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时间:2024-05-30

王彦国,邢守佳

(1.德惠市同太乡农业站;2.德惠市朝阳乡农业站,吉林德惠130300)

种植玉米不仅可以提高农经的经济收入,还能进一步助力农业经济发展,为此,作为农业技术人员,有必要深入研究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本文对玉米病虫害防治提出几点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玉米种植提供有效参考。

1 玉米常见病害的识别和防治

1.1 粗缩病

识别:北方玉米的生长发育期易患粗缩病,经常发生在玉米5~6叶苗期阶段。患病植株矮化、生长放缓,叶片生长逐渐加宽,颜色加深。患病严重时导致发育不良,异常矮化,不结果实,减产严重。

防治:此病由灰飞虱传播,持久性较强,预防的主要方法为严格控制虫源,在选择优质品种的同时,强化田间管理。当出现患病感染时,常见以科学配比的扑虱灵进行喷洒,以每5天为1周期喷洒1次,连续喷洒半个月左右,同时可采用一定的病毒A溶液或植病灵进行喷洒,实现对病害的防治。

1.2 纹枯病

识别:玉米植株的另一常见病害为纹枯病,主要病发于玉米植株的叶鞘端、叶片处甚至包括果穗部分。患病一段时间的植株叶片呈现出水渍状斑块。病发时从植株基部叶鞘逐步向上蔓延,最后发展到果穗部位,致使果穗干枯而死。因此,必须及时防治纹枯病,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

防治:通常是选择种植抗病害能力强的玉米品种,保证植株的生命力。重点把控田间管理,掌握湿度。当出现病害时,主要选用科学配比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或选用一定比例的农利灵、速克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喷药,注意以玉米基部为核心进行喷药,以加强对叶鞘的保护。

1.3 青枯病

识别:玉米植株所患青枯病又可称之为茎腐病,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此病严重抑制玉米产量和植株质量。病害传播通过土传的方式,常爆发于玉米乳熟阶段。患病之初玉米叶片呈凸起状态,根系、茎基部发生腐烂,叶片逐渐变黄,严重时茎基部发生软化病变,并出现严重倒伏状况,制约生产种植。

防治:除择优选择种植品种外,需配合合理的轮作方式。发现患病植株时首选400倍甲霜灵药液或一定比例的多菌灵,进行植被根部灌液。

2 玉米常见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2.1 玉米螟

识别:玉米螟以侵蚀玉米上半部分为主。常见黄褐色12毫米长虫活体,带翅,腹部纤细配有丝状触角,黄褐色翅膀中常见两条波状褐色横纹,横纹间有两条短纹。常见食害玉米花叶、部分病虫钻蛀茎秆,严重危害玉米生长发育。

防治:预防此病首先要选择抗螟虫能力较强的品种,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当发现病虫害时,选择1000倍的菊酯类农药液,或一定浓度的辛硫磷乳剂液,向植株叶心中喷洒药剂。

2.2 玉米蚜虫

识别:玉米蚜虫主要是靠吸食玉米汁液,严重阻碍玉米的正常发育。常见病虫为胎生、带翅、雌体常见2.5毫米左右,头胸常见发黑,腹部呈灰绿色并伴有暗色侧斑。共6节触角呈黑色。而孤雌蚜虫没有翅膀为长卵形,常见深绿色活体,附肢为黑色,复眼呈红褐色。

防治:首先要选择抵抗病虫灾害能力较强的品种,并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预防,及时进行田间管理,预防蚜虫生长,同时要注意合理提升玉米植株的抗逆性,当发现田间发生此类虫害时,注意选择一定浓度配比的氧化乐果以50~100倍液涂抹在茎秆处。

3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

3.1 农业防治

运用农业防治的方式主要是在种植植株的品质上进行择优选择,增强植物的抗灾害能力。一是要对可能诱发病虫害爆发的因素进行清除,做好第二年种植玉米病虫害的预防工作;二是及时清理已患病植株,防止大面积传染扩散;三是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如轮作、深耕等,深埋病虫。此外种植玉米的田间,避免种植其他植物。

3.2 生物防治

玉米病虫灾害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使用赤眼蜂。其可有效抑制玉米螟虫卵的寄生存活率,从本质上防治玉米螟。采用赤眼蜂等防治技术不仅是环保绿色的方法,更是经济适用的方式,可有效的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在此方法的运用过程中,要把控好放蜂时间与数量等,使灭螟效果达到理想化要求。

3.3 田间管理

防治玉米植株病虫害的关键措施是田间管理。使田间管理贯穿玉米种植的所有时期,播种前需清理干净玉米秸秆残茬,排除病虫害的发生隐患。当已发生病虫害时,需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除病叶、清理杂草。对于已受污染的田间土地,需要在田间播撒玉米秸秆粉碎物,及时降低病虫害可能过冬的几率。同时要注意把控施肥工作,尤其在玉米的拔节期、抽穗期要适时施肥,提升玉米植株吸收营养的能力,增强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提升病虫防治的有效性。要事先对易患病虫灾害的植株品种进行农药喷洒,以降低病虫害的感染几率;当已发生病虫害感染时,要采用正确的药物进行植株病虫害治理,及时控制虫害,避免大范围传播。喷洒治病农药的最佳时间为天气晴朗时的早晚,以此增加农药的使用效果,降低喷洒农药对植株的伤害。

4 结语

在对玉米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要以防为主,治理为辅,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助力玉米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保证玉米优质高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