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时间:2024-04-24

何雯

【摘要】进入21世纪,多元文化的并存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充分发挥文化的整合、激励、凝聚功能,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成为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问题,不仅对于现实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在走向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的进程中仍将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17-02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标志。而近代以来,现代化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潮流和必然趋势,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文化传统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文化必须先行,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为紧迫和必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经久不衰,在世界五大文明中,华夏文明是其中唯一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活力。但是,进入近代以后,文明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中国传统文化踏上了探寻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如何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抵制“全盘西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走向大众生活,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具有深层次意义的。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淘汰与演进的民族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而成的,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且庞杂,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有各民族文化的融和,也有外国文化的渗入;古代、近代、现代都有文化内容掺杂在传统文化之中。这就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在构建一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的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纵观古今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持续发展不间断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作为社会思想意识层面的文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文化产生于社会现实,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文化其自身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文化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必定呈现持续发展的姿态,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每个历史阶段社会的存在都是人类社会文化积累来推动的,而文化自身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所以一个国家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它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决定了它将走上一条什么样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而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与融合,也决定着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而且持续不断、源远流长,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站在世界的前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文化,而且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法和价值观念。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本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任何现代化的东西,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传统的某些方面,或者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或者是把传统的某些特征纳人新的体系之中。因此,现代化,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自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就此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而随着外来经济资本和坚船利炮的传入,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封建自然经济的文化代表,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当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大的障碍,所以一种全盘西化的文化呼声在社会上应运而生。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戌戍维新”直至“三民主义”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退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精英阶层在传统文化内在活力因素的作用下为寻找本土文化的出路而所进行的努力探索。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孔家店”的激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反叛。但其破壞有余、创建不足的弊病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文化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并未能很好地完成”,因此,重构中华文化以实现其现代化仍是时人的一项迫切任务。

事实证明,无论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或革命主义者,还是新儒家都未能完成重构中华现代文化的重任。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实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初步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构─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此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确立,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步入21世纪,一种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中国现代文化开始发展。随着我们思想文化界对于文化讨论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也逐渐走上轨道,对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更多的应该以推动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经济推动社会发展,以文化作为原动力。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198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三步为:到2050年前后,中国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表明新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形成,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文化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真正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问题。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借鉴西方文化的特色,促进文化交流,以民族的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

首先,传统文化的改造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传统文化的改造以现代化为目标,而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反现代化”的,因此,只有依靠反映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根除传统文化的痼疾,实现其向现代化的转变。历史已经证明,指导传统文化完成这一转变的马克思主义及其转变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这一必需的科学理论。

其次,传统文化的改造既要正视历史传统,也要放眼世界文化。怎样对待历史传统,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上发展而来的,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包,实现文化的创新,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但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能盲目,例如现下存在的韩流热潮现象,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追韩剧,迷恋韩星,模仿韩国综艺节目等等。在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科学性方面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学习决不能盲目,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不能抛弃土壤和根。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要使文化具有时代性,就要把它放到整个世界文化的大背景当中去,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不断发展自己,这样,才能既有民族特点,又具时代精神。

最后,文化的改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陈祖武曾谈传统文化:“循序渐进,为而不争。”这句名言始于《老子》,意思是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把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先做好。西欧现代文化经历了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7-18世纪的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才根本上完成从封建神学到现代理性的转变,历时数百年。我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形态的演进历程才走过一个半世纪,且历经曲折,其间试图依靠“文化革命”在短期内来改造人的思想以使其达到共产主义觉悟的教训不能说不深刻。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真正完全实现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仍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我国文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影响下,经过重构也必将完成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而形成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关于传统文化现实面向的思考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起步和基础,现代化不是一个历史的开端,而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化的过程是文化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其走向现代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文化变迁的价值母体。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全民族的一种广泛而持久的精神力量。所以,我们要从现代的角度去考察,去思考。中国在抛弃封建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改革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且这种改革还在继续,这是一种显然的不断打破传统的行为。尽管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打破传统的过程,但并不是我们不从传统中继承和吸取好的东西,那些符合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的传统,我们应当保持并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独特的部分,包含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我们应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其主体性,又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超越国家和地区局限,使其成为世界性、全球化的文化思想。相信在未来的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博奕里,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道德智慧和独特的价值取向、艺术情趣等必将会大放异彩。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才能修正那些不适应于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振兴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在实践和创作中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当代中国的文化复兴,为“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向现代化转型并走向世界,提高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让中华文化引吭高歌,浓墨重彩,带动起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相信中华文化必将实现伟大复兴,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张爱武.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2]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