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巴彦淖尔 一座水灵灵的城市

时间:2024-05-30

巴彦淖尔,一座注定与水有缘、缘水而生的城市。

许许多多来巴彦淖尔旅游的人,异口同声地发出过由衷的赞叹——这是一座水灵灵的城市。

有多少水就有多少故事

巴彦淖尔,蒙古语为富饶的湖泊。这个名字,构成巴彦淖尔作为草原水城的最原始底色。在黄河几字弯的顶端,闭着眼睛就能摸到河水。据传,当年康熙大帝巡幸河套时发现,这里“马蹄走过的印迹里都能渗出水来”,遂赐名“巴彦淖尔”。在这里,我们到处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水灵灵的气息,到处都能领悟到生机盎然的水的灵性,到处都能听到与水有关的故事。

这里有河有湖有水库,母亲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区,流经5个旗县区,境内全长345公里。多年平均过境水流量为315亿立方米;这里有分布均匀、不远不近的干渠,其中人工开挖的248公里总干渠,与黄河蜿蜒前行、比肩而流,每年输送着近50亿方的黄河水,滋润着广袤无垠的河套平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各族儿女。

这里有300多个湖泊如繁星般撒落在黄河沿岸,年复一年地进化着两岸的空气环境。其中的乌梁素海面积300平方公里,相当于50个杭州西湖的面积,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湿地,系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而黄河河套文化园、纳林湖、镜湖、金马湖等已经成为巴彦淖尔的旅游胜地。大大小小的湖里盛产着翠绿的芦苇,芦苇荡里游走着鸿雁与天鹅,于是,这里有了鸿雁的故事,有了一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歌,这首歌叫作《鸿雁》。

《山海经》里有个“夸父逐日”的故事,说一个叫夸父的神人因为追赶太阳而口干舌燥,一口喝干了黄河与渭河的水,却没有喝干屠申泽(资料记载,屠申泽就在巴彦淖尔境内)的水。

河套之河何其多?这里有黄河故道乌加河、百年沧桑的杨家河,神秘传奇的蟾精河;这里还有一个被河套人誉为河神的人,他叫王同春。王同春的一生,是与水相伴的一生,他开发河套的壮举,是黄河文明与游牧文明在几字弯形成的一个历史节点。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夜晚,许许多多的河套人,把一盏又一盏的河灯放进舒缓的河水中,在水韵弥漫的氛围中传承着河神与水的故事。

黄河水孕育了巴彦淖尔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近百年来,晋陕人、民勤人背井离乡而来,为的是这里沃土生金;黄河水牵连着丝丝缕缕的游牧文明。300多年前,乌拉特部落远道而来,为的是这里的水草丰美。

许多走西口来河套的晋陕老人,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共识,即河套这地方,用锹挖开田口,水就自流进地,且旱涝保收。而这在也是紧靠黄河为邻的河曲、府谷等地却是一种奢望,那真是“守着黄河没水吃”。而河套地方让他们如愿以偿,过上了如鱼得水的日子。

阳春三月河自开天鹅走了鸿雁来

每年春天,一拨一拨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争先恐后来到黄河边,来到乌梁素海、来到奈伦湖,捕捉天鹅嬉水、鸿雁亮翅的瞬间,成了巴彦淖尔的又一道旅游风景;清格粼粼的湖水蓝格茵茵的天,金黃金黄的葵花望不到边。是夏秋之际的巴彦淖尔一个独具特色的景观。

这是一座山水相依的城市,是典型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逶迤绵延的阴山与奔流不息的黄河遥相呼应,构成了几字弯大气磅礴的风景。没有山的屏障,就没有平原的宁静;没有黄河的滋润,就没有河套的风韵。谁说阿贵庙的神泉,不是苍天给予大山的恩赐?谁说王昭君的回眸一望,不是留恋黄河水九曲十八弯的柔情?

独具特色的黄河河套湿地风光和河套民风民俗已经成为巴彦淖尔一张越擦越亮的名片,吸引了纷至沓来的远方游客,感受着巴彦淖尔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

碧水绕城、绿树融城、繁花簇城,曾经是巴彦淖尔人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如今,这个愿景已触手可及。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围绕“水、绿、文化”三篇文章,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以科学的绿化体系布局推动生态人居环境改善和城市功能提升,巴彦淖尔逐渐成为有特色、有品质的更加宜居宜业宜游之地。

在巴彦淖尔境内的国道乃至农村公路两旁,高大挺拔的新疆杨、苍翠欲滴的桧柏、满树花朵的香花槐、色彩丰富的榆叶梅……满丑的绿色和鲜花,让一条条道路变成了赏心悦目的风景。

这是一座水生百景的城市。天鹅留恋的碧水清波,鱼翔浅底的大漠平湖,长河落日的激情吟诵,冰凌撞击的触目惊心……每一处让游人心动、震撼的细节,无不散发着云水交织的氤氲湿润、荡漾着流光溢彩的水波银粼。

2015年,巴彦淖尔市举办了全国龙舟赛、沿黄公路自行车赛,环镜湖自行车赛等大型赛事……一道北疆靓丽风景线正在水雾朦胧中变幻着千姿百态的身影。

2016年,巴彦淖尔市旅游局制定了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是黄河几字弯大漠风情游。二是阴山匈奴文化探秘游。三是边境草原民俗风情游。

水灵灵的、独具河套文化特色的景观助推了旅游产业发展,并已经成为巴彦淖尔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58.74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9.4%;实现旅游收入6.55亿元,同比增长17.3%。

水灵灵的品牌水灵灵的人

万里黄河有许多第一,诸如天下第一桥、天下第一瀑、天下第一曲。而黄河三盛公拦河闸,是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闸。就是这道大坝,成就了八百里河套平原,成就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传奇。不仅开启了河套农民致富的旅程,还为日后的巴彦淖尔旅游业前瞻性地注入了取之不尽的活力。

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都会发现,奔腾的黄河水流进巴彦淖尔之后,就变得柔情似水、风情万种。拉开了其在河套平原上舒缓而富足的旅程。他们也许不知道,巴彦淖尔的“总干”精神由水而来:为了引黄河水,我们修建了拦河闸;为了浇好黄河水,我们历尽十年艰辛,开挖了总干渠;为了灌排有序,我们开挖了总排干。三大工程,与水密切相关,演绎了数不尽的战天斗地的故事,凝练成了气壮山河的“总干”精神。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巴彦淖尔,在大河之上始终带着浩荡奔涌的热情。黄河水给了巴彦淖尔文化人激情澎湃的创作灵感,他们把黄河水赋予了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上世纪80年代,一首叫做《家乡的小河》的歌曲曾经风靡大半个中国,并经久不衰。《我叫王土地》的电视连续剧把河套人开发河套的故事搬上了荧屏,提升了巴彦淖尔的文化影响力。

黄河水给了巴彦淖尔慷慨无私的馈赠,巴彦淖尔人把这种馈赠用到了极致,并打造了许多水灵灵的品牌——

我们创造了北纬40度的农牧业奇迹,“拉面王子”厉恩海用一公斤河套面粉可拉出200多万根拉面,长度达5200公里;“鸡鹿塞”石磨面走进了中南海;这里有“中国羊城”的美誉,有喝着山泉水长大的二狼山白山羊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巴美肉羊”;这里有“公主泉”水酿造的“河套王”;这里有“水甜水甜”的华莱士、苹果梨;这里有“水红水红”的番茄和枸杞……凡此种种,无不散发着巴彦淖尔人水灵灵的创造力。

水是巴彦淖尔的脉,水是巴彦淖尔的魂。记住了巴彦淖尔的水,便记住了一座水灵灵的城市。

(巴彦淖尔旅游局 刘秉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