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业金融理论的更迭与外国农业金融机构的转型

时间:2024-05-30

曹明尧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蛟河市支行,吉林蛟河132500)

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80年代,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处于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此阶段,世界各国农村金融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贫困。农村信用环境的缺失及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以营利为目的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高利率对冲风险。为了解决农业基础薄弱、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农业信贷资金流动性的问题,只有通过非营利性的国有特殊金融机构发放强制贷款、公共开发性贷款、农业贷款补贴等方式,将大量低利息的政策性资金注入农村。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可以短时间内提高农村资金的流动性和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发展的初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农业发展中后期,它的落后性就显出来。首先,完全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其次,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导致金融政策目标的变化。在农业信贷补贴理论下,农业金融研究如何透过资本使原始积累迅速增加,只重点关注了经济增长本身的数字指标,而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核。

追求利润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利用商业化业务的利润对政策性金融进行补充,而不是只用于分红,这是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往往是制度的变迁,通过制度的改变对经济进行管理和控制。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后,农业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逐渐代替了农业信贷补贴,同时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小额信贷提供了理论基础。虽然世界各国的农业性政策银行成立、发展时间不一,国情也不一样,但是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农业政策性银行都跨过了由政府补贴向市场经济发展的一步。本文将分析多个国家的农业性政策银行或者农业合作银行的重要转型来深入了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模式。

2 荷兰合作银行

荷兰合作银行是专注于农业和食品领域的跨国商业银行,连续20年被标准普尔和穆迪评为AAA级,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银行之一。在80多年的历史中,有过一次重大的转折。在1950年前后,荷兰的农业人口比例约为17%,而荷兰合作银行建行之初这一比例几乎占了荷兰半数人口,旧的合作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荷兰合作银行进行了商业化和现代公司制度的改革。

2.1 食品和农业产业领域专业研究团队

在荷兰合作银行成立了策略咨询公司(RaboResearch),在全球拥有超过140名分析师的科研团队,组成了涵盖荷兰经济学、全球金融市场及食品和农业相关的研究等领域。尤其是在食品与农业研究领域,拥有超过80名全球策略分析师对包括农业商品研究、动物蛋白、饮料、乳品、食物农产品供应链、农场建设、谷物与植物油、糖进行分析,研究成果成为银行内部决策的重要依据,专业的研究团队所带来的无形力量,让该银行的每一个产品设计、每一项投资都有科学的根据。如今,荷兰合作银行的国际农产品研究报告已成为国际农产品趋势的风向标,造就了它在食品尤其是乳制品行业的专业身份。每年的拉博银行乳制品排行,已经成为国际乳制品评判的标杆。

2.2 细分行业

荷兰合作银行把农业细分36个行业,针对每个行业有不同的信贷准入和审核标准,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信贷产品的设计和风险管理,同时,将信贷资金分散于不同细分行业中,分散风险。

2.3 产业链条模式

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延伸到农业土地、农场建设、农产品加工等,向后延伸到农产品销售、营销、运输等。而且把产业链依据顺序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初级阶段、加工阶段、贸易阶段以及零售食品服务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产品。在整个食品和农业信贷的构成中,农业生产环节占比超过60%,抓住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连接上下产业链,形成产业链条,有效控制农业生产规模及风险。

2.4 筹资模式

荷兰合作银行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荷兰第二大银行,拥有如此大体量却不是一个上市公司,它的筹集资金能力非常强大。第一,它是一个合作制银行,遵循着不分配红利的原则,将红利作为集团的发展基金再投入到业务发展之中,滚动盈利、滚动投入。第二,发行只有内部员工和会员才能购买的股权证,股权具有流动性,允许内部人员定期交易股权证,保证股权证拥有流动性,股权证的利息是浮动的,但是拥有最低5%的利息保障,因其仅供内部员工及会员购买和流动,资金来源稳定,所以视其为一级资本。第三,发放中长期债券。由于其出色的风险管理能力,它的债券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抢手货,同时,扩大债券融资的货币通道,债券融资不仅仅局限于美元和欧元,还包括瑞士法郎、日元、澳大利亚元、拉脱维亚拉特、巴拉西雷亚尔等,荷兰合作银行的成功,离不开低风险运营,成立研究院进行专业的产业化研究并掌握行业话语权。不上市,保持财务上的独立性,通过资金来源稳定的内部股权证和长期债券进行融资。这使稳定与专业化成为其发展的关键词。因为不以股东分红为目标,使得它的自有资金可以流向政策、策略研究上,从根本上弄通农业市场和金融市场走向,这对降低信贷企业风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成立于1895年,在1946年印尼独立后,成为印尼首家国有银行,为独立后的印尼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3.1 印尼政府的BIMAS、INMAS计划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发展离不开1964年诞生的BIMAS(Bimbingan Massal)计划,1963 年以前,印尼的农业处于比较原始阶段,当时印尼拥有9000万人口和不到1000万公顷的耕地面积即群众指导计划和INMAS计划,由于当时的印尼政府的愿景是发展现代农业,BIMAS计划就是通过农业集约化、扩大化,和优质种子肥料的推广使印尼能够实现水稻的自给自足。为了实现这项计划,印尼政府还推出了INMAS,即通过为农民提供商业贷款来保障BIMAS计划的实施。政府利用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和乡村信用社作为信贷资金的发放机构,由马来西亚银行贴息为农民发放贷款,这也是上文提到的农业贷款补贴,通过这种补贴方式,在短短6年的时间(1965年~1971年)农业集约化面积就达到了42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6%,直到1984年印尼的稻米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了。在这一过程中,马来西亚人民银行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同时风险也显现无疑。

3.2 农业信贷补贴制度带来的风险

进入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人民银行已经拥有3600余家村镇银行,贷款余额超过370万美金,但庞大的体量、非市场化的利率、存贷利率倒挂、没有自主融资能力、农民偿贷意愿低、贷款回收率下降,在出色地完成了粮食自给自足的这一使命后,BIMAS计划中止,这些问题就显现了出来。在1964年~1983年,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一直扮演着政策性银行的角色,以非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在农村地区进行服务,此前,它始终不以盈利为目的地配合着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当经济进入到另一个高度,它的使命也将发生变化,也就在1983年这个关键点,它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选择。

市场化的转型——小额信贷业务的拓展。1983年的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连续亏损,使其认识到只有盈利才能可持续发展,这一阶段的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迫切需要商业化转型,于是,通过重组,把3623个村级银行整合成了2450了村级银行和1200个业务站,如今,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拥有包括一个总部,18个地区办事处,446个分行(包括三个海外办事处),545个支行,914个现金办事处,5000个BRI单元机构,并把每一家支行变成独立核算的利润点。推出了明星产品Kupedes小额信贷。在推出Kupedes的同时,农业贴息贷款项目也在持续发放中。但是农业贴息贷款在此经济发展的阶段已经是落后的产品了,直到90年代末,Kupedes的贷款余额已经是农业贴息贷款余额的14倍。

Kupdes是一种小额信贷产品,上限为10000万印尼盾(大约4.8万人民币),周期为3~36个月。这个产品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相对于农业贴息贷款,它的利率更高,但低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率,使其利润增加,村级银行有自主审批的权力,由于各村级银行贴近农村,有利于客户经理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客户情况;二是违约率低。Kupedes贷款的抵押物范围较广,土地、农机、汽车、摩托车、养老金、工资等,只要价值高于所贷金额就可充当质押物;三是对借款人实行奖励机制,对于连续六个月按时偿还本息的借款人将对其进行奖励,如归还25%的利息等方式,提高偿债人的偿债意愿。

3.3 筹资渠道

从国家贴息放贷到资金自给自足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在1984年以前,由于存贷款利率倒挂,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导致该行寻找存款的意愿低,为了保障拥有充分调动农村人口的存款热情,他们推出了Simpedes存款产品。一是以存款额度划分存款汇率,存款额度与存款汇率呈正相关,调动储蓄人口的存款积极性;二是改变以往每月只能取两次款的规定,允许储户无限次数取款,但农村现金流动性低,同时村民愿意为了高利息将现金存入银行,这使得大部分储户不到不得已不会使用账户里的钱;三是奖励营销机制,每个月银行都会进行抽奖活动。

存款的增加、低成本资金的取得对企业的转型与持续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专注于额度小、周转周期短、融资成本低的小额信贷,把客户群体锁定在中小型企业和低收入人群,使得其资产不良率降到最低。

4 农业金融可持续发展——非农养农

这两家银行都是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向农村金融市场论过渡并取得成功的。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传统的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是做不出很大贡献的,但是现代农业则可以。”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策略的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凡是推行重工轻农的国家无不遭到极大困难,而给予农业足够重视的国家都取得较大的成绩。农业信贷理论的更迭是一个中长期的变化过程,经济产业结构改变及经济活动喜好的变化,需要理论依据作为支撑。经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保障粮食供应安全,是这两家银行最初的使命,但在农业经济转型到一定阶段后,农业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显现了出来,农村金融机构因其特性无法将其目标设定为追求最大利润,但它必然不能排斥追求利润,单纯依靠补贴是上一个经济发展发展周期的必然要求,利用合理的政策补贴,逐步减少对财政补贴资金的依赖,在完成保障农业资金安全的同时扩大收入来源,以非农养农。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需要完成农业金融理论的更迭。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首先,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业用农村的资金的机会成本高,导致农民和农村企业还贷意愿低,同时也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出现高利息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破坏农村金融市场。这也导致了通过补贴的农业信贷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而市场化的高成本资金也同时存在,这导致对利率变动敏感的市场化资金和低利率的补贴资金形成了竞争,导致正规的金融机构无法通过市场化利率覆盖经营成本,也很难对农业进行信贷支持。公平的市场利率是降低农业供给侧资金进入成本的敲门砖。通过农业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论支持,指导农业产品市场化的改革,完善供给侧的农业金融服务支持。同时,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大部分农户无法提供信贷投放所要求的抵押品,导致其自身无法通过自有的市场利率获得信贷资金的支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上升期,仅仅依靠农业信贷补贴不足以支撑农业信贷的发展,而农业信贷市场化实施的时机不够成熟。这个阶段,在农业信贷补贴的基础上需要金融机构进行信贷多元化发展,为农业补贴资金进行贴现。在农业金融市场化的尝试中,进行政策性担保体系的建设,通过政策性的担保体系,对不符合农业信贷准入条件的农户和农业企业进行金融担保,来保障农民、农业得到市场化融资的权利。

5 结语

文中例举的荷兰合作银行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从实行农业信贷补贴到农业信贷市场化都经历着整个金融市场的变化,对我国农业信贷发展可以起到借鉴作用。提高农业产品收购的市场化程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企业面对经济情况变化所必须作出的改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