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美丽乡村发展规划设计研究

时间:2024-05-30

张洁 张跃伟 麻晓明 方豆豆

摘要:乡村发展是目前国家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洛阳市在2018年也提出农业农村工作要点,将落实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是洛阳市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本文以洛阳市伊滨区诸葛镇下徐马村为例,概括了该村的具体情况,对村庄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针对这些问题对该村落的弊端提出了规划实施方案,旨在对提升村庄整体风貌,推动村庄全面发展给出技术指导。

关键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下徐马村

建设美丽乡村,是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美丽乡村规划的意义是:达到脱贫目的的同时,树立示范标杆,给周边村落以启发,带动周边村落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次规划是为村落的良性发展提供指导,设计过程中,從基础设施出发,整合村内的优势资源,在原有基础上再建设、再改造,保留乡村原有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体现乡村之美,全面改善村落人居生态环境。

1 下徐马村现状调查分析

1.1 整体概括

下徐马村位于诸葛镇南部山区,南接上徐马村,北接诸葛村与规划城市区毗邻,东临苏沟村,西临杨沟村。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洛阳市政府10.5km,距离洛阳龙门高铁站8.9km,又背靠万安山景区,交通便利,环境幽静。

村占地约266.7hm,地势高差大,有4条天然支沟汇集村内,沟壑内部开阔壮观,支沟狭窄弯曲,百姓依沟分散居住,共有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562人,315户。村庄民居建筑多为1~2层砖混结构住宅,小部分民居外表较新,大部分比较陈旧,还有部分家庭外迁、外出务工,留下空宅院,无人居住打理;村内有1所小学,新建有教师住宿楼,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现已投人使用。是处在生态宜居边缘的欠发达传统村庄,需通过村庄整治,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整体风貌,全面提升居住环境。

1.2 现存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下徐马村进行现场踏勘,详细了解了该村的现状特征,现将该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如下:

1.2.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①村内只有2条近几年修建的宽5m,长约5km的水泥主道路对外连通,一条向北通向玄奘路,一条向东通向刘沟村、南环线,其余道路均为黄土路面与石子路,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②村内道路无照明设施,道路狭窄弯曲,又临沟壑,晚上出行存在安全隐患;③村内无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站,无垃圾箱设施,导致垃圾倾倒不规范,沟内垃圾堆积,环境有恶化趋势;④村内现有公厕为旱厕,影响村庄环境;⑤村内无污水收集排放系统,各家生活污水露天排放;⑥村内电线利用供电线路水泥线杆或村民房檐架空铺设,纵横交错,存在安全隐患。

1.2.2 村内无公共活动区域。村内无集中供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不能满足村民的休闲游憩需求。

1.2.3 村内缺乏常绿植物。①下徐马村内植被虽丰富,现有上百年的皂荚、十多年的杨树、楝树、桐树和槐树等,但都为落叶树种,缺少常绿植物,遇季节更替,便仅存枝干;②村内裸露山体、土坡较多;③道路两侧植被凌乱、黄土裸露,需进行一定规划。

2 下徐马村规划设计建设措施及实施办法

2.1 改善该村基础设施

①道路:将该村道路分为主干道,宅间道路2个等级。将原先5m的主道路加宽至6m,修建为沥青路,形成可双向行驶的车道;将宅间道路加宽至4m,修建为水泥路,主干道长约5310m,宅间路长约为5540m,可解决村民雨雪天气出行不便的问题;②垃圾收集方式:在村口建设一小型垃圾转运站,分类收集村庄垃圾,采用“户分类、村收集、内部处理、集中转运”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模式,按照100m的服务半径布置垃圾箱,对村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③污水管网:将污水管道铺设至道路扩宽段之下,坡度随路坡,埋深1.5m左右。增建化粪池,每户污水经化粪池出水后,随新建污水管网排至片区化粪池;④电线:通过“三线人地”工程改善该村空中线路‘蜘蛛网的状态,提高供电安全性。

2.2 增加中心广场活动空间

将中心广场选址定在该村村民较为集中地段,紧邻村委会与该村新建小学,周边多以居住用地为主。该广场主要功能为乡村展示、村民休闲等,设计总面积为4910m2,设计的目标在于建设一个可服务于村民、引导和丰富村民娱乐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

场地现状:①该场地位于下徐马村主要地段交汇处,最易吸引视线,且为该村主路必经之地,为下徐马村主要展示界面,承担该村形象展示作用较为重要;②场地内地势高差较大,存在沟谷区域,可适当利用高差变化,增添趣味性;③现状有高大树种,长势良好,设计可以考虑再利用;④场地现有3栋房屋,1处水窖,缺少基础服务设施,缺乏供村民游憩的休闲空间;⑤该村落石材丰富,可考虑利用村落现有素材。

以“党建文化”为主题,从国家所提倡的生态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人手,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利用有利条件,改造不利因素,通过场地肌理划分、种植绿化等手段,提升场地形象展示功能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党建教育基地和村民文化活动场所。体现具有乡土特色、文化氛围、舒适宜人的生态型活动空间,展示出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满足村民的休闲游憩需求,改善该村面貌,全面提升居住环境。

2.3 提升该村绿化

将该村落分为4个区域进行分区绿化:分别为人口景观绿化区、村内主干道绿化区、宅前屋后绿化区、村内支路绿化区,针对每个区域对该村落进行系统的绿化。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使常绿落叶数量达到6:4的比例,改善下徐马村植物无特色及缺乏常绿植物的现状,营造出绿意盎然、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植物景象。

结合下徐马村落特征,适地适树,增添乡土树种,采用乔木十灌木十地被十藤本的种植群落,每个层次植物自然过渡,整体呈现自然流动的空间形态。在入口绿化区与村主干道绿化区采用列植的形式强调人口的气势和景深感,以常绿植物大叶女贞为基调树种,点缀观叶乔木白蜡,搭配常绿灌木大叶黄杨、红叶石楠与花灌木,地被以开花植物为前景,常绿植物为背景;宅前屋后绿化区,为下徐马村村民聚集区,以常绿植物批把、桂花常绿树种为基调树,以种植开花、结果的植物为主,点缀彩叶植物鸡爪械,配置花灌木与草本花卉月季、芍药、杜鹃、麦冬等,进行组团式植物配置,营造繁花灿烂的景象;村支路绿化区因紧临住宅,在有条件种植的地方,点缀常绿乔木桂花、批把与花灌木及常绿与开花的地被,丛生福禄考、红花酢酱草、麦冬等,形成小群落,与宅前屋后种植区域相呼应。

3 结语

改善基础设施,增添主题广场,美化村落绿化景观,重塑乡村场景,因地制宜演绎乡村的主题文化,充分挖掘乡村在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独特性,并以此作为乡村文化的主题进行演绎,彰显乡土文化特色。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美化村容村貌,改善村落环境为目标,保留乡村文化、乡村形象,让村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感受传统质朴的乡居生活。推动农村协调、绿色全面发展、振兴乡村,打造生态宜居之乡,构建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陈润羊.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献综述[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12(2):8-14.

[2]赵晓忠,基于园林学视角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析[J].现代园艺,2017,12:9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