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分析

时间:2024-05-30

摘要:研究与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了个人体征因素、经济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并提出了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社会支持

关键词: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支持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困境破解问题研究”(编号:2015SJD806)

中图分类号: F323.6;F29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9.02.047

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贡献是巨大的,他们更渴望能够融入城市。但农民工当前融入城市还缺乏社会支持,使他们在融入城市生活上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得不到解决,有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给予情感、就业、政策等各方面的社会支持,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

1.1 个体特征因素

个体特征包括了:性别、年龄。由性别进行分析,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的冒險精神更加显著,可以克服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工作机会将会更多,能够在城市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打拼事业。最后可以顺利地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从年龄进行分析,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第二代农民工更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年轻、有活力,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新鲜事物,因此,第二代农民工大部分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城市生活。

1.2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家乡经济状况、月均收入以及住房情况。通过调查可知,家乡经济发达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非常少,相反,只有家乡经济不发达的,农民工更希望通过发达的城市实现自我的发展,并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越高,生活条件越好,生活压力越小,他们就越可能被市民化。有相关研究证明,能够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最大的原因是城市的高收入水平;住房情况是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发展最直接的因素,在城市中能够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就可以使农民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并促进他们市民化。

1.3 人力资本因素

教育程度、工龄以及是否接受过培训也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对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说,特别是第二代农民工,都接受过九年的义务教育,还有一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教育水平越高,代表其自身拥有的知识就越多,掌握的技能越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将更大,并且还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因此也容易从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接受过培训的,掌握专业的技术后,他们也能在城市中获得一份高收入及稳定的工作,更倾向市民化。而在城市工作时间越久的农民工,他们已完全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对家乡渐渐疏远,因此也就不愿意离开城市,并转化为市民。

1.4 社会支持因素

就业保障以及城市人际关系,也能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由家乡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他们是弱势群体,城市的社会保障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他们生活与工作的保障。农民工享受的社会保障,对他们融入城市有正向作用,健全的社会保障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向城市市民的身份转变。另一方面,城市人际交往情况同样也可以体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度。农民工在城市中与市民交往越多,代表其的社会资源越多,能够有利于他们由心理转化为城市市民。

2 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支持体系

2.1 完善社会情感支持体系

一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挖掘共青团的服务作用。被称之为无产阶级青年组织的共青团,其具有政治方面、组织方面以及活动方面的优势,可以在农民工聚集区,将农民工吸引入至共青团中,为农民工与地方政府建立交流通道;二是利用工会来开展社会服务。相关数据显示,有84%的农民工认为,有必要建立工会等组织,以此来保障他们的基础权益。不过,事实上,传统工会缺乏足够的资金,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因政府的过度干涉,无法更好地从农民工的角度解决问题,因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在此背景下,政府在行政方面应适当减少干预,增加资金的投入,为工会的建设打下基础。地方政府将推进工会建设纳入重点工作之中,从而发挥经会组织的作用,以此来为农民工提供公平的政治参与权、教育权、社会保障仅以及话语表达仅;三是引导与支持农民工公益组织的建立。对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仅通过政府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依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基于此,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以维权、教育、娱乐以及信息中介为一体的公益组织,为农民工带来更多服务与资源。通过完善的社会情感支持体系,有利于沟通个人、政府、企业的关系,积极寻找农民工有效、长期的维权途径,能够更好地减少及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

2.2 用人单位及社区加强关注度

2010年,我国各大高校的9名学者共同提议将农民工这一身份转变为企业公民与社区公民。1亿多的农民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农民工的基本生存权利却得不到重视。为此企业首先要尊重农民工,消除对他们的歧视,为农民工的市民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其次,用人单位一方面要加强农民工岗位技能的培训与岗位发展的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一个农民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为他们的工作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

集于社区的农民工,他们的文化与利益倾向的相似度较高,这也是社区支持是农民工最主要的情感支持的原因。针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社区管理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与加强对农民工的关怀工作,优化医疗、教育、治安等公共服务,帮助农民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区。

3 完善就业支持体系

3.1 制定公平的就业制度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农民工的就业渠道也越来越多,但较之于城市居民,农民工享有的就业权利相对较低。虽然农民工能够在城市中自由选择工作,但因政策的不健全,让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因此,政府可以推动与构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制定城乡平等就业准入制度,使劳动力流动的最大化,建立城市一体、公平、良性竞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发挥监管作用,要求用人企业必须要与农民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预防企业侵权与违法行为的发生。

3.2 优化失业保险及工伤保险制度

优化失业保险制度。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失业保险开展较晚,且失业保险制度无法完全发挥原本应该有的作用。因此,对于失业保险制度,必须要严格、合理地实施,在结合农民工需求的基础上,发挥其推进就业的功能。一是降低管理费支出的比例,根据要求比例合理地发放失业保险金,让失业保险可以发挥其推动就业的作用;二是提高赔付效率,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失业的农民工再就业;优化工伤保险制度,有一部分的职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危险性,缺乏工伤保险的保障,如果农民工在工作中发生事故,将会让其家庭陷入困境。长期以来,不管是工伤事故抑或职业病,都非常容易产生劳资纠纷,当前,职业病与工伤已成为农民工身心最大的威胁。对于工伤保险的制定与实施,应根据无过失补偿的原则。农民工抵御风险能力较低,故用人单位需要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有了工伤保险,就能够有效提高农民工抵御风险的能力,当产生工伤事故后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赔偿,同时也可相应地减少用人单位的损失。

4完善农民工政策支持体系

4.1 制定农民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城市中大部分的企业而言,农民工在工作方面表现再努力、再突出,其薪酬都难以和城市户籍的员工相比。他们面临的就业合同不规范以及就业歧视,是收入水平低难以市民化的一大因素。所以,政府应该构建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农民工权益受侵这个问题,制定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另一方面,政府还需建立一个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实施,将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有效解决,使农民工也能够分享城镇化、现代化以及工业化的成果。针对已享受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障的农民工,应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城乡衔接制度,以此来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合法权益。

4.2 创新城市住房制度

住房问题也是农民工难以市民化的一个因素。在党的带领下社会不断进步,当前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渐渐提高。当前农民工缺乏的是城市住房政策补贴,无法入住保障性住房。这难以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让他们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基于此,中央政府、城市政府、流出地政府应共同携手,积极推动建立农民工安居工程。各级政府对有关制度进行优化,确保制度的有效及可操作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实现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例如享有住房公积金及保障性住房;二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来为农民工提供房源;三是引导在城市有定居倾向的农民工,利用流出地宅基兑换流入地住房。

4.3 优化城市有关教育制度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工在人力资本增值以及随迁子女教育成本要高得多,重视以及解决农民工继续教育、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并推进其市民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全面推行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构建健全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与就业层次,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另外,为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政府部门还需要制定随迁子女的终身教育制度,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公平接受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5 结语

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能够顺利地市民化,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的发展。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主要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需要获得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农民工市民化,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市民身份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才能得以实现。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支持现状不容乐观,例如缺乏用人单位、社区的重视,缺乏相关政策制度的保障,就业能力低,收入水平不高使农民工难以市民化。这就需要政府、用工单位、社区以及农民工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将自己的功能充分发挥,共同携手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金龙,王桂玲.失地农民城市社会融入的结构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山东省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12):30-42.

[2]郭忠华,谢涵冰.农民如何变成新市民——基于农民市民化研究的文献评估[J].中国行政管理,2017(09):93-100.

[3]张慧.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失地农民城市融入——以昆明市兩个社区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01):116-122.

[4]杜运运,李玉宏.阜阳市农民市民化城市融入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1):214-216,258.

作者简介:严苏桐,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城镇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