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吕宏 师琴艳
摘 要 2007 年,我国在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发现了小反刍兽疫病毒,2013 年底,在新疆发现了小反刍兽疫,随后,我国多个省市出现了该病。给养殖场(户)造成了极大地损失,因此如何准确快速的对小反刍兽疫进行临床识别诊断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关键词 小反刍兽疫;临床诊断;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发生于山羊和绵阳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小反刍兽疫的病原是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成员,对胃肠道以及呼吸道上的淋巴组织和上皮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其发病特征为高热稽留、口腔糜烂、腹泻、肺炎且发病急剧。
1 小反刍兽疫的特点
1.1 传播特点及流行病学
本病传播途径为亲密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染,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该病的传染源。小反刍兽疫不需要传播载体,感染动物在潜伏期也可能会传播病原。很多实例证明,羊贩子与该病的传播有关。山羊、绵阳、盘羊、羚羊和白尾鹿等小反刍兽物种很易感染该病,山羊的发病最为严重。牛和水牛对该病也易感,但在自然或试验感染后牛和水牛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也不向其它敏感动物传播该病。在羊群中该病发病率为100%,严重爆发时致死率可达100%,中度爆发时致死率一般在50%左右,在老疫区通常为散发,在易感动物增加时也可流行。
1.2 临床表现
小反刍兽疫的急性病例变现为体温上升极快且高达40-41.3℃;患病动物表现不适,黏膜充血,焦瞬不安,被毛暗淡无光,食欲减退和口鼻干燥;患病早期流出大量鼻液,稍后,口鼻腔流出浓性分泌物,呼出恶臭味气体。本病的潜伏期通常为4-5d。鼻腔底部的黏膜可能出现小范围的坏死;结膜常充血,内眦可能形成少量的结痴,有些患畜还可能出现严重的卡他性结膜炎,导致上下眼睑黏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为广泛性损害害、导致涎液大量分泌排出;坏疽性口腔炎可波及到下唇、下齿龈和切齿齿龈,更为严重的病例还可见坏死病灶波及牙龈、腭、颊部及其乳头、舌等处,后期出现严重腹泻,病羊伴随有严重脱水和消瘦,通常在5-10d后,患畜的体温降低,随后死亡。疾病后期还出现以咳嗽为特征的支气管肺炎、腹式呼吸以及胸部啰音的表现。感染可能造成孕畜的流产。羔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年羊。
1.3 病理变化
可见尸体消瘦、出现结膜炎以及口腔炎,在下唇及其邻近牙龈处、颊部结合处、舌底面可观察到坏疽性病变;严重病例的坏死病变往往曼延到硬腭和咽部。病变常呈浅表性坏死,创面呈红色,逐渐变为粉红色、白色,它们由正常上皮组织包围着,边缘分界非常清晰;瘤、网胃和瓣胃和很少出现病变,直胃则出现糜烂性病灶,其创面呈红色,且可见有血液渗出。与口腔、真胃、大肠相比,小肠出现严重病理变化的情况较为少见,在十二指肠的第一段和回肠末端,一般会存在条形出血斑,偶尔也出现糜烂;肠道黏膜集合淋巴结损伤严重,淋巴组织也可能出现坏死性斑块。大肠常表现出较为严重的病变,在回盲瓣附近、盲结肠交界以及直肠均见有损伤,大肠的黏膜皱褶处还出现充血条带,呈特征性的斑马样出血条纹。鼻甲、喉头、气管处可能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表现有支气管肺炎的患畜,在肺部可能出现斑块结节。
1.4 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做病毒的分离鉴定。在某些地区,使用琼脂凝胶电泳、免疫扩散试验和小反刍兽疫常规试验即可提供足够信息,以完成报告需求。然而,由于病毒分离较为困难且耗时,所以常将免疫捕获ELSA试验和RT-PCR作为参考试验技术。采集样品时可选用棉拭子采集活体动物的眼结膜分泌物、鼻腔分泌物、颊及直肠粘膜或者抗凝血;病死动物可以选择抗凝血、支气管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肺脏等病料,然后接种适当的细胞,当细胞培养物出现变形或形成合胞体时,表明病料中存在病毒。当检测到幸存动物体内的病毒中和抗体滴度上升时具有示病意义。
应将该病与下列疾病做鉴别诊断,包括其他急性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牛瘟),被小反刍兽疫感染的牛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如果只有绵羊和山羊发病时应该首先怀疑小反刍兽疫,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在肠道一般不会出现病变,小反刍兽疫胃肠道病变比较严重。小反刍兽疫的鉴别诊断主要是结合临床表现中的体温上升极快且高达40-41.3℃口鼻腔流出浓性分泌物,呼出恶臭味气体,后期出现严重腹泻,病羊伴随有严重脱水和消瘦,病理变化中唇及其邻近牙龈处、颊部结合处、舌底面可观察到坏疽性病变大肠的黏膜皱褶处还出现充血条带,呈特征性的斑马样出血条纹。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一般可以做出准确的初步诊断。
2 小反芻兽疫的防控措施
2.1 免疫接种
我国目前已制备出小反刍兽疫弱毒疫苗,在自然状况下,接种此疫苗所产生的保护力可达3年以上。因此,在对外引种时要保证引种的羊只健康,坚决杜绝从疫区引进羊只。引种后要隔离半个月以上确保无病情的情况下再进入养殖场,引种后第一时间肌注小反刍兽疫疫苗。正常羊群至少每3年肌注小反刍兽疫疫苗,新生羔羊在满月时肌注小反刍兽疫疫苗此后至少每3年肌注一次小反刍兽疫疫苗。
2.2 加强管理
对于养殖场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易感动物进入养殖场;进出养殖场及其生产区的人员、车辆、物品要严格落实消毒等措施;日常消毒管理等工作要做好。免疫接种后应该积极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够展开免疫效果检测,特别是发生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失败、不明原因死亡等现象,应及时上报当地兽医主管部门。
2.3 加强应急处理措施
在发现感染小反刍兽疫疫情时,应该立即将疫区所有羊只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羊场要进行全面消毒,其排泄物也进行无害化处理。消毒后应该用有效的设备进行检测,如果不合格则继续消毒,以免病毒外流,导致周边养殖场(户)也遭受损失。
3 总结
小反刍兽疫作为国家一类疫病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的A类疫病,一旦发生将会对养殖场、养殖户造成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补课放松警惕,小反刍兽疫作为一种可防可控不可治疗的动物疫病,务必要做好平时的免疫接种和日常管理。
参考文献:
[1](美)卡恩(Kahn.C.M.),(美)莱恩 (Line, S.)组编;张仲秋,丁伯良主译.默克兽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479-480
[2]温善刚.小反刍兽疫的流行、诊断与防控[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2,36(6):48-51
[3]石岩,等.小反刍兽疫的流行、诊断与防控[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4):231-23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