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城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时间:2024-05-30

刘春强

摘 要 从农膜、化肥、农药等方面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危害,并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对策,以期为当地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对策;云南古城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随着大量农膜、化肥、农药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大幅提高粮经作物产量的同时加重了环境污染,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农作物秸秆因利用率低而被大量焚烧,既影响空气质量,也诱发多种疾病,使农田生态环境恶化,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本文就农膜、化肥、农药的使用及焚烧秸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利用和治理对策。

1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危害

1.1 废弃农膜污染

古城区常年种植水稻0.9万亩、玉米6万亩、烤烟1.65万亩、推广种植蔬菜3万亩。经过对辖区内各农作物地膜使用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古城区常年使用薄膜393t,其中,水稻水稻常年种植600h㎡,薄膜育秧60h㎡,需用薄膜13.5t;玉米常年种植4000h㎡,需用薄膜180t;烤烟常年种植1100h㎡,需用薄膜49.5t;蔬菜常年种植2000h㎡,需用薄膜150t。这些用于农作物生产的塑料薄膜除水稻育秧、蔬菜大棚可以重复和连续利用外,其余都无法重复和连续利用,全区农用薄膜回收量约127.61t,地膜回收率仅为32.47%。由于回收率低,造成了土壤及环境污染。虽然农户会对用于农作物种植的薄膜进行清理,但一方面难于清理干净,另一方面因无回收价值而随意堆放和向河道倾倒。塑料薄膜是一种极难降解的材料,其残片滞留在土壤中会造成土壤通透性变差,导致根系难以穿插、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对农作物有很强的毒害作用,导致叶片枯黄,光合作用受阻,另外,随意堆放和向河道倾倒废旧塑料薄膜易被家畜和水生生物误食,轻则造成家畜和水生生物消化不良,生长发育迟缓,重则死亡。

1.2 化肥污染

古城区总耕地面积7244.67h㎡,2017年施用化肥量(折纯)7089.1 t,N肥 2569.1t、P肥2220.5t、K肥542.5t、复合肥1757t。根据《2015-2017年化肥施用强度测算分析报告》中分析结果,2015年的化肥施用强度为109.14㎏ /h㎡,2016年的化肥施用强度为109.38㎏ /h㎡,2017年的化肥施用強度为118.9㎏ /h㎡,化肥的施用量还在逐年提高。化肥的施用大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对土壤和农产品的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过量施用化肥有诸多不良影响。一是导致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硝酸盐还原后形成的亚硝酸盐会使人窒息死亡,具有致癌作用,能提高人类患癌症的几率;二是过量施用氮肥使禾本科作物籽粒含氮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导致氨基酸含量和比例发生变化,降低营养成分;三是过量施用磷肥对蔬菜、果树的果实大小、着色、形状、香味等有不良影响;四是影响土壤质量,单独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结构变差、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速度减缓甚至下降,部分成分含量相对较低或养分不平衡,有益微生物的总量减少;五是部分化肥中含有污染成分,过量施用化肥会对土壤产生相应的污染;六是化肥在雨水的冲刷下流入河道、库塘,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类藻、水葫芦等有害生物暴发,鱼、虾等水生动物死亡。

1.3 农药污染

古城区总耕地面积7244.67h㎡,一年种植两熟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14766.67h㎡,常年使用农药15 t。其中杀虫剂8.86t、杀螨剂1.04t、杀菌剂2.95t、除草剂1.89t、植物生长调节剂0.17t、灭鼠剂0.09t。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粮经作物的产量增长了近1倍。但随着农药长期、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大量使用农药会产生不良影响。一是污染大气、水环境。喷施在农作物上和进入土壤的农药能通过蒸发、蒸腾飘散在大气中,吸附在尘埃上随风飘散。大气中的农药又通过降雨流入水体,污染水环境,对人畜、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二是农药积累在可食用的果实、根茎、叶片中,对人畜造成危害。广泛使用的有机磷、有机氯农药会引起人畜神经功能紊乱,易致癌、致畸、致突变。三是增强病菌、害虫的抗药性。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会增强病菌、害虫的抗药性,形成恶性循环。四是杀伤有益生物。大多数农药具有无选择性杀伤各种生物的性能,会导致青蛙、鸟类、蚯蚓等有益生物减少或灭绝。五是农药会阻碍农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造成弱苗、死苗、倒伏和减产。

1.4 秸秆焚烧

古城区常年种植粮经作物14766.67h㎡,共产生秸秆84560.124t。据调查,秸秆用于饲料及其他去向69938.34t、占秸秆总量的82.7%;堆肥9144.832t、占秸秆总量的10.82%;直接还田2080.693t、占秸秆总量的2.46%,被丢弃约482.647t、占秸秆总量的0.57%;田间焚烧2913.618t,占秸秆总量的3.45%,秸秆焚烧会产生不良影响。一是污染空气。焚烧秸秆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硫化物增多,使人咳嗽、流泪、精神烦躁,诱发支气管炎、哮喘和肺病。二是引起火灾和交通事故。在村庄周围焚烧秸秆易引发火灾,在公路两旁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使能见度降低,严重影响交通安全。三是使土壤有机质减少,盐碱度增高。焚烧秸秆使氮素养分丧失殆尽,只剩下钾素和呈不溶解状磷素,难于被农作物吸收。并且使土壤的盐碱度增高,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出苗稀少、苗黄苗弱。四是使地温升高,加速地下害虫的孵化,对农作物幼苗造成危害。五是引起鸟类、蛇类逃迁,害虫、鼠害加重,使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2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对策

2.1 控制农用薄膜用量,减少污染

一是农业部门要引导农民及时清理用于农作物栽培的塑料薄膜,通过及时清理,降低其残片在土壤中的含量;二是鼓励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回收农膜,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率;三是完善废弃塑料薄膜的回收工艺,使得其可以被再利用;四是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同时使用易降解的增塑剂,减少其毒害作用。

2.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一是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BB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二是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三是要协调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增施或喷施微量元素生长剂及复合生物生长剂,促进农作物体内的营养快速转化,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2.3 控制农药用量,优化种植技术

一是加大农药管理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高剧毒农药的违法行为,杜绝高剧毒农药的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二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赤眼蜂、瓢虫等有益昆虫防治害虫和杀螟杆菌、苏云杆菌、青虫菌等防治玉米螟、松毛虫、稻苞虫等。三是大力推广物理防治技术。根据害虫的生态习性,使用诱饵、光线、黄板、诱虫灯等进行诱杀,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四是大力推广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如用井冈霉素预防和防治稻曲病就取得了显著成效。制约生物农药大面积示范推广的因素是价格过高,要采取政府主导的价格调控,给予生产企业或农户适当补助。五是大力推广农作物品种多样性优化栽培和立体间套种技术。农作物品种多样性优化栽培和立体间套种技术是根据遗传多样性、病害流行学和立体空间的优势等基本原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是一项节本增效率、符合无公害农业发展方向的技术。

2.4 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一是机械切碎还田。利用机械把秸秆切碎,耕作时深翻严埋,利用土壤微生物对其进行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提高秸稈过腹还田的能力。对秸秆进行氨化处理,使其成为易于家畜消化吸收、口感好的优质饲料。三是人工切碎还田。用铡刀把秸秆切碎覆盖还田能提高地温,减轻霜冻的危害。四是用于培育食用菌。把秸秆粉碎后与其他配料进行配比用作食用菌栽培的基料。五是用于制取沼气。把秸秆作为沼气池的填充物制取沼气,用于农村居民做饭和照明,沼液可作为肥料还田。六是加强秸秆气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简化技术,降低成本,解决农村燃料不足的难题,缓解煤、气、电的供应压力,减轻环境污染,把农村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农村。

参考文献:

[1]欧寿铭.废弃塑料制品污染的防治措施[J].农业环境保护,1996(3):141-142.

[2]罗万友.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及对策[J].农村科技,2006(9):22.

[3]张玉霞,王广贞,刘延安,等.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09(8):19.

[4]何丽莲,李元,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的综合治理[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4):430-434.

[5]罗永祥.牟定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7 (1):186-18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