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时间:2024-04-24

黄玉霞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程度的发展直接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我国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弘扬民族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梦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文化;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24-02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阐释

所谓“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一词最早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他在对近一个世纪的文化发展反思后觉察到:“我思来想去,文化的接力棒上要镌刻四个字,就是文化自觉。”同时,费先生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可见“文化自觉”应包含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同时也包含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外来文化的取长补短以及对未来文化的主动创新。因此,“大学生文化自觉”就是指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在各种文化交互织错甚至撞击的环境中,要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感,同时对比异域文化,主动进行自我觉悟、觉醒和反思,在对异域文化批判与借鉴过程中实现整个社会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现代化。早在20世纪初王国维就把“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在相同意义上提出来,要求学生对本國学术文化和外国学术文化,在比较中看到它们各自的特点及长短,应研究外国学术文化之长以济本国学术文化之短,并主张将中学与西学之优长加以融合,为学术文化开辟新路。高度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正如伊格尔顿在《文化的观念》一书里所说的那样,文化是一个既自我克服又自我认识的问题,这句话的内涵就是说崇尚主体差异性的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力证自我价值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个体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化自信单从字面上来看就知道是文化上的一种自信,即信念和信心。***总书记在谈及文化软实力时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今天,当我们在考虑中国的文化如何能够走向世界时,必须加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也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了,才能够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

文化的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价值充分的肯定,对于当前的文化有清晰的认知,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对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充满坚定的信心。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如果没有对自己文化的充分了解,没有自知之明,也不可能实现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自觉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信,因此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是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有了文化自觉,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深刻的认知和觉悟,才可能树立真正的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可能更加自觉的、更加警醒的在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民族的自觉,首先是文化自觉;一个民族的自信,最终体现为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还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缺失

(一)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当代大学生普遍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认同感低。据调查,各大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排行比较靠前的往往是小说类书籍,罕见古典的影子,现在还有几个大学生会去读四书五经,研究《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古籍?倒是当孔子学院在各国兴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似乎有当头挨了一棒的感觉?孔子文化是我们中国的,而我们中国人却将其弃置,当我们中国的古文化在外国得到推崇的时候,是不是我们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我们这样将民族的、传统的精华抛弃,追逐的是什么?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文化大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化根基,泱泱大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和财富,而当今的大学生有一天走向社会,走出国门的时候,是否还能继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此浅薄的民族文化底蕴不能不让人担忧。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新生力量,能否承担起历史传承的重任?

(二)盲目追逐外来文化

伴随着全球化步伐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深受着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冲击着甄别能力尚弱的大学生的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渐渐淡忘了民族传统文化,而更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由此得以蔓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却渐渐被搁浅。大学里普遍存在的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当代大学生目前都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但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良莠不分,全盘吸收,导致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引发一系列道德问题,也有人称之为“无根综合症”。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各种纷繁的外来文化,此时的大学生更多的是迷茫。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的状态下自然是难以做到的,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

(三)文化创新能力薄弱

文化创新是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证。而中国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将很多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扼杀在了摇篮里。大学生更多的是被当成产品而非人才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培养越来越被边缘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大时代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简单机械化,其文化价值取向受到多方面影响,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不乏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各种文化、各种观念相互撞击、相互激荡的教育背景下,成为多元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其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文化选择的茫然或迷失,丧失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培養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价值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要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生才能塑造坚定地主流文化意识,才能在多元文化的撞击中保持清醒的甄别能力,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社会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国家与社会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国家与社会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并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才有利于大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培养文化自觉与自信。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像古文化遗址的保护、民间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类公益节目在电视等传媒上露脸的机会逐渐增多,一系列宣扬中国古典文化的电视节目日益火爆等。在各类传媒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渐渐树立起来。

(三)高校文化育人的历史责任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作为思想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文化交融共生的场所。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民族文化主流意识,培育其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思想观念,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社会责任。大学文化不同于世俗文化,其优势在于其先进性,以及独一无二的引领性。

也许是过于追逐GDP的增长,许久以来我们忽视了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也不知在何时变成了打造“生产工具”的机器,过于迎合企业的需要,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受到冷淡。当代大学应摆脱功利性和工具性困扰,回归文化育人的本真,引导大学生用理性的态度看待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族与西化,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肩负起民族使命和历史传承的重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重视科学的“实用价值”和“工具理性”的同时,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大学生建立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收西方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资源,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一种谨慎的意识去批判西方对我国有害的文化糟粕,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四、结语

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既包含着对于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的熟悉与热爱,也包含着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弘扬与发展,表现为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培养也必须走向的国际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即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世界的眼光,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包容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吸取全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从而引导大学生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性吸收,理性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定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自主意识,在面对多元文化冲突时,理性地选择个人的价值目标,自觉把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统一起来,坚定社会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梅宁华.实现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超越一一关于推进“文化强国”的几点思考[N].北京日报,2012(2).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必修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4]黄永林.文化自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基础[N].中国教育报,2011(9).

[5]王书芳,张宏辉.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大学的文化性格[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11).

[6]仲呈祥,张金尧.携经验前行,在自信中发展——十年来我国艺术创作与评论一瞥[N].人民日报,2012(12).

[7]杨小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问题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2).

[8]钟发亮,蔡毅强.从迷失到自觉;探析大学生文化自学的养成[J].福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9]张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型和实践模式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8(3).

[10]姚亮亮,李艳.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问题及教育方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3(2).

[11]孙吉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科教导刊,2012(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