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失地农民幸福感研究——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时间:2024-05-30

施雯文,吴丽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公共事务系,浙江杭州310016)

1 数据获取及特征描述分析

1.1 数据获取方法

本研究的原始数据获取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形成过程首先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与失地农民幸福感和社会融入感有关的测量问卷,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此外,根据地区以及研究项目的实际情况,拟定适合区域特征的相关题目,对问卷进行修正,最终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个人情况基本调查,该问卷主要了解被试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情况和经济收入等信息;第二部分问卷包含幸福感的单项目评定,量表采用5点式计分,“1”=很不满意,“5”=非常满意,得分越高,表示被试的幸福感水平越高。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本次测量Cronbach α系数为0.913。

1.2 数据基本统计特征描述分析

本研究选择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有阅读能力或言语表达能力、意识清晰的失地农民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66份,收回问卷355份,缺失11份,问卷有效值为97%。

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女性占比约为32%,男性占比约为65%。社会分层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况。数据显示,征地前年收入在1~5万元的人数为273人,收入为5~10万元的有66人,有8人的收入在10~15万元,仅有5人年收入在15万元之上;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比例最高的多分布在6~7年的教育程度上,受过6年教育的有73人,占比约为21%,受过7年教育的有67人,占比约为19%,可以看出多数失地农民基本拥有小学教育程度;对于目前的职业状况分析,多数失地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并且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占比为40.6%,其次为流动劳动者(无固定工作),共有118人,占比为33%,以务农为主要职业的有36人,仅占比10%,15人为个体商户,还有38人目前无工作,2人为村医生。

2 失地农民幸福感水平测量及结果分析

2.1 失地农民幸福感单项目评定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通过Spss软件(17.0)对问卷的测试数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 χ2=981.239,p<0.000;KMO=0.835,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通过方差解释表和碎石图,发现第一个因子方差贡献率为42.816%,第二个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4.170%,而其后的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均在10%以下且变化平缓,碎石图的拐点在第三个因子,即提取三个因子比较合适。在第一因子中,绝大部分项目的负荷也在0.5以上,显示出单因子模型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单因子模型方差解释率较低,且不利于更深入分析,故再采用Promax斜交旋转法,得到因子模型,各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比单因子模型有较大提高。

2.2 结果分析

从数据分析的相关矩阵图表显示来看,收入水平满意度与休息时间满意度相关最高,为0.576,对应的显著性水平显著(p=0.000)。此外,失地农民的总体幸福感和目前的生活状态的相关较高,为0.543,且对应的显著性水平显著(p=0.000)。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表明可以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

第一个因子包含了生活状况、居住条件、家庭生活、家庭收入、休息时间、工作满意和邻居交往满意度,因此将其命名为“生活满意”;第二个因子包含了对动植物的关系程度、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和在环境较好的地方散步工作的次数,这些内容均与失地农民的生存环境有关,因此可以将其命名为“生存环境”;第三个因子与征地前后幸福感水平判断和征地安置政策有关,因此将其命名为“社会态度”。

在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第一个因子在“生活状况判断”“居住条件满意度”“家庭生活满意度”等前八个幸福感单项测评中有较高的因子载荷。第二个因子中,失地农民对动植物的关心程度比对环境污染的关心程度的因子负荷要高,为0.84。

总体来看,失地农民对目前的居住条件、人际关系和总体幸福感上的满意度最高。其中,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约为43%,是方差贡献最大的一个主成分,第二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约为30%,第三个因子约为10%,第一个因子和第二个因子解释了所有变量的73%,且特征值均大于1。

3 失地农民幸福感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3.1 性别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

利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ig=0.166>0.05,所以不同性别下总体方差差异不显著,满足方差分析相等的要求。因此,在幸福感各维度上,不同性别的失地农民的幸福感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女性的幸福感指数要高于男性的幸福感指数。究其原因可能是女性大多时候在家里照顾老人小孩和做些家务活,而与女性相比,男性失地农民多外出务工维持生计,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所以男性的幸福感较女性要低。

3.2 家庭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

本次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征地后,有264人的年收入在1~5万元,有53人的收入在5~10万元,14人的收入在10~15万元,2人的收入在15万元之上。系统缺失数据22份,总体上来看,征地前后失地农民的收入无太大变化。将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为-0.068,Sig=0.067>0.05,说明两者相关性不显著。从中看出,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幸福感的幅度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失地农民大多为低收入水平人群,收入主要用于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考虑,在基本生活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会产生更高的期盼与要求,这与多数失地农民生活观念不符合,因为他们仍将物质生活需求作为第一需求。由此可见,收入对失地农民的幸福感有影响,但并不能决定他们的幸福感水平。

3.3 受教育程度对幸福感的影响

数据显示,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多数分布在6~7年学校教育,占比分别为20.6%和18.9%。将受教育程度与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297,Sig=0.000<0.05,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幸福感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失地农民,其幸福感也随之较高。其原因可能是受教育较高的失地农民拥有更开放包容的心态,生活内容比较丰富,能够更快地接受新事物和新环境。

3.4 婚姻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

婚姻状况是影响失地农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显著性水平P=0.06>0.05,表明方差齐性,可以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已婚的失地农民拥有较高的幸福感,原因是因为有配偶可以互相扶持生活,精神上也有所寄托,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状态。而丧偶或离异分居的失地农民的幸福感较低,身边缺少情感支持,使得他们缺失了亲情的慰藉。尤其是丧偶的失地农民,在平日里更容易感到孤独。从而与已婚的失地农民相比,丧偶和离异分居的失地农民的幸福感较差。

4 对策及建议

改变失地农民的认知观念,加强自我认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政府和社会要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帮助失地农民融入社会。政府的支持和理解,是提高失地农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渠道。

一是在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才被考虑。因此现阶段,为了降低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不平等现象,要继续提高失地农民的幸福感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例如可以拓宽失地农民的收入渠道,打破农村收入单一的困境,为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发挥教育的作用,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人生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失地农民幸福感比受教育程度低的要高,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失地农民获得的物质资源和知识相对丰富。因此,需要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给他们提供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提升其知识文化水平。

三是因为失地农民活动的最大范围是社区,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生存环境的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全力建设良好的生存环境,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和创造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社区也要加强邻里间的沟通,建立更多的情感支持系统,通过交流沟通,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到新生活中,提高失地农民的幸福感。目的让失地农民从以往繁重的劳务中解脱,使失地农民可以全身心地享受新生活,促使他们身份发生转变。

四是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出现权力滥用、赔偿标准不统一和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同时也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失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帮助他们从失地农民的身份转换到城市居民,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融入感,时刻坚守“以人为本”,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