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刘 聪
关于中国对外传播的思考
■刘 聪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的信息更多的来自各类媒体,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多来自媒体的描述。西方传播理论所认为的,媒体人所追求的所谓纯粹的客观和公正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每个人对事实的选择和呈现,多多少少会受到其生长环境、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影响。人们通过媒体认知的并非现实本身,而是媒体人所“构建”的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众对中国的了解、中国形象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传播效果。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我们的对外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在国际关系领域,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利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政治、经济走向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影响着千万人的切身利益,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心,“中国威胁论”不时泛起尘嚣。中国人在想什么,做什么,中国的一举一动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这是海外不得不关注的。韩国KBS电视台制作的8集专题片《超级中国(Super China)》在韩国引起轰动就是一个例证。片中探讨了中国为什么会取得现在的成就,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一系列社会现象,是海外试图剖析中国的一个成功范例。
对于我们来说,中国的发展需要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支持。我们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一带一路”要做什么,中国在非洲是否是“新殖民主义”等等,面对诸如此类的担心和疑虑,我们需要让海外人士充分了解我们的政策和观点,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逻辑,解除他们的疑虑,从而为我们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的对外传播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了日语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即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上世纪50年代,我国成立了不少对外传播机构。目前面向全球外语受众的媒体主要集中在新华社、中国外文局、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日报》社。
通讯社:除了新华社提供多种语言发稿外,2010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中国国际视频通讯有限公司,面向全球发布多语种视频。
平面媒体方面,1981年创刊的英文版《中国日报》是第一家英文日报, 2009年人民日报下属的《环球时报》创办了英文版,主要面向在华的英语读者。海外发行的期刊主要集中在中国外文局,除了1958年创办的外文版新闻周刊《北京周报》外,还有《今日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画报》和《中国画报》等。
广播方面,1941年成立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有54种外语广播,每天用38种外语对全球广播,其“国际在线”已将国际台的43种语言广播节目全部送上互联网,听众可以在网上收听43种语言广播一周的节目,从而实现了在线收听和点播收听。
电视方面,中央电视台针对不同对象区域开办了不同语言的频道。2000年开播了英语频道,2007年开播了法语、西班牙语国际频道、2009年开播了阿拉伯语、俄语国际频道。其中除了英语频道为新闻性频道外,其他四个外语频道都是综合性频道。 2011年又开播了纪录片和专题片为主的英语纪录频道。这些频道通过有线、卫星等渠道进入全球各地家庭和酒店,也通过合作和植入的方式,在当地电视台播出。2010年7月新华社旗下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电视台(CNC)正式开播。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媒体机构纷纷开办了外语网站,受众可在网上阅读、收听、收看。这两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开始进军新媒体,开始在海外社交媒体进行运营。
近年来,各家媒体在拓展国际传播方面都下了较大力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国际报道中,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国外通讯社的依赖,重大国际事件都有我们的记者,时效性大大提高,国内报道特别是重大突发新闻越来越多地被外媒引用。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传播效果不甚理想,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与我们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很不相称。和BBC、CNN、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今日俄罗斯RT 等全球主流对外传播媒体相比,我们的时效、深度、话题主导能力和影响力还有很大差距。
国际报道的头条大多是BBC、CNN等西方主流先报出来的,其他媒体多紧随其后,唯其马首是瞻。我们能首发的很少、独家的更少。其结果就是有大事大家都去看BBC、CNN,不会把我们当做首选的信息渠道。
第二是我们制造的、能够引领国际舆论的话题很少。我们的“一带一路”、“万隆会议纪念”西方主流媒体鲜有涉及,而美国国内的医改报道却铺天盖地,中国领导人只要不是访问西方大国,要么没有报,即使有报道也是一笔带过。外媒关注的中国报道基本都是负面的。
第三是实际传播效果难以估算。以电视为例,央视五个语种频道进入了3亿多海外家庭,但实际有多少人真正收看了这些节目无从知晓。
究其原因,这和我们的媒体形象和传播方式有关。在国际传播领域,一个国家的传播影响力往往与该国的国力成正比。长期以来,国际传播一直是西强我弱,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掌握着国际媒体的话语权。一些看过节目的海外学者和普通观众认为我们的报道相当“客观平衡”。此外,必须承认,我们有些选题和表达方式不符合新闻规律、不符合海外观众的习惯。有时对一些敏感问题一味回避,或者一边倒地只报道我方立场,缺乏平衡观点,降低了报道本身的可信度,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形象。
分析一下BBC、CNN、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今日俄罗斯RT等国外传播媒体,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点共性:
第一、定位准确、特色鲜明。BBC秉承一贯的沉稳、准确,CNN主打“快”和大段直播,半岛电视台以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独家报道取胜,RT鲜明的俄罗斯观点和激烈的辩论令人印象深刻。日本NHK和韩国阿里郎对本国文化和风俗的介绍则占了较大比例。
第二、本土化传播。几家媒体都在全球各地雇佣当地记者,在重点地区设立分台或分支机构制作播出,全球化运作。半岛电视台甚至收购了美国的电视频道,借此规避法律对海外媒体进入的限制,成功打入美国市场。他们在本土也大多雇佣母语为相对应外语的外籍员工。如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的员工很多来自BBC,RT英语频道和美国频道的员工也多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人员。日本NHK英语频道也大量招聘英语国家的日裔为其工作。
第三、转型多媒体传播格局,新媒体对外传播成效显著。BBC和CNN十多年前就致力于网站的运营。CNN成立了多家公司分别运营不同的社交平台。 BBC几年前就关闭了华语对外广播,代之以中文网站。其历时两年多,在新总部建成了“中央厨房式”多媒体生产运行方式,已成为各大媒体效仿的对象。半岛和RT作为后起之秀,更是首先发力新媒体,RT2005年开播两年后就在世界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设英、西、阿、俄和美洲五个频道,提供大量电视频道播出之外的独家视频供免费下载。截至2014年底,其视频点击总量超过20亿次,位居全球新闻媒体之首,其80至100万的日视频点击量远远超过 CNN、BBC和半岛等国际媒体,国际影响很大。
***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国际传播力,就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媒体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一要树立鲜明的中国品牌意识,这是我们的使命和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不少对外传播媒体担心过于鲜明的中国特色会影响所谓的客观性,结果自己面目不清,特色不明,真正想了解中国的人也看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反观半岛和RT都是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成功。而一贯标榜客观的BBC和CNN在涉及本国利益的事件上从不讳言自己的立场,并且还凭着其长期的垄断地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成为普世标准。因此,我们的国际传播毋庸回避中国的立场,反而要把其做大做强,使我们成为海外了解中国动向、中国政策、中国观点的首选。
二要推行本土化的传播策略,用外国人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
近年来,越来越多从事对外传播的中国媒体开始借鉴海外媒体的做法,探索派驻海外记者之外的本土化策略。 《中国日报》继1997年推出香港版之后,又针对不同地区的读者分别推出了美国版、欧洲版和亚洲版,非洲版也在2012年面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6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设了第一家调频电台,截至2010年底,在境外共有51个整频率调频或中波台和180多家调频/中波合作电台,每天使用41种语言播出。累计播出1100多个小时的节目。
央视2012年在非洲和北美分台开播,分别雇佣了100位资深外籍雇员。他们对所在国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了解当地观众的收视习惯,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和嘉宾资源,能够更快地发现新闻、报道新闻。他们的背景能够使其从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解读事件,挖掘其背后独特的意义,这往往是外人所无法了解和体会的。其“自己人”的标签也更容易在观众中引起共鸣。央视非洲分台的节目打破了西方媒体对非洲贫困落后的片面报道,展示了非洲积极发展的一面,介绍了中非友好往来,受到非洲观众的普遍好评,成为唯一每日能在非洲本土制作播出的媒体,打破了西方媒体的垄断。
三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实现国际传播弯道超车。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国际传播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一,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突破意识形态壁垒。RT和半岛都是通过新媒体传播打破美国对其电视频道的封锁,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的用户每天暴露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公共平台上的信息只要内容吸引人,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不会考虑背后媒体的属性。我们可通过网络发掘潜在用户,让真正想了解我们的人很容易在网上和社交媒体上找到我们,通过这些利益关联者、研究人员、媒体等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影响,争取年轻人,争取未来。
第二、可有效解决国际传播的老大难问题,即不了解受众,精准定位海外用户,及时提供舆情,使对外传播有的放矢。因海外受众调查费用昂贵、地区差异大,全球没有一家媒体有能力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收视调查。新媒体可提供用户的国籍、性别、年龄、收入和喜好,从而使我们终于能够清晰了解我们的受众和舆情,并能够根据其需要提供产品和服务,通过数字化精准营销,真正影响到他们。
第三、新媒体可保证落地效果,解决有线和卫星落地方式入户率高、收看少的问题,是性价比较高的、实实在在的落地手段。美国尼尔森在大纽约区调查显示,央视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各社交平台已成为继卫星和有线之外的重要收视渠道。其Facebook账号单帖互动率显示其海外活跃粉丝都是有效到达,而每个粉丝的成本3元人民币左右,大大低于有线和卫星海外落地的成本。
当今社会,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有目共睹。纸媒和电视的用户正在转向新媒体。在美国,电视观众的平均年龄已超过50岁。未来的受众可能更多地会通过移动设备、各类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碎片、游戏等多种方式接受信息。在传统媒体领域,我们要打破西方媒体的垄断尚需时日,但在新媒体领域,我们和西方媒体的差距相对较小,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赶超西方主流媒体,掌握话语权。可以说,对于国际传播来说,新媒体既是挑战,也提供了机遇。 媒体人要创新传播理念,用融通中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对外传播、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已决不仅仅是媒体的责任。各级政府和机构、每个公民都需要有国际传播意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