧植物品种可选择银杏、乌柏、枫杨、枫香、黄山栾树、香樟、杜英、樱花、杨梅、山茶、桂花、杜鹃、兰花三七、常春藤、花叶络石、麦冬等植物。
4.1.4 护坡植物景观。在山地裸露的岩石或者生长环境恶劣的地方,应该选用生长快速、抗性强、易存活的植物种类,如常春藤、络石、凌霄、薜荔、爬山虎等攀援植物,覆盖裸露山体断面,起到护坡的作用。
4.2 道路构筑物设计
导识系统分为旅游交通标识、旅游信息标识、导向标识。本次设计包含旅游信息与导向标识系列,统一风格与样式,使之形成标志,强化系统性。标识设计可以与华溪森林公园统一设计,避免孤立与重复,体现沿线景点、特色产业、村庄导向等特点,沿路设置,并与驿站、节点融合,融入景观。设计风格既要求符合精品线主题特征,可以融入廿三里街道拨浪鼓文化、李塘村骆宾王文化、里忠村紅色文化等文化元素。
4.3 配套服务设施设计
骑行道相关服务设施按照功能类型可分为休憩点、租赁点、停车处、厕所4种类型,不同功能的服务设施在设置间距及空间上可以叠加。服务设施作为骑行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之前要遵从当地地域文化的整体设计风格,提取乡村设计元素,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的观念,完成服务设施的设计。例如华溪村南侧人口处的休憩空间,原场地留有百年香樟树,设置休闲长廊等设施作为村口休闲的停留空间,设计一个慢行的休息节点,能够与骑行休闲活动衔接。服务设施的选材应该采用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采用毛石、块石、耐候钢等高强度、耐久度高的可持续材料,促进可持续性,可循环的发展。尽量不要影响生态环境,尽量采取低维护,与环境相融合的材料。
5 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的景观道路的建设正不断的在全国各地展开,针对绿道、风景道等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涉及这些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以及具体方法。骑游作为集出行、健身、休闲。游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出行方式,使游客既能够享受景观,放松心情,还能够增强身体素质。通过规划设计景区的自行车专用的骑行道,能够开发出新型的旅游模式,能够将骑游更加普及,也能够带动当地以及沿线村庄的的旅游产业,以新业态、新景观示范引领一村一业的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丹.开放式景区游憩绿道体系及选划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2]吴东生.义乌市华溪森林公园维管束植物区系特点[J].华东森林经理.2008,(12)
[3]高英志.金敏华.山区风景道规划设计初探[J].低温建筑技术,2013,35(5):17-18.
[4]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09):3108-31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