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长春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以来,长春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整治农村环境为突破口,以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开展精准扶贫,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点。长春市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优势,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广大农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把农民的季节性耕作生活习惯转变为常年就业,使农业从“靠天吃饭”的辛苦产业变为“四季增收”的富民产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截至目前,已培育出双阳区、九台区2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德惠市十三家子村等4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九台区波泥河镇平安堡村等10个首批全域旅游乡村示范点;农安县春江堰农场等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双阳缘山湖休闲农业公司等27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引领着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各类休闲农业企业达到124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500多个。实现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春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加快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三改”(改水、改厕、改圈)、“五通五化”(通电、通油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住房优化、环境美化)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2006年开始,制定和实施了《长春市“乡容村貌综合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和《长春市“乡容村貌综合整治活动”考核办法》,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乡容村貌综合整治活动。2013年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召开后,长春市又进一步制定出台了《长春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长发〔2014〕2号),确定“百村示范、配套推进、城乡一体、全域提升”的工作思路。先后分层次开展了新农村试点村、推进村、示范村、重点村建设行动,总计投入和使用财政专项3.5亿元,拉动各级投入20多亿元,共改造建设重点村59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5%。县级及以下农村公路硬化总里程达到18216公里,农村公路通村率达到100%,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7.5%。232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覆盖面达到89.2%。建成村图书室1511个、标准化卫生室1517个、室内水冲厕所44280个、休闲广场631个。城区和开发区村屯保洁工作已全部纳入城市管理系统,实施了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保洁工作机制。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和双阳,也有近30%的村实现了常态化管理,有专门的保洁队伍和保洁经费保障。这些农村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为新农村内涵和品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4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长春市召开,现场参观了绿园区新农家村、哈达村和农安县陈家店村,长春市作典型发言。在2016年全省专项工作绩效考核中,长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各市(州)之首。
2015年,为配合省级美丽乡村创建,长春市开展首届“最美乡村”评选活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等18个获评长春市首届“最美乡村”。这18个村同时成为省级美丽乡村。首届“最美乡村”评选,受到国家和省、市各级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报道盛况空前。《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当代长春》、长春电视台新闻频道均开辟专栏,进行连续系列宣传报道。农业部网站、新浪网、搜狐网、优酷视频、凤凰资讯、新文化网等多家网络媒体也对长春市最美乡村评选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长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大幅的提升。通过三年来的创建活动,长春市共评选出省级美丽乡村60个,长春市“最美乡村”36个。榆树市黑林镇老边村、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和九台区龙嘉镇龙家堡村获评“2017年全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德惠市布海镇十三家子村被农业部评为“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现代新村”,德惠市朱城子镇良种场村被评为“吉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合力实施。长春市在确保完成省里部署的帮扶任务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力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在2009年创新实行市级领导“联乡包村”工作责任制,即由市委常委和党员副市长联系包保村及村所在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市级领导联乡包村,搭建了市领导体察民情的重要载体,实现了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创新了新农村建设帮扶模式。仅实行市级领导联乡包村的第一年,即帮助乡村安排建设项目48项,协调解决建设资金3073万元,协调物资折合人民币600多万元。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安县农安镇群众村、德惠市朱城子镇良种场村等一些村,都是在实行市级领导联乡包村活动中,从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一跃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特别是陈家店村,经过多年发展,一举成为全省的典型。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5038家,家庭农场发展到3857家,认定市级示范社15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4家,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059人,完成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90人。为新农村建设在管理人才储备方面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